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滨水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2 05:54
近几十年,城市建设活动的频繁忽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内涝、雾霾等一系列成为问题接踵而至。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提升滨水空间价值来改善人居环境成为了一种热门选择。这就对滨水空间设计提出了综合性的设计要求,作为城市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带之一,既要在保护并提升滨水空间生态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其景观性和文化性的塑造,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场所。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是一个典型的新开发的生态住区项目,其滨水空间种类多样,地域特点明显。本文通过对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及周边广泛的实地调研,并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归纳总结滨水空间的构成、类型、特点,及对滨水空间设计原则的梳理,提出了一系列对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滨水空间的设计策略,使该生态住区滨水空间成为住区生态运转的核心区域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地域文化氛围,提高生态住区滨水活动,进而保证为生态住区提供一个适局性高并可持续性的滨水空间。本文主要通过三部分对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滨水空间的提出设计策略:第一部分:通过对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及辽东湾新区乃至盘锦地区的实地调研和相关理论资料的归纳,对金帛湾海岛住区目前的滨水空间资源进行分析,发现了湿地资源...
【文章来源】: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人居环境要求的转变
1.1.2.滨水空间开发的进步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滨水空间研究动态
1.3.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3.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4 相关概念阐述
1.4.1.“滨水空间”概念
1.4.2.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研究方法
1.5.2.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滨水空间的概述
2.1.1.滨水空间的类型
2.1.2.滨水空间的构成
2.1.3.滨水空间的特性
2.1.4.影响滨水空间设计的因素
2.1.5.滨水空间设计的原则
2.2 生态住区滨水空间设计的理论
2.2.1.景观生态学
2.2.2.城市水文学
2.2.3.人居环境学
2.2.4.环境地理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滨水空间现状分析
3.1 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背景概述
3.1.1.地理环境
3.1.2.地域文化
3.1.3.规划定位
3.2 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现状调研
3.2.1.水系岸线
3.2.2.动植物分布
3.2.3.市民活动
3.2.4.现状综述
3.3 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滨水空间设计面临的问题
3.3.1.湿地资源缺乏整合
3.3.2.滨水岸线缺乏规划
3.3.3.地域内涵缺乏提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合滨水网络空间结构
4.1 滨水空间区域整合
4.1.1.区域资源的整合
4.1.2.区域划分的原则
4.1.3.区域划分的类型及特点
4.2 滨水空间网络构建
4.2.1.构建水系网络
4.2.2.构建生态网络
4.2.3.构建慢行系统
4.3 滨水空间节点设置
4.3.1.节点的等级划分
4.3.2.节点的布置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立滨水生态景观体系
5.1 设立生态性的内河公园
5.1.1.确定生态水岸形态
5.1.2.划分生态保护区域
5.1.3.创建动物栖息地
5.1.4.组织集约栈道系统
5.1.5.选用乡土植被群落
5.2 突出景观性的滨海空间
5.2.1.修复景观生态滩涂
5.2.2.展示滨海湿地植物
5.2.3.布置地景文化景观
5.3 建设休闲性的滨湖空间
5.3.1.丰富滨水驳岸形式
5.3.2.营造连续休闲通廊
5.3.3.突出地域文化表达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线路”[J]. 王靖,张伶伶,戴晓旭. 华中建筑. 2010(07)
[2]滨水空间的景观意象——以苏州金鸡湖景观设计为例[J]. 陆丹薇,文剑钢. 建设科技. 2010(14)
[3]城市滨水住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以天津子牙渔湾住区规划为例[J]. 刘军,田琨. 城市规划. 2009(S1)
[4]城市大型滨水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以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滨水城规划设计为例[J]. 查君. 规划师. 2008(04)
[5]利用水生植物原位修复污染水体[J]. 方云英,杨肖娥,常会庆,濮培民.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2)
[6]人类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的影响及其保护对策[J]. 徐东霞,章光新. 湿地科学. 2007(03)
[7]从邕江两岸传统民居看当代滨水住区环境营造的地方性[J]. 朱炜宏. 规划师. 2007(01)
[8]近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J]. 李敏,李建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02)
[9]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 张谊. 中国园林. 2003(01)
[10]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 王建国,吕志鹏. 城市规划. 2001(07)
博士论文
[1]城市区域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 王靖.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D]. 骆林川.大连理工大学 2009
[3]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D]. 张绪良.中国海洋大学 2006
[4]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演变及退化研究[D]. 张晓龙.中国海洋大学 2005
[5]滨河旧区更新设计[D]. 莫修权.清华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城市滨水区空间营造研究[D]. 周圆.山东农业大学 2012
[2]城市舒适性步行系统的影响要素及其应用研究[D]. 杨观宇.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中等城市步行系统研究[D]. 尹婕.华南理工大学 2010
[4]扎龙湿地生态退化分析及修复措施研究[D]. 包洪福.东北林业大学 2010
[5]城市湿地公园与水景观设计研究[D]. 王晶.天津大学 2010
[6]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 俞青青.浙江大学 2006
[7]城市生态网络研究[D]. 王海珍.华东师范大学 2005
[8]人工湿地生态景观设计[D]. 邹锦.重庆大学 2005
[9]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D]. 刘莹.天津大学 2004
[10]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曹国媛.重庆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72290
【文章来源】: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人居环境要求的转变
1.1.2.滨水空间开发的进步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滨水空间研究动态
1.3.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3.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4 相关概念阐述
1.4.1.“滨水空间”概念
1.4.2.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研究方法
1.5.2.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滨水空间的概述
2.1.1.滨水空间的类型
2.1.2.滨水空间的构成
2.1.3.滨水空间的特性
2.1.4.影响滨水空间设计的因素
2.1.5.滨水空间设计的原则
2.2 生态住区滨水空间设计的理论
2.2.1.景观生态学
2.2.2.城市水文学
2.2.3.人居环境学
2.2.4.环境地理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滨水空间现状分析
3.1 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背景概述
3.1.1.地理环境
3.1.2.地域文化
3.1.3.规划定位
3.2 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现状调研
3.2.1.水系岸线
3.2.2.动植物分布
3.2.3.市民活动
3.2.4.现状综述
3.3 金帛湾海岛生态住区滨水空间设计面临的问题
3.3.1.湿地资源缺乏整合
3.3.2.滨水岸线缺乏规划
3.3.3.地域内涵缺乏提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合滨水网络空间结构
4.1 滨水空间区域整合
4.1.1.区域资源的整合
4.1.2.区域划分的原则
4.1.3.区域划分的类型及特点
4.2 滨水空间网络构建
4.2.1.构建水系网络
4.2.2.构建生态网络
4.2.3.构建慢行系统
4.3 滨水空间节点设置
4.3.1.节点的等级划分
4.3.2.节点的布置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立滨水生态景观体系
5.1 设立生态性的内河公园
5.1.1.确定生态水岸形态
5.1.2.划分生态保护区域
5.1.3.创建动物栖息地
5.1.4.组织集约栈道系统
5.1.5.选用乡土植被群落
5.2 突出景观性的滨海空间
5.2.1.修复景观生态滩涂
5.2.2.展示滨海湿地植物
5.2.3.布置地景文化景观
5.3 建设休闲性的滨湖空间
5.3.1.丰富滨水驳岸形式
5.3.2.营造连续休闲通廊
5.3.3.突出地域文化表达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线路”[J]. 王靖,张伶伶,戴晓旭. 华中建筑. 2010(07)
[2]滨水空间的景观意象——以苏州金鸡湖景观设计为例[J]. 陆丹薇,文剑钢. 建设科技. 2010(14)
[3]城市滨水住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以天津子牙渔湾住区规划为例[J]. 刘军,田琨. 城市规划. 2009(S1)
[4]城市大型滨水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以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滨水城规划设计为例[J]. 查君. 规划师. 2008(04)
[5]利用水生植物原位修复污染水体[J]. 方云英,杨肖娥,常会庆,濮培民.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2)
[6]人类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的影响及其保护对策[J]. 徐东霞,章光新. 湿地科学. 2007(03)
[7]从邕江两岸传统民居看当代滨水住区环境营造的地方性[J]. 朱炜宏. 规划师. 2007(01)
[8]近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J]. 李敏,李建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02)
[9]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 张谊. 中国园林. 2003(01)
[10]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 王建国,吕志鹏. 城市规划. 2001(07)
博士论文
[1]城市区域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 王靖.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D]. 骆林川.大连理工大学 2009
[3]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D]. 张绪良.中国海洋大学 2006
[4]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演变及退化研究[D]. 张晓龙.中国海洋大学 2005
[5]滨河旧区更新设计[D]. 莫修权.清华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城市滨水区空间营造研究[D]. 周圆.山东农业大学 2012
[2]城市舒适性步行系统的影响要素及其应用研究[D]. 杨观宇.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中等城市步行系统研究[D]. 尹婕.华南理工大学 2010
[4]扎龙湿地生态退化分析及修复措施研究[D]. 包洪福.东北林业大学 2010
[5]城市湿地公园与水景观设计研究[D]. 王晶.天津大学 2010
[6]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 俞青青.浙江大学 2006
[7]城市生态网络研究[D]. 王海珍.华东师范大学 2005
[8]人工湿地生态景观设计[D]. 邹锦.重庆大学 2005
[9]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D]. 刘莹.天津大学 2004
[10]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曹国媛.重庆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72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97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