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冻融与硫酸盐侵蚀耦合作用下不同骨料取代率再生混凝土损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1 23:24
  为探究寒冷地区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制备取代率分别为0%、30%、50%和100%的再生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和硫酸盐侵蚀耦合作用试验,通过再生混凝土的质量、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等力学指标,分析再生混凝土的损伤劣化规律,并利用weibull模型建立再生混凝土的损伤方程对再生混凝土的使用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与硫酸盐侵蚀耦合作用严重影响混凝土耐久性,且在相同条件下,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提高,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逐渐下降。运用损伤方程预测分析可以得到再生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为寒冷地区再生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提供参考和依据。 

【文章来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20,4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冻融与硫酸盐侵蚀耦合作用下不同骨料取代率再生混凝土损伤研究


再生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规律,动弹性模量


图3显示了各取代率再生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随冻融循环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Q100、Q50、Q30再生混凝土分别在经过150次、250次、275次冻融循环后,相对动弹性模量达到0.611、0.595、0.646,接近或已经不能达到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大于60% 的指标,不再进行试验。而Q0再生混凝土在经过300次冻融循环后,相对动弹性模量为0.818,满足混凝土的抗冻性要求。再生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经历三个阶段:缓慢下降、加速下降和快速下降。这是因为在稳定下降阶段,硫酸盐侵蚀和冻融循环集中在混凝土表面,主要以冻融破坏为主,而且硫酸盐对混凝土破坏的抑制作用大过促进作用[14],相对动弹性模量缓慢地的减少。当混凝土由于冻融循环发生局部剥落现象时,硫酸盐溶液沿产生的微裂缝和微孔隙进入混凝土内部产生冻胀压与渗透压[15],加速了再生混凝土损伤劣化,相对动弹性模量降低幅度加大。随着混凝土表面剥落现象严重,旧裂纹的扩展,再加上再生骨料的暴露,裂缝数量增多。混凝土内部的冻胀压与渗透压增大,促进了裂缝的扩展,在加上此时硫酸盐对混凝土破坏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加速对再生混凝土的破坏。而且从图3中可以看到,随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多,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的越明显。2.3 抗压强度

对比图,试验数据,拟合,对比图


对取代率为30%、50%和100%的再生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试验数据与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图5所示,可以看到损伤方程预测曲线与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较精准的预测出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表3 损伤方程相关参数Table 3 Relevant parameters of damage equation 编号 R2 μ β Q0 0.876 3 878.347 0.819 Q30 0.911 621.631 2.041 Q50 0.978 407.183 1.582 Q100 0.982 210.740 1.66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生混凝土在硫酸盐与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能研究[J]. 刘大庆,陈亮亮,王生云,郝国臣.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8(10)
[2]不同取代率再生骨料混凝土在硫酸盐侵蚀和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研究[J]. 张凯,陈亮亮,侍克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07)
[3]不同强度等级的再生骨料对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影响[J]. 霍洪媛,范程程,陈爱玖,李寒剑,邵冲,霍惠君.  混凝土. 2017(02)
[4]硫酸盐环境下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J]. 贾文亮,李昊,张琴.  硅酸盐通报. 2016(06)
[5]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开发研究[J]. 古松,苏燕,胡宏骏.  混凝土. 2015(04)
[6]聚丙烯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J]. 李金泽,孟云芳,李瑞,贺普春.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02)
[7]再生粗骨料含量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J]. 陈宗平,占东辉,徐金俊.  工业建筑. 2015(01)
[8]硫酸盐侵蚀与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混凝土损伤研究[J]. 苑立冬,牛荻涛,姜磊,孙迎召,费倩男.  硅酸盐通报. 2013(06)
[9]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进展[J]. 刘玉莲,曹明莉,张会霞.  混凝土. 2013(04)
[10]混凝土冻融损伤特性分析及寿命预测[J]. 牛荻涛,肖前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硕士论文
[1]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 祝金鹏.山东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13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013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f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