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传统民居庭院特色研究——以务川龙潭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04 12:31
务川龙潭村仡佬族传统民居庭院是仡佬族人民居住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反映了仡佬族人民的自然适应性及社会适应性.通过对务川龙潭村仡佬族传统民居庭院实地走访调查,选取保存相对完整,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寨民居庭院作为研究对象,从庭院景观空间围合要素及庭院其他组成元素的外在形态表征,庭院空间功能、空间组成、空间平面形态,庭院空间单元与地形及道路的结合方式,庭院空间组团的组合形式等几个方面着手,详细剖析仡佬族传统民居庭院的外在形态特征并总结归纳,进而通过庭院空间的外在形态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分析总结了龙潭古寨仡佬族民居庭院的景观空间特征,以期促进人们对该民族及其居住环境外在形态与内在文化的了解.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2(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龙潭古寨片面图
龙潭村原名“火炭垭”, 位于大坪镇洪渡河畔, 距务川县城约12 km(图1), 建寨已有700余年, 由上寨、 中寨和下寨组成,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 龙潭村村寨的形成, 得益于务川丹砂贸易的兴起. 务川是我国丹砂开采古县, 其开采历史久远, 随着大坪镇洪渡河畔的汉墓群考古发掘, 证实了在两汉时期, 务川仡佬族先民已经进行丹砂开采,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丹砂开采促进了当时务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明清时期, 有关务川丹砂开采事业的文献记载颇为丰富, 如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 “务川有坑砂之利, 商贾辐辏, 人多殷富……”[2], 清代道光《思南府续志》: “务川木悠山采砂最盛, 每场出汞二十到三十挑”[3]. 务川丹砂开采的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使当地居民及商人凭借丹砂开采积累财富, 创造了民族文明与进步, 而且促成了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龙潭古寨的形成. 如果说丹砂贸易的兴盛开启龙潭古寨形成的起点, 那么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则影响了村寨布局与空间组织的整个加工过程. 明清时期, 中央政权对西南片区的统治政策导致民族的斗争, 清末和民国时期, 贵州境内匪患四起, 暴戾横行, 这些都导致了该地区的社会动荡. 务川处于西南片区的社会大环境中, 生活于此地的民族居住环境必然受该区域社会外环境的影响. 在这种经济繁茂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铸就了龙潭古寨民族居住环境与民居文化的积淀.1.2 基地自然条件
龙潭村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 基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村寨高程范围在503 m~689 m之间(图2). 古寨内地面坡度变化丰富, 但是坡度变化值多在1.74~9.16°之间(图3), 地形地貌相对平缓. 村寨坡向变化主要朝向南、 西南和东南方向(图4). 除了基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外, 村寨所处的大坪镇气候及自然资源对古寨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境内气候温和, 处于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5.6 ℃, 雨量充沛, 植被和矿产资源丰富, 这为古寨的建造提供了所需的原材料.图3 龙潭古寨坡度分析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庭院构成要素解析[J]. 安琪,李郁文. 美术教育研究. 2018(09)
[2]中国传统庭院空间构成要素解析[J]. 翟艳. 中国园林. 2016(09)
[3]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J]. 代金叶. 大众文艺. 2015(05)
[4]论务川仡佬族民居文化内涵[J]. 罗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02)
硕士论文
[1]黔北仡佬族民居研究[D]. 陈果.重庆大学 2016
[2]中国民居庭院空间研究[D]. 冯奇.华南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63225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2(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龙潭古寨片面图
龙潭村原名“火炭垭”, 位于大坪镇洪渡河畔, 距务川县城约12 km(图1), 建寨已有700余年, 由上寨、 中寨和下寨组成,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 龙潭村村寨的形成, 得益于务川丹砂贸易的兴起. 务川是我国丹砂开采古县, 其开采历史久远, 随着大坪镇洪渡河畔的汉墓群考古发掘, 证实了在两汉时期, 务川仡佬族先民已经进行丹砂开采,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丹砂开采促进了当时务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明清时期, 有关务川丹砂开采事业的文献记载颇为丰富, 如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 “务川有坑砂之利, 商贾辐辏, 人多殷富……”[2], 清代道光《思南府续志》: “务川木悠山采砂最盛, 每场出汞二十到三十挑”[3]. 务川丹砂开采的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使当地居民及商人凭借丹砂开采积累财富, 创造了民族文明与进步, 而且促成了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龙潭古寨的形成. 如果说丹砂贸易的兴盛开启龙潭古寨形成的起点, 那么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则影响了村寨布局与空间组织的整个加工过程. 明清时期, 中央政权对西南片区的统治政策导致民族的斗争, 清末和民国时期, 贵州境内匪患四起, 暴戾横行, 这些都导致了该地区的社会动荡. 务川处于西南片区的社会大环境中, 生活于此地的民族居住环境必然受该区域社会外环境的影响. 在这种经济繁茂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铸就了龙潭古寨民族居住环境与民居文化的积淀.1.2 基地自然条件
龙潭村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 基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村寨高程范围在503 m~689 m之间(图2). 古寨内地面坡度变化丰富, 但是坡度变化值多在1.74~9.16°之间(图3), 地形地貌相对平缓. 村寨坡向变化主要朝向南、 西南和东南方向(图4). 除了基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外, 村寨所处的大坪镇气候及自然资源对古寨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境内气候温和, 处于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5.6 ℃, 雨量充沛, 植被和矿产资源丰富, 这为古寨的建造提供了所需的原材料.图3 龙潭古寨坡度分析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庭院构成要素解析[J]. 安琪,李郁文. 美术教育研究. 2018(09)
[2]中国传统庭院空间构成要素解析[J]. 翟艳. 中国园林. 2016(09)
[3]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J]. 代金叶. 大众文艺. 2015(05)
[4]论务川仡佬族民居文化内涵[J]. 罗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02)
硕士论文
[1]黔北仡佬族民居研究[D]. 陈果.重庆大学 2016
[2]中国民居庭院空间研究[D]. 冯奇.华南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63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06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