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行为视角的南京高校围合式教学楼公共空间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3 17:59
针对我国高校教育理念转变,教与学的过程不再只局限于教室中,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内在潜力。同时,传统的教学空间、单一的空间形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学生缺乏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公共活动空间。围合式教学楼作为高校教学楼的一种重要类型,对其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公共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典型围合式教学楼内公共空间节点与学生行为关系,来探讨学生行为分布、行为类型的特征,并总结出影响学生行为的空间因素。首先,以南京市高校教学楼为例,筛选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围合式教学楼,对其进行内外公共空间进行梳理,在每个教学楼选取外部公共空间:入口空间和庭院空间;内部公共空间:门厅空间、走廊空间和楼梯空间。其次,采用行为注记法得到各教学楼内公共空间节点在工作日和周末的行为地图,以了解各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分析不同空间内学生的行为类型、行为分布特征,探索学生行为规律。最后,通过对学生行为分布和类型特征的总结归纳,对应各空间现状,对各公共空间节点从公共空间所处的位置、公共空间的界面与限定、公共空间的尺...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框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8
促进群体功能;可提供主场优势体外的人,群体内的人属于这个地方、可被信于这个地方、不被信任习的空间,还应该像家庭一样满足学生的世界中,人不能孤立于群体而存在,建筑孩子成长的物质空间的责任。于老师的领域,缺乏学生专属的空间,他科目来选择教室。虽然这种上课的方式可用,但却很难满足学生对于安全感和归属。班级都
全围合式 三面围合式 三面围合加外廊式 组合全围合式图 3-1,高校围合式教学楼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3.1.1 全围合式全围合式顾名思义是指庭院空间位于建筑的中心位置,其余四面均为建筑体量。在满足建筑内部采光通风要求的同时,也是教学楼内部组织许多重要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尺度环境地形认知与空间行为的关系分析——以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为例[J]. 蒋志杰,张捷,李丽,聂守宏. 地理学报. 2011(06)
[2]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探析[J]. 鲍继峰,傅荣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3]大学校园广场人性化设计探讨[J]. 李小云,杨坤. 安徽建筑. 2007(02)
[4]创新·融合·动态场景——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设计[J]. 张鸿武. 建筑学报. 2005(09)
[5]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J]. 欧诗,陈建. 规划师. 2003(09)
[6]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初探[J]. 叶伟华,王扬. 新建筑. 2001(06)
[7]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与人类生活[J]. 杨士萱. 建筑学报. 2000(01)
[8]大学校园中的围合空间─-兼记清华大学理学院设计[J]. 关肇邺. 世界建筑. 1999(09)
硕士论文
[1]居民行为视角的典型行列式布局居住组团空间研究[D]. 骆小庆.中国矿业大学 2017
[2]高校教学楼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研究[D]. 张倩.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2012
[3]人造环境 环境育人[D]. 丁一.重庆大学 2012
[4]基于人与环境行为的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分析与研究[D]. 冯惠萌.湖南大学 2011
[5]大学校园空间认知地图案例研究[D]. 范娟娟.大连理工大学 2009
[6]高层教学楼内部公共交往空间[D]. 申浩.同济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96191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框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8
促进群体功能;可提供主场优势体外的人,群体内的人属于这个地方、可被信于这个地方、不被信任习的空间,还应该像家庭一样满足学生的世界中,人不能孤立于群体而存在,建筑孩子成长的物质空间的责任。于老师的领域,缺乏学生专属的空间,他科目来选择教室。虽然这种上课的方式可用,但却很难满足学生对于安全感和归属。班级都
全围合式 三面围合式 三面围合加外廊式 组合全围合式图 3-1,高校围合式教学楼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3.1.1 全围合式全围合式顾名思义是指庭院空间位于建筑的中心位置,其余四面均为建筑体量。在满足建筑内部采光通风要求的同时,也是教学楼内部组织许多重要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尺度环境地形认知与空间行为的关系分析——以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为例[J]. 蒋志杰,张捷,李丽,聂守宏. 地理学报. 2011(06)
[2]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探析[J]. 鲍继峰,傅荣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3]大学校园广场人性化设计探讨[J]. 李小云,杨坤. 安徽建筑. 2007(02)
[4]创新·融合·动态场景——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设计[J]. 张鸿武. 建筑学报. 2005(09)
[5]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J]. 欧诗,陈建. 规划师. 2003(09)
[6]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初探[J]. 叶伟华,王扬. 新建筑. 2001(06)
[7]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与人类生活[J]. 杨士萱. 建筑学报. 2000(01)
[8]大学校园中的围合空间─-兼记清华大学理学院设计[J]. 关肇邺. 世界建筑. 1999(09)
硕士论文
[1]居民行为视角的典型行列式布局居住组团空间研究[D]. 骆小庆.中国矿业大学 2017
[2]高校教学楼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研究[D]. 张倩.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2012
[3]人造环境 环境育人[D]. 丁一.重庆大学 2012
[4]基于人与环境行为的高校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分析与研究[D]. 冯惠萌.湖南大学 2011
[5]大学校园空间认知地图案例研究[D]. 范娟娟.大连理工大学 2009
[6]高层教学楼内部公共交往空间[D]. 申浩.同济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96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09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