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日本建筑与庭院设计中的阴翳美学探析

发布时间:2021-08-05 22:38
  谷崎润一郎以“阴翳”一词概括日本对幽暗、神秘、模糊、暧昧之趣味的审美追求,实际上是将“阴翳”作为一个审美观念、美学概念来看待的。“阴翳之美”是谷崎润一郎提出的美学观点,它实质是中国禅宗美学日本化后的美学论。西方文化素来推崇明亮、规整、理性化的审美意境,而日本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的阴翳情结。谷崎润一郎阐释了阴翳之美,概括了日本文化的特征,也是对东方审美态度的提炼。阴翳美学包含两个层面,表面的意思是幽暗之美、朦胧之美、含蓄之美,深层的内涵则是物哀之美、幽玄之美、侘寂之美。我们可以把阴翳美学的基本特征归纳为:黯淡、朦胧、暧昧、质朴、自然、余情、空寂、残缺等。由此可见,阴翳更多的是一种东方式的美学,追求一种含蓄的美,正如东方人的性格,秉持中庸和谐,与世无争的处世理念。阴翳不仅指环境的幽暗,还与禅宗特有的美学思想——侘寂、幽玄产生了关联。实际上,阴翳之美是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并结合日本的审美之后形成的。阴翳美是幽玄的继承与发展,而幽玄则是阴翳美的基础和内核。这就是日本人阴翳美学的深层精神来源。正是由于阴翳和幽玄具有如此紧密的关系,阴翳才成为继幽玄之后,能够概括日本审美趣味和文化观的美学范畴。阴翳之美...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日本建筑与庭院设计中的阴翳美学探析


从先秦到南北朝禅佛的主要发展脉络

禅宗,庭院,禅学,日本禅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神,而且禅宗推崇“作务”,即每一种劳作都是一种修行,由此日本人一方面成了兢兢业业的作风,另一方面也坚信时时刻刻的修行,将使他们更接近禅宗奥义。虽然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但与中国禅宗又有所差别。追求“天人合一”“自约束、自我领悟的苦行”等理念,这是中日禅的相似之处。但中国禅强调“以入禅”,是从内至外的,讲求顿悟,清戒、打坐、冥想,极为复杂、严苛,是数人的禅学;而日本禅与中国禅不同,结合了本土文化,更多注重“以形入禅”,是从外至内的过程。在日本,禅宗超出了宗教领域,不只是打坐冥想,还影响、透到生活、文化等各个领域,例如日本的茶道、插花、剑道、艺剧等等,都是禅的方式。日本禅并没有过多地关注戒律,而是留下了禅学最为精致的部分,禅学更加地亲民化和大众化,属于简化的禅学。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庑殿,日本建筑


第 4 章 日本建筑和居室的阴翳美学第4章 日本建筑和居室的阴翳美学身的阴翳之美建筑中,阴翳更是被运用到极致。日本建筑的阴翳之美,显对光线的影响,以及房屋结构和过渡空间的设计,建筑色彩室内光线的处理。实际上,正是阴翳造就了日本建筑美。结构造成的阴翳结构上看,屋顶是制造整体阴翳的关键。日本建筑的宫殿、的屋顶形式:寄揀造(如图 4-1)、入母屋造(如图 4-2)、切形造(如图 4-4),其中入母屋造等级最高,寄揀造其次。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论日本笔记文学中的园林意境[J]. 陈帅,刘长宜,仝丽丽.  艺术教育. 2017(Z1)
[2]阴翳为什么是美的[J]. 姜建强.  书城. 2016(06)
[3]从《陶庵梦忆》看张岱的园林思想[J]. 杜波,谷健辉.  兰台世界. 2015(36)
[4]禅静之境——日本庭院设计中的禅意空间[J]. 杨雪莹.  城市地理. 2015(14)
[5]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J]. 郦文俊.  广东园林. 2015(01)
[6]浅析阴翳美的形成与日本国民性的关系——以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为例[J]. 纪录.  才智. 2014(30)
[7]浅谈幽玄对阴翳美的影响[J]. 徐佳.  青年文学家. 2013(36)
[8]日本人的阴翳美学[J]. 宋茜茜.  美与时代(上旬). 2013(09)
[9]浅谈日本古典园林与美学[J]. 欧文霞.  城市建筑. 2013(14)
[10]论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以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J]. 王向远.  东疆学刊. 2012(03)

博士论文
[1]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D]. 齐珮.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大漆·当归—论阴翳语境下当代大漆艺术的创作研究[D]. 施鹏程.中国美术学院 2015
[2]论谷崎润一郎的“东方情趣”[D]. 任海慧.广西大学 2014
[3]阴翳美学论[D]. 丁萃.东华大学 2014
[4]谷崎文学的阴翳美学[D]. 任方圆.国际关系学院 2008
[5]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世界[D]. 齐珮.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24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24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6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