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冻融循环下砂岩损伤演化及本构模型

发布时间:2021-08-06 04:54
  冻融交替对岩石宏观强度产生弱化。基于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压缩试验结果,利用损伤力学研究材料强度特征及损伤演化,建立岩土材料的损伤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砂岩的力学强度参数均逐渐减小,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的降低幅度可以达到49.70%、83.40%,意味着冻融循环对材料力学性质损伤显著;定义岩石综合损伤变量,得到损伤演化特征曲线,基于高斯函数变化特征,构建冻融循环条件下材料损伤本构模型,对比分析试验与模型曲线,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试验结果。基于高斯函数的损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材料变形行为特征,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本构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地质与勘探. 2020,56(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冻融循环下砂岩损伤演化及本构模型


岩石应力-应变曲线

循环次数,岩石,抗压强度,弹性模量


砂岩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指数函数演化关系表明岩石的降低率逐渐减小。这一方面说明冻融循环对砂岩强度造成劣化,并且与循环次数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对砂岩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岩石发生破坏或者达到一定极限状态,从砂岩强度的降低幅度以及强度与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实现了对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强度弱化特征的定量描述。2 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损伤特征

曲线,岩石,曲线,冻融循环


根据综合损伤变量表达式,可以得到冻融循环作用下损伤演化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损伤变量逐渐增大,在冻融循环次数变化的初始阶段与后期阶段,岩石损伤幅度逐渐变大。在单轴加载的初期,岩石内部缺陷逐渐闭合,损伤幅度较小,为损伤效应不明显阶段,之后损伤开始慢慢显现,并呈现稳定扩展趋势,最终随着内部裂纹的贯通,损伤变量最终趋于1,岩石最终达到破坏,冻融循环加剧了岩石的破坏速度。冻融循环次数为5次和10次时,砂岩强度损伤演化曲线基本一致,但是相比较于自然状态下砂岩,损伤程度明显提高,当循环次数大于20次时,损伤程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加深。3 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的现代本构理论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 杨光华.  岩土工程学报. 2018(08)
[2]冻融环境下岩体损伤力学特性多尺度研究及进展[J]. 杨更社,申艳军,贾海梁,魏尧,张慧梅,刘慧.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03)
[3]高斯函数在香港地区对流层层析实验中的应用[J]. 张豹,姚宜斌,胡羽丰,许超钤.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08)
[4]不同饱水条件下蚀变岩边坡稳定性分析[J]. 陈绪新,付厚利,秦哲,张立博,王国珍.  地质与勘探. 2017(01)
[5]土的基本特性及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J]. 黄茂松,姚仰平,尹振宇,刘恩龙,雷华阳.  土木工程学报. 2016(07)
[6]基于微裂隙变形与扩展的岩石冻融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阎锡东,刘红岩,邢闯锋,李超,王东会.  岩土力学. 2015(12)
[7]冻融循环下粉砂土屈服及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J]. 常丹,刘建坤,李旭.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08)
[8]冻融循环影响下金属矿山边坡坚硬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研究[J]. 闻磊,李夕兵,苏伟.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5(04)
[9]基于SEM和MIP的冻融循环对粉质黏土强度影响机制研究[J]. 张英,邴慧,杨成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S1)
[10]基于光纤光栅拉拔实验锚杆应力分布研究[J]. 张桂花,柴敬,李毅,弥旭锋.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4(04)



本文编号:3325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25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f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