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热惰性与供热负荷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12:3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人们对建筑热舒适度要求的提高,近几年建筑能耗占据全国总能耗的比例逐年上升,居住建筑能耗在总建筑能耗中占有较大比例,在建筑节能领域中拥有巨大潜力。居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家用电器、空调制冷、生活热水供应、冬季供暖等都需要耗能,对北方来说供暖能耗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如何将住宅的蓄热性与冬季北方供热情况结合起来对建筑节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运用实地测试与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室温与相关热惰性指标随住宅内部蓄热体特征变化的相互关系,对住宅建筑热惰性与供热负荷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北京市某住宅进行了供暖期及供暖期前后的室内温度,室外温度,散热器表面温度等数据的测试,以延迟时间与温度衰减倍数为标准,对不同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内蓄热体与内热源对室内温度的影响程度。基于实测得到的数据对住宅进行建模与模型校验,模拟了供暖前与供暖结束后的室内温度,研究了内蓄热体蓄热对室温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得到在内蓄热体蓄热的影响下,热惰性指标的变化规律。运用Energyplus分别模拟了散热器散热量不同时的室内温度情况,选取了蓄热衰减系数与放热衰减系数作为相关热惰性指标。结果表明,随...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各类用能所占比例Fig.1-2Proportionofalltypesofenergyused居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家用电器、空调制冷、生活热水供应、冬季供暖等都需要耗
图 3-1 温度采集仪器界面Fig.3-1 Temperature Collection Instrument Interface3.1.2 测试方案本研究于2016 年供暖季开始前与2017 年供暖季前至供暖季过后的五个月对住宅建筑室外温度和选取的测试房间室内温度进行逐时实测,测试步长为 15 分钟。测试地点小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为单元式住宅建筑,2004 年建成。住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二十六层,地下三层,总建筑高度 92.4 米。住宅围护结构的材料组成与热工参数等如下表所示:表 3-1 围护结构材质参数Table 3-1 Material parameters of enclosure structure围护结构 材料 厚度mmλW/(m.℃)Rm2.℃/WKW(/m2.℃)楼面水泥砂浆 20 0.93轻集料混凝土 100 0.250.45 2.20
图 3-2 空房间(a)平面图 图 3-3 实房间(a)平面图Fig 3-2 Vacant Room (a) floor plan Fig 3-3 Real Room (a) floor pla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住宅建筑综合热惰性的实验研究[J]. 韩莹,朱能,田喆. 建筑科学. 2014(08)
[2]建筑外墙热惰性对空调冷负荷的影响[J]. 白雪莲,张在喜,李文龙. 工业建筑. 2013(S1)
[3]对建筑材料导热系数与蓄热系数修正问题的探讨[J]. 刘朝贤. 建筑科学. 2010(10)
[4]几种复合墙体构造的热工性能数值分析[J]. 王厚华,庄燕燕,吴伟伟,吴宏伟. 重庆大学学报. 2010(05)
[5]复合墙体传热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J]. 杨艳超,苏亚欣. 能源与环境. 2005(04)
[6]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动态分析[J]. 唐鸣放. 暖通空调. 2005(07)
[7]节能建筑复合墙体的非稳态热工性能[J]. 杨昭,郁文红,张甫仁. 天津大学学报. 2004(11)
博士论文
[1]多因素影响下轻质建筑综合热惰性研究[D]. 刘馨.天津大学 2014
[2]国内典型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 张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3]寒冷地区住宅建筑物综合热惰性的研究[D]. 韩莹.天津大学 2011
[4]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D]. 曾志辉.华南理工大学 2010
[5]建筑蓄热与自然通风耦合作用下室内温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 周军莉.湖南大学 2009
[6]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的气候分区研究[D]. 夏伟.清华大学 2009
[7]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王振.华中科技大学 2008
[8]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 王建华.浙江大学 2008
[9]人体热舒适气候适应性研究[D]. 茅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10]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 周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太阳能采暖建筑围护结构蓄热调温机理及优化设计[D]. 陈得勇.西安理工大学 2017
[2]拉萨农村民居围护结构保温和蓄热优化研究[D]. 王秋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3]重庆地区墙体蓄热特性等级划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曾超.重庆大学 2015
[4]建筑围护结构等效热工参数现场测试方法研究[D]. 孙国建.东南大学 2015
[5]严寒地区轻型节能住宅热稳定性的研究[D]. 于娜.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6]墙体蓄放热特性及其对建筑能耗影响的研究[D]. 张在喜.重庆大学 2014
[7]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采暖空调负荷特性研究[D]. 夏如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8]热惰性指标对建筑围护结构动态传热的影响[D]. 惠荷.长安大学 2012
[9]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综合评价研究[D]. 梁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10]夏热冬冷地区自然室温环境下住宅墙体热工性能研究[D]. 周业培.重庆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81116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各类用能所占比例Fig.1-2Proportionofalltypesofenergyused居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家用电器、空调制冷、生活热水供应、冬季供暖等都需要耗
图 3-1 温度采集仪器界面Fig.3-1 Temperature Collection Instrument Interface3.1.2 测试方案本研究于2016 年供暖季开始前与2017 年供暖季前至供暖季过后的五个月对住宅建筑室外温度和选取的测试房间室内温度进行逐时实测,测试步长为 15 分钟。测试地点小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为单元式住宅建筑,2004 年建成。住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二十六层,地下三层,总建筑高度 92.4 米。住宅围护结构的材料组成与热工参数等如下表所示:表 3-1 围护结构材质参数Table 3-1 Material parameters of enclosure structure围护结构 材料 厚度mmλW/(m.℃)Rm2.℃/WKW(/m2.℃)楼面水泥砂浆 20 0.93轻集料混凝土 100 0.250.45 2.20
图 3-2 空房间(a)平面图 图 3-3 实房间(a)平面图Fig 3-2 Vacant Room (a) floor plan Fig 3-3 Real Room (a) floor pla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住宅建筑综合热惰性的实验研究[J]. 韩莹,朱能,田喆. 建筑科学. 2014(08)
[2]建筑外墙热惰性对空调冷负荷的影响[J]. 白雪莲,张在喜,李文龙. 工业建筑. 2013(S1)
[3]对建筑材料导热系数与蓄热系数修正问题的探讨[J]. 刘朝贤. 建筑科学. 2010(10)
[4]几种复合墙体构造的热工性能数值分析[J]. 王厚华,庄燕燕,吴伟伟,吴宏伟. 重庆大学学报. 2010(05)
[5]复合墙体传热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J]. 杨艳超,苏亚欣. 能源与环境. 2005(04)
[6]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动态分析[J]. 唐鸣放. 暖通空调. 2005(07)
[7]节能建筑复合墙体的非稳态热工性能[J]. 杨昭,郁文红,张甫仁. 天津大学学报. 2004(11)
博士论文
[1]多因素影响下轻质建筑综合热惰性研究[D]. 刘馨.天津大学 2014
[2]国内典型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 张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3]寒冷地区住宅建筑物综合热惰性的研究[D]. 韩莹.天津大学 2011
[4]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D]. 曾志辉.华南理工大学 2010
[5]建筑蓄热与自然通风耦合作用下室内温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 周军莉.湖南大学 2009
[6]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的气候分区研究[D]. 夏伟.清华大学 2009
[7]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王振.华中科技大学 2008
[8]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 王建华.浙江大学 2008
[9]人体热舒适气候适应性研究[D]. 茅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10]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 周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太阳能采暖建筑围护结构蓄热调温机理及优化设计[D]. 陈得勇.西安理工大学 2017
[2]拉萨农村民居围护结构保温和蓄热优化研究[D]. 王秋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3]重庆地区墙体蓄热特性等级划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曾超.重庆大学 2015
[4]建筑围护结构等效热工参数现场测试方法研究[D]. 孙国建.东南大学 2015
[5]严寒地区轻型节能住宅热稳定性的研究[D]. 于娜.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6]墙体蓄放热特性及其对建筑能耗影响的研究[D]. 张在喜.重庆大学 2014
[7]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采暖空调负荷特性研究[D]. 夏如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8]热惰性指标对建筑围护结构动态传热的影响[D]. 惠荷.长安大学 2012
[9]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综合评价研究[D]. 梁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10]夏热冬冷地区自然室温环境下住宅墙体热工性能研究[D]. 周业培.重庆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81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8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