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短肢剪力墙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12:03

  本文关键词:短肢剪力墙节点抗震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因其结合了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各种墙肢截面形式的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鉴于墙肢节点受力的复杂性,对墙肢节点的研究还不够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探讨,特别是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墙肢节点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机理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短肢剪力墙结构模型施加模拟地震作用的往复水平荷载研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结合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方法进一步研究墙肢节点的受力和变形特征。本研究主要完成工作:1、设计和制作1/4缩尺比例短肢剪力墙结构试验模型,并对试验模型进行模拟地震荷载作用的拟静力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短肢剪力墙结构中连梁端部是结构薄弱区域,试验中最先出现裂缝,其次是在墙肢根部附近出现裂缝。理论分析说明梁端塑性铰的出现使内力发生重分布,有效的耗散了地震能量,减轻了墙肢的抗震负担。2、借助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整体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该有限元分析模型与结构试验模型的几何尺寸和配筋完全相同,将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弹塑性变形各阶段整体受力和变形情况及最终破坏形态。利用推覆分析理论,研究了不同的加载方式对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弹塑性反应和整体结构的倾覆机制。3、选取结构试验模型中间层T形截面墙肢与楼面梁连接节点,单独建立了墙肢节点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改变混凝土强度,轴压比,梁纵筋配筋率、墙肢纵筋配筋率及节点配箍率等参量,分析研究各参数对墙肢节点承载能力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的影响。4、通过对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处理,拟合出符合短肢剪力墙节点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三折线恢复力模型,为节点的弹塑性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短肢剪力墙 节点 水平荷载 有限元分析 推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52.11;TU39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概述9-10
  • 1.1.1 短肢剪力墙的认识9
  • 1.1.2 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形成9
  • 1.1.3 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特点9-10
  • 1.2 研究现状10-14
  • 1.2.1 国内对短肢剪力墙研究10-12
  • 1.2.2 国外对剪力墙的研究成果12
  • 1.2.3 空间结构节点研究12-14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14-16
  • 第二章 短肢剪力墙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16-33
  • 2.1 引言16
  • 2.2 模型设计16-21
  • 2.2.1 相似关系16-17
  • 2.2.2 模型尺寸17-19
  • 2.2.3 模型配筋19-21
  • 2.2.4 模型材料21
  • 2.3 模型制作21-22
  • 2.4 加载方案22-24
  • 2.4.1 加载制度22-23
  • 2.4.2 加载装置23-24
  • 2.5 测量内容及方法24-27
  • 2.5.1 测量内容24-25
  • 2.5.2 量测方法25-27
  • 2.6 试验结果分析27-32
  • 2.6.1 试验现象27-29
  • 2.6.2 结构侧移29-30
  • 2.6.3 钢筋应变30-32
  • 2.7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短肢剪力墙结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33-50
  • 3.1 有限元法一般的求解过程33-34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34-37
  • 3.3 计算结果分析37-42
  • 3.3.1 结构变形37-40
  • 3.3.2 裂缝发展40-41
  • 3.3.3 应力分布41-42
  • 3.4 短肢剪力墙结构推覆分析42-48
  • 3.4.1 推覆分析理论43-44
  • 3.4.2 推覆分析结果44-48
  • 3.5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短肢剪力墙节点研究50-76
  • 4.1 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50-51
  • 4.2 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受力分析51-60
  • 4.2.1 应力分析52-53
  • 4.2.2 裂缝发展分析53-54
  • 4.2.3 钢筋轴力54-56
  • 4.2.4 骨架曲线56-59
  • 4.2.5 刚度退化59-60
  • 4.3 节点的恢复力模型60-64
  • 4.4 竖向荷载作用下节点受力分析64-74
  • 4.4.1 应力分析64-66
  • 4.4.2 钢筋轴力66-68
  • 4.4.3 裂缝发展分析68-69
  • 4.4.4 骨架曲线69-73
  • 4.4.5 恢复力模型分析73-74
  • 4.5 本章小结74-7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6-78
  • 5.1 结论76-77
  • 5.2 展望77-78
  • 参考文献78-8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82-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东升,彭飞,程文p<;短肢剪力墙的设计与研究(三)[J];建筑结构;2003年09期

2 付国忠;浅谈短肢剪力墙[J];大众科技;2005年09期

3 李军;;关于短肢剪力墙设计及应用的几点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年08期

4 仇安兵;黄毅华;;带转换层的短肢剪力墙抗震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08期

5 张智;谷倩;;短肢剪力墙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03期

6 肖良丽;郑亚文;;短肢剪力墙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建立[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4期

7 彭礼波;岑木深;;关于短肢剪力墙的合理运用[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年07期

8 杨剑维;;住宅工程中短肢剪力墙的设计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8年08期

9 张建新;李辉;;基于能量变分的短肢剪力墙力学性能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陈文煜;;住宅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短肢剪力墙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欣;乔清朝;;关于短肢剪力墙的若干问题[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伟田;吴晋辉;;短肢剪力墙设计的一些问题[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3 张向杰;孙利平;;短肢剪力墙在小高层中的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选明;卢智成;张建伟;曹万林;;带暗支撑L形短肢剪力墙抗震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5 罗时磊;李青宁;张军谋;;短肢剪力墙有限元仿真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6 李青宁;王宁;郭泽英;蔡卫宁;;L形短肢剪力墙空间弹塑性刚度矩阵[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7 李青宁;蔡卫宁;王宁;张守军;;T形短肢剪力墙承载力模拟试验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8 曹万林;张建伟;黄选明;卢智成;;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及核心筒抗震研究与应用——第十四届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9 徐杰年;李青宁;张守军;;短肢剪力墙抗侧力体系弹塑性分析[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10 周臻;傅玉良;周臻;傅玉良;;短肢剪力墙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造造 编写;鲁班软件实战练兵场(39)[N];建筑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晓燕;型钢高强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黄选明;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曹杨;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非线性损伤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4 张守军;短肢剪力墙非线性力学模型及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5 肖良丽;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内力分布规律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杨玉东;T形截面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试验研究及弹塑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品乐;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损伤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肖凡;箱形转换层上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晓蕾;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力学模型与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星;墙肢孔洞对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端云;墙肢孔洞对短肢剪力墙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倪向勇;T形短肢剪力墙力学行为及轴压比限值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王浩屹;一字形多腔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轴压与滞回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杨q

本文编号:338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8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f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