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安徽屏山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2 17:45
  屏山村地处安徽省皖南山区,是传统意义上的“徽州村落”,极具徽州地域特征。屏山村的民居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屏山村的民居建筑却遭受着冲击,面临衰落。因此,分析整理屏山村聚落和民居建筑的特点,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启发当地居住建筑的营造和当地建筑文化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选取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境内的屏山村作为研究对象。该村位于黟县县城东4公里处,聚落格局完整,传统民居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分为七大部分:第一章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屏山村的基本概况,论述屏山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归纳屏山村聚落形态的成因;第三章研究屏山民居建筑的平面空间形制,从平面类型、单元组合、空间组织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屏山民居的平面空间进行研究;第四章研究屏山民居的立面及其细部特征,通过分析大门、外窗和马头墙,解析屏山民居建筑的立面特点;第五章研究屏山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与建筑材料,分析屏山民居建筑的结构体系、营建方法与建筑材料;第六章阐述了屏山民居建筑的装饰特点,分析民居建筑的室内、外装饰、“三雕”和...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安徽屏山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研究


“一府六县”范围图

屏山,区位,黟县,屏风


图(来源:整理改绘) 图2. 3 黟县区位图(来源:整黟县县城东北方,因为村北边的屏风山而得名,已积约 16.33 公顷。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有吉屏风山,形成群山环抱之势。

阳溪,来源,村落


图 2. 5 “村落—山体”位置关系图(来源:根据谷歌地图改绘) 图 2. 6 村落‐山体格局示意图(来源:自绘) 图 2. 7“村落‐山体”格局实景图(来源:自摄) 屏山村中有一条吉阳溪流过。其发源于吉阳山,由村落东北方流进村子,总体趋势是流向西南,然后汇入漳河。村民在村落南端开挖人工湖,用作屏山村的水口并取名长宁湖,寓意长久安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黟县屏山村宗祠空间组织结构研究——以光裕堂为例[J]. 黄成,陈娟.  装饰. 2016(02)
[2]徽州民居中天井对夏季室内热环境的影响[J]. 杨阳,方廷勇,王礼飞,曹必腾.  建筑节能. 2015(07)
[3]传统建筑元素的继承与创新——初探徽州民居天井结构[J]. 张文静.  工程与建设. 2014(04)
[4]中国古代建筑色彩探微——在绚丽与质朴营造中的传统建筑色彩[J]. 宋建明.  新美术. 2013(04)
[5]徽派建筑“马头墙”施工工法[J]. 章传范,姚光钰.  古建园林技术. 2013(01)
[6]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 陈秋芳,代西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2(10)
[7]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之美[J]. 田鸿喜,姜小静.  大众文艺. 2012(11)
[8]宗族文化对民居形制的影响与分析——徽州民居和宁波民居原型的比较[J]. 蔡丽.  华中建筑. 2011(05)
[9]徽州民居与地域宗族文化[J]. 蔡丽.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3)
[10]传统徽州民居的色彩[J]. 刘仁义,张靖华.  工业建筑. 2010(04)

博士论文
[1]徽州传统村落安全防御与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D]. 王益.合肥工业大学 2017
[2]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 王韡.同济大学 2006
[3]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D]. 臧丽娜.山东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徽州民居室内热环境改善策略研究[D]. 张坤.安徽建筑大学 2016
[2]青海同仁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 杨嘉琦.长安大学 2016
[3]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D]. 凌璇.长安大学 2015
[4]徽州民居建筑更新发展方式研究[D]. 宋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5]徽州民居营造体系研究[D]. 吴黎明.南京大学 2015
[6]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内部空间形态更新研究[D]. 车晓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7]徽州古村落布局与地形的关系研究[D]. 周亚玮.北京林业大学 2015
[8]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文化研究[D]. 王婷.安徽大学 2014
[9]徽派建筑马头墙研究[D]. 代士乐.安徽大学 2014
[10]徽州古建筑墙体营造技艺及改善保护[D]. 周俊义.合肥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72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472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0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