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高校公共建筑围护结构传热与节能研究 ——以杭州某高校图书馆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10 14:35
  高校公共建筑作为公共建筑中的科教文化类建筑,具有使用频繁、人员聚集数量多,能源需求量大,使用时间特殊等特点,是重要高能耗型建筑,其巨大能源需求量及高能耗问题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学者对高校公共建筑的节能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围护结构与空调系统。本文认为改善围护结构性能是针对建筑耗能源头的节能方法,可直接减少建筑冷热负荷需求,是实现建筑零能耗的先决条件,应予优先考虑。有研究表明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约占总耗热量的70%以上,其中,外墙约占25%,外窗约占24%,由此可见,外墙和外窗在围护结构传热耗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应予以重点关注。对围护结构的研究既需要从材料入手,又需要脱离具体某类材料的束缚,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但目前对其材料性质背后节能机理的相关研究又相对缺乏。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从围护结构传热的角度入手,分析外墙及外窗的传热耗热量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朝向的关系,提出我国不同气候区高校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意见,从而实现建筑物不同朝向房间温度的大体均衡,解决不同朝向房间存在实感温差的问题,协助我国高校公建节能工作的开展。为此,本文具体展开了以下工作:本文对杭州某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建筑信息、用能特点... 

【文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校公共建筑围护结构传热与节能研究 ——以杭州某高校图书馆为例


论文研究思路框架

示意图,外围护结构,热损失,外墙


图 2.1 外围护结构热损失示意图计算实现室内外热交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墙外表面和外界空是太阳辐射,外墙受到太阳辐射,经由墙体传入室内[53]。料的热惰性因素,热量通过墙体时会存在衰减和延迟,这一现和外扰波动幅度之间。围护结构(外墙)的蓄热能力强弱决定度。通过外墙等不透光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形式可看成一维导热,导热方向为平板(外墙)厚度方向,假设板壁(外墙)平衡微分方程为:xtxaxxtaxt ()()22 外墙)外壁面设定为 x 0,围护结构(外墙)内壁面设定为 长波辐射、围护结构(外墙)内外壁面空气的温差作用,给出

空气渗漏,热量,空气对流,热量损失


室内的温度要比室外高,室内热量通过辐射、空气对流和导热等方式传递室外,同时也因为窗的开启和空气渗漏使室内热量流失到室外,从而室内温度下降,具热传递过程如图 2.3 所示。要减少热量损失,有效提高窗的节能效果,就要减少热量的失,提高窗的热阻[5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严寒地区教学楼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分析[J]. 王宏伟,蒲增艳,尹翠,刘璐.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2]湖南某高校办公建筑空调系统的能耗模拟与分析[J]. 王志勇,王俊,刘畅荣.  中外建筑. 2016(09)
[3]光伏真空玻璃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 侯玉芝.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4(10)
[4]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策略研究——以宁波大学建工楼示范项目为例[J]. 程云,郑荣跃,黄莉,高洪双.  建筑节能. 2014(08)
[5]上海某大学体育中心能耗分析[J]. 郁丛,王秋涧,李玉明,潘毅群.  建筑节能. 2014(04)
[6]EnergyPlus在某图书馆节能改造中的运用[J]. 廖晓渝.  暖通空调. 2013(S1)
[7]寒冷地区高校既有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研究[J]. 刘启波,周若祁.  工业建筑. 2013(04)
[8]上海地区高校办公建筑能耗及节能潜力研究[J]. 张超,刘东,张晓杰,刘书荟,印慧,王亚文,李超.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3(01)
[9]真空玻璃技术与应用分析[J]. 王元麒,王磊,李继定.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2(12)
[10]合肥某高校校园建筑节能潜力分析[J]. 张虎.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博士论文
[1]高性能建筑围护结构的应用效果评价与理论体系构建[D]. 龙林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2]寒冷地区多层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原型研究[D]. 任彬彬.天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西安地区高校教学楼建筑的节能设计策略研究[D]. 戚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2]东华大学某学院楼能耗模拟分析及其节能改造研究[D]. 周建.东华大学 2014
[3]天津市学校建筑能耗基准线研究[D]. 赵路辉.天津大学 2014
[4]不同气候区办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效果的分析及优化[D]. 沈仁君.天津大学 2014
[5]基于Sketchup平台的快速建模插件研究与实现[D]. 郑立.上海交通大学 2009
[6]基于SketchUp和ArcGIS的三维GIS开发技术研究[D]. 单楠.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32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532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5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