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泸州市华阳山郊野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为例
发布时间:2025-01-04 04:3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行逐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出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对出行时间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人放弃长途游而选择中短途游。郊野公园凭借区位和资源的双重优势迅速赢得游客的青睐,而成为主要旅行目的地之一。在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下,完善郊野公园游憩体系,对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郊野公园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建设经验比较缺乏,指导其规划设计的理论也较少,前人往往套用风景区或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针对性不强。作为郊野公园中涵盖资源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综合性最强、涉及问题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综合型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具有其特殊性。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郊野公园的研究多集中于搭建理论框架、保护生态系统、探索建设模式等基础性研究方向,或是从旅游角度切入的游憩需求探索,鲜有从宏观到微观角度对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包含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的综合型郊野公园。因此如何针对综合型郊野公园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是当下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什么是综合型郊野公园?如何对其进行特色凝练?如何平衡发展与守护的关系?如何发展综合型郊野公园的生...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相关理论研究
1.5.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5.2 环城游憩带理论
1.5.3 城市边缘区理论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综合型郊野公园基本认知
2.1 郊野公园认知
2.1.1 郊野公园的发展演变
2.1.2 郊野公园的特征
2.1.3 郊野公园的功能
2.1.4 郊野公园与其他绿地类型的比较
2.1.5 郊野公园的分类
2.2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特征和规划初探
2.2.1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特征
2.2.2 综合型郊野公园规划初探
3 综合型郊野公园研究
3.1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景观资源
3.1.1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景观资源类型
3.1.2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景观资源特征
3.2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空间研究
3.2.1 宏观层面
3.2.2 中观层面
3.2.3 微观层面
3.3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游憩研究
3.3.1 我国古代城市居民郊野游憩传统
3.3.2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游憩主体
3.3.3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游憩特征
3.4 我国综合型郊野公园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4.1 功能定位不清晰,与周边地块缺少互动
3.4.2 生态分析不周全,未构建安全生态格局
3.4.3 特色凝练不充足,郊野公园形象城市化
3.4.4 开发模式较单一,与农民生产生活相斥
3.4.5 游憩内容较老套,未引领健康休闲方式
3.4.6 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旅游可持续发展
3.5 问题导向下的综合型郊野公园设计要求
3.5.1 呼应城区的功能定位
3.5.2 安全稳定的生态格局
3.5.3 立足资源的特色分区
3.5.4 农旅结合的产业布局
3.5.5 有益身心的游憩内容
3.5.6 完善便捷的配套设施
4 综合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4.1 综合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4.1.1 功能为核心,精准定位
4.1.2 生态为先导,绿色发展
4.1.3 特色为引领,差异打造
4.1.4 产业为驱动,升级优化
4.1.5 资源为基础,深挖广用
4.1.6 配套为保障,合理利用
4.2 功能策略:明确功能定位,“城”“园”互补互动
4.3 生态策略:严守生态底线,构建安全格局
4.3.1 划分生态控制线,实行空间管制
4.3.2 修复生物多样性,加强山林抚育
4.4 形象策略:突出乡野特征,强化分区差异
4.4.1 保留山水格局,延续空间肌理
4.4.2 合理景观分区,锁定主题特色
4.4.3 控制视线通廊,增强视觉可达
4.4.4 打造景观标志,提高可识别性
4.5 发展策略:开发守护并重,以旅带农发展
4.5.1 农旅深度融合,一村一品一业
4.5.2 基于业态分布,重构村落空间
4.6 游憩策略:引领健康游憩,升级游憩模式
4.6.1 倡导健康游憩理念,提升游憩档次优化游憩品质
4.6.2 观光游转向体验游,挖掘资源特色增加游憩深度
4.6.3 丰富游憩层次类型,满足多元需求拓展游憩广度
4.6.4 注重凝聚品牌效应,打造精品项目引爆核心吸力
4.7 配套策略:结合用地情况,完善配套设施
4.7.1 适配设施指标
4.7.2 设施复合使用
5 案例研究—华阳山郊野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背景总述
5.1.2 规划解读
5.1.3 交通情况
5.1.4 技术路线
5.2 现状调研及分析
5.2.1 资源禀赋
5.2.2 空间类型
5.2.3 旅游市场
5.2.4 问题总结
5.3 华阳山郊野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设计策略
5.3.1 着眼区域层面,精准功能定位
5.3.2 稳固生态格局,实施生态保育
5.3.3 突出整体形象,提炼分区特色
5.3.4 结合生产生活,融入旅游体系
5.3.5 丰富游憩系统,多层次深度游
5.3.6 依据用地情况,完善配套设施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本文编号:4022914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相关理论研究
1.5.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5.2 环城游憩带理论
1.5.3 城市边缘区理论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综合型郊野公园基本认知
2.1 郊野公园认知
2.1.1 郊野公园的发展演变
2.1.2 郊野公园的特征
2.1.3 郊野公园的功能
2.1.4 郊野公园与其他绿地类型的比较
2.1.5 郊野公园的分类
2.2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特征和规划初探
2.2.1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特征
2.2.2 综合型郊野公园规划初探
3 综合型郊野公园研究
3.1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景观资源
3.1.1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景观资源类型
3.1.2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景观资源特征
3.2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空间研究
3.2.1 宏观层面
3.2.2 中观层面
3.2.3 微观层面
3.3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游憩研究
3.3.1 我国古代城市居民郊野游憩传统
3.3.2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游憩主体
3.3.3 综合型郊野公园的游憩特征
3.4 我国综合型郊野公园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4.1 功能定位不清晰,与周边地块缺少互动
3.4.2 生态分析不周全,未构建安全生态格局
3.4.3 特色凝练不充足,郊野公园形象城市化
3.4.4 开发模式较单一,与农民生产生活相斥
3.4.5 游憩内容较老套,未引领健康休闲方式
3.4.6 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旅游可持续发展
3.5 问题导向下的综合型郊野公园设计要求
3.5.1 呼应城区的功能定位
3.5.2 安全稳定的生态格局
3.5.3 立足资源的特色分区
3.5.4 农旅结合的产业布局
3.5.5 有益身心的游憩内容
3.5.6 完善便捷的配套设施
4 综合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4.1 综合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4.1.1 功能为核心,精准定位
4.1.2 生态为先导,绿色发展
4.1.3 特色为引领,差异打造
4.1.4 产业为驱动,升级优化
4.1.5 资源为基础,深挖广用
4.1.6 配套为保障,合理利用
4.2 功能策略:明确功能定位,“城”“园”互补互动
4.3 生态策略:严守生态底线,构建安全格局
4.3.1 划分生态控制线,实行空间管制
4.3.2 修复生物多样性,加强山林抚育
4.4 形象策略:突出乡野特征,强化分区差异
4.4.1 保留山水格局,延续空间肌理
4.4.2 合理景观分区,锁定主题特色
4.4.3 控制视线通廊,增强视觉可达
4.4.4 打造景观标志,提高可识别性
4.5 发展策略:开发守护并重,以旅带农发展
4.5.1 农旅深度融合,一村一品一业
4.5.2 基于业态分布,重构村落空间
4.6 游憩策略:引领健康游憩,升级游憩模式
4.6.1 倡导健康游憩理念,提升游憩档次优化游憩品质
4.6.2 观光游转向体验游,挖掘资源特色增加游憩深度
4.6.3 丰富游憩层次类型,满足多元需求拓展游憩广度
4.6.4 注重凝聚品牌效应,打造精品项目引爆核心吸力
4.7 配套策略:结合用地情况,完善配套设施
4.7.1 适配设施指标
4.7.2 设施复合使用
5 案例研究—华阳山郊野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背景总述
5.1.2 规划解读
5.1.3 交通情况
5.1.4 技术路线
5.2 现状调研及分析
5.2.1 资源禀赋
5.2.2 空间类型
5.2.3 旅游市场
5.2.4 问题总结
5.3 华阳山郊野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设计策略
5.3.1 着眼区域层面,精准功能定位
5.3.2 稳固生态格局,实施生态保育
5.3.3 突出整体形象,提炼分区特色
5.3.4 结合生产生活,融入旅游体系
5.3.5 丰富游憩系统,多层次深度游
5.3.6 依据用地情况,完善配套设施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本文编号:4022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022914.html
上一篇:商业建筑微燃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仿真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