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02 17:07

  本文关键词: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发展出一套较完整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租界政治、经济制度是其背景,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是其内容。同时,城市发展状况的变化、新需求的不断提出以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使租界城市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在公共租界的主要表现在于道路计划方面。城市规划作为技术支持作用于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也通过这个制度得以实现。其中,,征地制度是这种机制的关键。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即基于这种机制,并因此形成了公共租界公共空间发展的有机渐变特征。 本文是对开埠后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建设中的制度因素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的历史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兼及法租界和华界。 全文结构包括“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城市规划技术支持——公共空间案例”三个层次。第一、二两章记述了公共租界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在此背景下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土地利用制度的发展以及其中区划理念的探索;论文的第三、四章则是对城市规划技术内涵的阐述,分别就道路空间、公园与开放空间这两个在上海租界社会有特殊差异的公共空间类型,论述针对它们的城市规划观念和理论的发展,并探讨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如何影响规划的制定和实现、如何影响公共空间宏观结构;论文第五章是对上海其它市政机构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以及其中体现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研究;第六章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如何作用于中观层次的公共空间形态;结语是对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城市规划、公共空间三者关系的综述,并提出对今天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建设管理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制度 土地利用制度 城市规划 公共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U98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s7-13
  • 绪论13-23
  • 研究背景与目标13
  • 前人的研究13-15
  • 一、上海近代历史研究13-14
  • 二、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研究14-15
  • 三、本文的文献研究途径15
  • 研究内容与方法15-23
  • 一、关键词15-19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9-20
  • 三、论文篇章组织20-23
  • 第一章 公共租界城市建设管理制度23-48
  • 第一节 公共租界基本制度23-31
  • 一、土地制度23-26
  • 二、政治制度26-31
  • 第二节 公共租界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发展历史31-34
  • 一、1845年第一次“土地章程”31
  • 二、1854年第二次“土地章程”31-32
  • 三、1869年第三次“土地章程”32-33
  • 四、1898年“土地章程”的增订33
  • 五、1907年“土地章程”的增订33-34
  • 六、其它法规和相关规定34
  • 七、小结34
  • 第三节 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下城市建设计划的制定34-39
  • 一、城市建设计划的制定原则35-36
  • 二、制度缺失环境下的界外道路计划36-38
  • 三、小结38-39
  • 第四节 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下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39-44
  • 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协商中道路建设计划实现单元的整合39-41
  • 二、公共空间与私人地产不同需求的矛盾及其解决41-43
  • 三、个体利益间的平衡原则对道路建设计划的调整43-44
  • 四、小结44
  • 附录 上海各租界的设立及界域变化44-48
  • 第二章 公共租界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中的区划理念探索及其与法租界土地利用控制的比较48-84
  • 第一节 区划的历史和理念48-49
  • 第二节 公共租界区划制度的探索与现实49-54
  • 一、对城市分区的早期需求49-50
  • 二、20年代至30年代工部局对区划制度的探索50-51
  • 三、交通委员会的城市分区规划51-53
  • 四、区划制度的真正障碍——经济发展阶段的局限53
  • 五、小结53-54
  • 第三节 两租界土地利用控制及公共空间形态的对比54-64
  • 一、法租界建筑类型控制和土地利用控制54-56
  • 二、两租界土地利用控制的对比56-57
  • 三、两租界土地利用控制之差异形成的原因57-58
  • 四、公共空间形态和公共生活的对比58-64
  • 第四节 法租界土地利用控制的实施特例——公馆马路64-72
  • 一、柱廊章程的形成64
  • 二、柱廊章程的内容64-66
  • 三、柱廊章程的实施66-67
  • 四、柱廊模式推广的失败67-68
  • 五、公共广场的柱廊规定68-70
  • 六、小结70-72
  • 附录72-84
  • 附录A: 公共租界“妨害”控制72-76
  • 附录B: 法租界建筑类型控制和土地利用控制各章程76-84
  • 第三章 公共租界道路计划的产生和发展84-156
  • 第一节 租界初期路网结构演变的阶段特征——谨慎的方格网和突进的发展轴85-93
  • 一、土地章程——继承而来的方格网85-88
  • 二、跑马场的修筑——发展轴的出现88-89
  • 三、19世纪60年代小刀会和太平天国战争期间89-92
  • 四、19世纪70年代至 20世纪初92-93
  • 五、小结93
  • 第二节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道路计划发展93-134
  • 一、19世纪中后期的道路计划——以虹口为例93-101
  • 二、20世纪初的道路计划发展历程101-111
  • 三、1917年以后的道路计划111-120
  • 四、1926年交通委员会的城市交通综合规划120-122
  • 五、小结122-134
  • 附录134-156
  • 附录A: 1894年工部局道路计划(英租界部分)134-135
  • 附录B: 公共租界道路计划相关数据135-145
  • 附录C: 1880~1925年公共租界和上海市域(估)人口增长曲线145-146
  • 附录D: 洋径洪和泥城洪的填洪筑路146-147
  • 附录E: 部分公共租界交通数据147-149
  • 附录F: 1930年公共租界各区人口密度图局部149
  • 附录G: 新旧路名对照149-156
  • 第四章.公共租界公园和开放空间计划156-186
  • 第一节 公共活动空间的起源——公共体育场156-168
  • 一、公共体育场和公共事业基金的历史157-162
  • 二、公园和开放空间建设机构162-164
  • 三、有关公共体育场的公共性意识的演变164-165
  • 四、公共体育场在城市空间形态网络中的作用165-168
  • 五、小结168
  •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的大型公园计划168-175
  • 一、虹口公园(Hongkew Park)——策划、购地、移交、扩张168-171
  • 二、西区公园计划171-172
  • 三、滨江公园——周家嘴公园(Point Garden)172-174
  • 四、小结: 大型公园计划的决策依据174-175
  • 第三节 30年代后的中小型公园和游戏场地计划175-177
  • 一、可得地产决定的公园计划175-176
  • 二、1931年公园和开放空间报告和公园计划176-177
  • 三、小结177
  • 第四节 市政公共活动中心计划177-186
  • 一、20年代市政中心的最初构想178-179
  • 二、30年代市政中心引发的大讨论179-180
  • 三、市政中心计划的结局180-181
  • 四、小结181
  • 五、本节附录: 工部局以及公众对于市政中心计划的讨论181-186
  • 第五章 几种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和城市规划理念的比较186-214
  • 第一节 法租界道路计划及其实施186-196
  • 一、初期路网的形成186-189
  • 二、20世纪的道路计划189-195
  • 三、道路计划的实施和调整195-196
  • 第二节 南市老城厢道路建设及其制度框架196-203
  • 一、民间团体和社会精英在道路建设中的作用197-200
  • 二、征地法规对道路建设的作用200-202
  • 三、道路建设中对私人地产的干预——“都市土地重划”202-203
  • 第三节 “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和“大上海计划”的制度框架和城市规划思想203-208
  • 一、公共权力的施展203-205
  • 二、城市规划及其思想背景205-208
  • 小结208-210
  • 一、租界与华界城市建设管理制度、文化背景及其影响的比较208-209
  • 二、“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法租界道路计划以及公共租界道路计划及其实现进程的比较209-210
  • 附录210-214
  • 附录A: 1874年法租界道路拓宽计划210-211
  • 附录B: 法租界征地制度的发展211-212
  • 附录C: 上海华界市政沿革212-214
  • 第六章 案例研究:公共租界中心区214-246
  • 第一节 街墙214-220
  • 一、开埠初期215-217
  • 二、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殖民地风格街墙217-218
  • 三、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街墙的瓦解218-219
  • 四、小结——城市的秩序219-220
  • 第二节 高度控制220-228
  • 一、1903~1916年的高度控制220-222
  • 二、1916年以后的高度控制222-225
  • 三、1929年以后的高度控制225-227
  • 四、小结227-228
  • 第三节 道路转角228-233
  • 一、建筑转角手法的演变228-232
  • 二、建筑转角的基础——道路计划232-233
  • 三、小结233
  • 第四节 典型的中心区街道:四川路233-241
  • 一、街道空间233-237
  • 二、节点空间237-241
  • 第五节 例外:福州路—江西路路口241-245
  • 一、路口平面形式的纷争242-243
  • 二、建筑体型和高度控制243-244
  • 三、象征性权力展示和实质性公众利益维护的平衡244-245
  • 小结245-246
  • 结语246-254
  • 一、城市规划发展与公共空间形态特征246-249
  •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关系249-251
  • 三、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影响下的公共空间251-254
  • 参考书目254-263
  • 图版来源263-269
  • 后记26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牟振宇;;近代上海的土地开发模式——以马斯南路为例[J];安徽史学;2013年03期

2 练育强;;近代上海城市法律的移植及本土化——以土地、道路管理法规为主要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翔;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胡启扬;民国时期的汉口火灾与城市消防(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方;外滩原英领馆街区及其建筑的时空变迁研究(1843-1937)[D];同济大学;2007年

4 练育强;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牟振宇;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849-1930)[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传菲;现代高校学生公寓优化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冯乃乙;上海商住密集区过渡性街道的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3 臧西瑜;上海近代里弄住宅绿化研究(1870-1949)[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15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1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