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Z形成机制及其对混凝土力学性能与传输性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ITZ形成机制及其对混凝土力学性能与传输性能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界面过渡区被认为是混凝土的薄弱环节,对混凝土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针对界面过渡区结构和性能特点,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根据混凝土的成型和水化硬化过程,探讨了界面过渡区的形成机制。从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以及断裂力学性能等3个方面,综述了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论述了其对混凝土传输性能的影响。通过加入辅助性胶凝材料改善界面过渡区的孔结构和分布,同时选取适宜的骨料、W/C等可以改善ITZ与基体之间的性能差异,减少ITZ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环境材料研究所;
【关键词】: 界面过渡区 形成机制 抗压强度 抗折强度 弹性模量 断裂力学性能 传输性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390)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引言混凝土是由水泥、水、细集料、粗集料以及其他成分通过适当的搅拌、成型、养护工艺,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形成的一种人造石材。硬化后的混凝土可以分为水泥水化基相、集料和界面过渡区(ITZ)3个要素。1956年,Farran J[1]首次发现在混凝土集料与浆体之间存在矿物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国强;詹炳根;孙道胜;;混凝土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表征技术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王振军;沙爱民;杜少文;袁文豪;;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浆体-集料界面区结构形成机理[J];公路;2008年11期
3 陈惠苏,孙伟,Stroeven Piet;水泥基复合材料集料与浆体界面研究综述(二):界面微观结构的形成、劣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硅酸盐学报;2004年01期
4 刘娟红,宋少民;粉煤灰和磨细矿渣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抗渗及抗冻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5年04期
5 叶正茂;常钧;芦令超;黄世峰;程新;;硫铝酸盐水泥砂浆界面过渡区的改性[J];硅酸盐学报;2006年04期
6 许文祥;陈惠苏;;集料形状和尺寸对混凝土边界效应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11年09期
7 罗旌旺;卢都友;许涛;许仲梓;;偏高岭土对硅酸盐水泥浆体干燥收缩行为的影响及机理[J];硅酸盐学报;2011年10期
8 任朝军,杜成斌,戴春霞;三级配混凝土单轴破坏的细观数值模拟[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崔宏志;邢锋;;用SEM和FT-IR研究轻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J];混凝土;2010年01期
10 江晨晖;吴星春;胡丹霞;;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J];中国建材科技;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茹;姜海波;;混凝土骨料含量对弹性模量的影响预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2 魏国强;詹炳根;孙道胜;;混凝土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表征技术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胡曙光;李悦;谢冰;王发洲;;减水剂对CRTSⅡ型CA砂浆强度影响规律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4 杨英姿;邓宏卫;高小建;张爱莲;;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9年02期
5 张士萍;邓敏;唐明述;;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6 王信刚;马保国;胡明玉;;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离子传输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7 张贺;曾祥;邓恺;施惠生;;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耐海水侵蚀性能的影响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7年06期
8 师燕超;李忠献;;高应变率下再生橡胶颗粒改性混凝土受压破坏细观数值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9 杨淑慧;高丹盈;赵军;;高温作用后矿渣微粉纤维混凝土的微观结构[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2期
10 周伟玲;孙伟;陈翠翠;缪昌文;;应用纳米压痕技术表征水泥基材料微观力学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正茂;常钧;芦令超;程新;周宗辉;;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晴;周宝玉;张崇燕;隋智通;;无机矿物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影响因素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不同加载率对混凝土试件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郑秀华;杨文萃;蔡小平;;矿物掺合料对轻骨料混凝土抗渗性及孔结构的影响[A];轻骨料工业发展及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谭平;王海云;;脱硫石膏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A];2010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五届全国石膏技术交流大会及展览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玄东兴;水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热相互作用与热再生体系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石建光;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3 李曙光;数字混凝土CT建立方法及其在干缩微裂纹模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4 杨林虎;橡胶集料混凝土的微观解析及其结构理论的探索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徐洪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热变形损伤机理及抑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黄鹏飞;钢筋混凝土在环境腐蚀与弯曲荷载协同作用下的损伤失效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牛全林;预防盐碱环境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病害的研究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4年
8 迟耀辉;模网—钢管滤水混凝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信刚;跨江海隧道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怀亮;复杂应力状态下大骨料混凝土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和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乐生;基于细观模型的混凝土开裂过程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孙伟;粉煤灰基注浆充填材料及性能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杨凯;酸性水腐蚀下混凝土性能的劣化与防腐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家胜;骨料嵌锁型路面混凝土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朱亚超;混凝土中砂浆—骨料界面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杜鹏;硫铝酸盐水泥基修补砂浆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7 钟磊;乳化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甄正;灌注砂浆的配制及其对预填骨料混凝土的影响[D];汕头大学;2011年
9 李伟;透水性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在护坡板上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10 邢立坤;基于细观层次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的数值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鸿;凌天清;卿明建;吴春波;;再生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结构特性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李哲,张浩博,简政,黄松梅,赵向朝;岩石与砂浆界面裂缝断裂准则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3 孙世国,崔恒忠,林国棋,李晖;钢渣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强度对比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5年03期
4 唐春安,傅宇方,朱万成;界面性质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破坏模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1999年04期
5 吴有富,何少溪,陆勤;混凝土受拉断裂的破坏机理[J];工程力学;1993年03期
6 张君,王林,孙明,刘骞;粗细骨料比例和水泥石强度对混凝土断裂参数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4年01期
7 杜成斌;尚岩;;三级配混凝土静、动载下力学细观破坏机制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3期
8 应宗权;杜成斌;;考虑界面影响的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数值预测[J];工程力学;2008年08期
9 连丽,印海春,廖卫东;混凝土界面区的显微硬度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5年02期
10 刘峥,凌志达,唐明述;水泥石-白云石集料界面的显微结构[J];硅酸盐学报;198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峰;混凝土单轴拉伸应力~变形全曲线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王明德;付子义;;无接触变压器传输性能研究[J];煤矿机电;2011年03期
2 张飞鹏;曾宏;路清梅;张忻;张久兴;;稀土掺杂对CaMnO_3氧化物电传输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13年01期
3 岳亮;;矿井无线通信网络多跳传输性能分析[J];煤炭技术;2013年08期
4 尚鹏鹏;张波萍;李敬锋;赵立东;刘玮书;马宁;;La_xSr_(1-x)TiO_3氧化物热电材料的制备与电传输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2期
5 ;双绞线与同轴线视频传输性能比较[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5年05期
6 陈建;严文;李红英;王雪艳;范新会;;晶界对工业单晶铜线材传输性能影响的微观机制[J];铸造技术;2005年12期
7 姜洪义,张联盟;Te对Mg_2Si基化合物结构和热电传输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2年05期
8 李晓宁;白守礼;杨文胜;陈霭t
本文编号:460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6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