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罕遇地震作用下故宫太和殿抗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9 11:19

  本文关键词:罕遇地震作用下故宫太和殿抗震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有效评估故宫太和殿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其开展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基于榫卯节点、斗拱、柱础平摆浮搁等构造特征,考虑柱-填充墙之间的接触关系,建立太和殿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响应谱分析,研究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太和殿结构内力及变形的总体分布特征;通过时程分析,得到太和殿结构典型节点的内力及变形响应曲线,进一步评价了太和殿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太和殿墙体易产生受力破坏,明间屋顶部位变形较大,但木构架整体完好,可满足"墙倒屋不塌"的要求;此外,柱础平摆浮搁、榫卯节点、斗拱等构造有利于减小太和殿结构的地震作用响应。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故宫博物院;
【关键词】太和殿 木结构 古建筑 罕遇地震 有限元分析 抗震性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8010,51278013) 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2013ZZ-04) 故宫博物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KT2012-7)
【分类号】:TU352.11
【正文快照】: 0引言位于紫禁城(今故宫博物院)中轴线上的太和殿,是我国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的典型代表。太和殿始建于1420年,随后屡遭焚毁并重建,现存建筑为清1695年重建后形制,是明清两代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太和殿长64 m,宽37.2 m,高26.92 m,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 381 m2,重檐庑殿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焕定,赵桂峰;变刚度钢管混凝土短柱隔震装置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0年06期

2 姚侃;赵鸿铁;;木构古建筑柱与柱础的摩擦滑移隔震机理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3 隋鑓;赵鸿铁;薛建阳;谢启芳;刘义;;古建木构铺作层侧向刚度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3期

4 王晓东;王伟;王林安;范峰;永昕群;马清林;;罕遇地震作用下沧州铁狮子结构现状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12期

5 周乾;闫维明;关宏志;纪金豹;;故宫太和殿抗震性能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6 周乾;;考虑上部结构附加荷载的古城墙数值模拟(英文)[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22期

7 杨亚弟,杜景林,李桂荣;古建筑震害特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3期

8 李铁英,魏剑伟,张善元,李世温;高层古建筑木结构——应县木塔现状结构评价[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9 高大峰;祝松涛;丁新建;;西安永宁门箭楼结构及抗震性能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2期

10 石志敏;周乾;晋宏逵;张学芹;;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程建;张翼;;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部分房屋及门头的技术鉴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2 王永维;罗苓隆;吴体;肖承波;凌程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3 吴二军;王建永;;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与受力性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4 周乾;闫维明;杨小森;纪金豹;;汶川地震古建筑震害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王天龙;刘秀英;姜恩来;李华;余如龙;;宁波保国寺大殿木构件属种鉴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刘秀英,陈允适;实木地板防腐处理及其检测标准探讨[J];人造板通讯;2003年11期

7 朱凯;李爱群;李延和;;南京民国建筑抗震性能鉴定与安全性评价[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8 高大峰;曹鹏男;丁新建;;中国古建筑简化分析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9 高大峰;丁新建;曹鹏男;;西安清真寺木牌楼结构特性与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10 赵鸿铁;马辉;薛建阳;张风亮;张锡成;;高台基古建筑木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焕定;赵桂峰;王伟;马玉宏;张永山;孙锋;;结构变刚度隔震、耗能控制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2 郝焱;;木结构古建筑的力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3 雷宏刚;李铁英;魏剑伟;;典型古建筑保护中的基础性问题研究 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4 贾卉琳;张敏;吴刚;孟少平;;FRP片材加固木圆柱的试验研究[A];FRP与结构补强——'05全国FRP与结构加固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5年

5 成世峰;张玉良;张铜生;;变刚度钢管混凝土短柱隔震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成世峰;陆兢;张玉良;张铜生;;变刚度钢管混凝土双柱隔震装置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安能;;从化学宫孔圣先师殿修复加固技术[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谢启芳;赵鸿铁;薛建;阳隋;姚侃;;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加固的试验研究[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9 周乾;闫维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力学性能研究[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 )[C];2010年

10 陈言照;华晓白;;中房陈太尉宫雷电防护设计[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伟;古建筑双跨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陈志勇;应县木塔典型节点及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4 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李铁英;应县木塔现状结构残损要点及机理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6 李宏利;城市更新中历史环境的管治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曾德民;橡胶隔震支座的刚度特征与隔震建筑的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谢启芳;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加固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高大峰;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雪亮;历史建筑木结构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剩余寿命评估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敏;传统木构建筑榫卯连接静力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吕璇;古建筑木结构斗拱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石涛;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初探[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陈全杰;既有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夯土墙体加固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鲁旭光;村镇木结构住宅抗震加固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段茗;东莞市三界庙木结构有限元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志良;府学文庙修缮工程技术性总结及古建筑保护模式的讨论[D];山东大学;2011年

8 姚佩歆;木结构古建筑特殊构件雀替、生起和侧脚的受力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风亮;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屋盖梁架体系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曹鹏男;西安古城墙永宁门箭楼结构及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宾慧中,路秉杰;浅识宋材份制与清斗口制[J];安徽建筑;2003年03期

2 唐飞;;羌族碉楼与震后调杏[J];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04期

3 孙峰,张永山,张建国,魏陆顺;变刚度钢管混凝土短柱隔震装置的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3期

4 李桂荣,郭恩栋,朱敏;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5 张文芳,李世温;一类斗拱木结构恢复力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6 谷军明,缪升,杨海名;云南地区穿斗木结构抗震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7 何玲;潘文;杨正海;陶忠;孟萍;;村镇木结构房屋震害及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6期

8 周乾;;故宫神武门防震构造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6期

9 方东平,俞茂宏,宫本裕,岩崎正二,彦坂熙;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0年02期

10 方东平,俞茂捫,宫本裕,岩崎正二,彦坂熙;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性的计算研究[J];工程力学;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乾;张学芹;;故宫太和殿西山挑檐檩结构现状分析[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六辑 下)[C];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湘宏;;闽南古建筑加固修复对策初探[J];山西建筑;2008年19期

2 李琪;杨宁侠;;中国古代木结构榫卯静力分析[J];山西建筑;2008年27期

3 徐明刚;邱洪兴;;古建筑木结构老化问题研究新思路[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2期

4 董俊国;;浅析中国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年04期

5 赵鸿铁;薛自波;薛建阳;曹荣兰;吴磊;;古建筑木结构构架加固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0年02期

6 陈杰;;中国古建筑抗震机理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36期

7 徐明刚;邱洪兴;;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抗震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1年07期

8 隋鑓;赵鸿铁;薛建阳;弓欢学;黄慧达;;古建木构g揾1侧向刚度的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4期

9 周乾;闫维明;李振宝;纪金豹;;古建筑木结构加固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1期

10 黎清毅;羿奇;鲍涛;;某木结构古建筑的鉴定与加固方案[J];江苏建筑;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时伟;周乾;;FRP在木结构加固中的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时伟;周乾;;FRP在木结构加固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郝焱;;木结构古建筑的力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4 俞茂宏;;古建筑结构研究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5 李海旺;秦冬祺;马庆如;;应县木塔抗震修缮两用钢塔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夏风敏;贾留东;张鑫;;济南宏济堂古建筑的整体平移及抗震加固设计[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7 刘希臣;王厚华;;古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中火灾场景的设置[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浙江省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A];中国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杨星星;;深圳市元勋旧址修缮设计[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江荣;崔国智;;浅析晋中市古建筑消防安全状况及对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晨辉;浙江制造抗震“积木房” 可抗7级地震[N];中华建筑报;2009年

2 严轩;木结构设计国家标准开始实施[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李卫卫;古建筑:拿什么来保护你?[N];中华建筑报;2006年

4 记者 杨帆;留住苏州古建筑的DNA[N];苏州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富庆熙 祁琳;走进金华古建筑:雕绘巧夺天下 寓意蕴深流长[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静华;7天完成“一户建”[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7 吴长江邋贺永志 记者 段云行;同济大学师生双峰盘点古建筑[N];湖南日报;2007年

8 记者 卢平川;古建筑老板的“水镇”梦[N];湖北日报;2011年

9 王成;我市早期木结构古建筑调查工作结束[N];长治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霍峰;全木结构“平改坡”将进入岛城[N];青岛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2 王林安;应县木塔梁柱节点增强传递压力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孟昭博;西安钟楼的交通振动响应分析及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李铁英;应县木塔现状结构残损要点及机理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6 姜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下的抗震设计及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邹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张昊宇;协同式套建增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薛彦涛;带转换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试验与设计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唐曹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刚度比限制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慧娟;西安东门城楼城墙弹塑性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05年

2 柯吉鹏;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3 孙薇;古建筑的社会保护及其框架下的旅游利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朱强;古建筑火灾烟气流动模拟与模型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于子绚;应力波检测古建旧木缺陷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魏筠;广州地区古建筑装饰语言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张晓芳;阻力仪在古建筑木构件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李志强;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木结构古建筑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舵;木结构古塔的动力特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10 张海彦;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动力特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罕遇地震作用下故宫太和殿抗震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2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62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8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