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族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本文关键词:鄂伦春民族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前鄂伦春人一直处于迁徙游猎的生活状态中,没有固定的住所,其建筑也相对简单。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其有代表性的古老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具有游牧民族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解放前的漫长时期,鄂伦春人处于长期的游猎生活中,没有固定的住所,其建筑相对简单。随着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历史发展的不断发展,鄂伦春族的建筑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形式。然而由于城市化的不但发展,民族间的文化融合以及外来文化的流入,以及作为少数民族的鄂伦春族对本民族的建筑文化逐渐忽视,使得原有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特色被慢慢被同化。因此如何保护这些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如何使这些传统建筑形式和现代建筑融合成为一体,丰富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是现如今需要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鄂伦春族建筑文化的进行研究,探讨鄂伦春族建筑形成的地理、历史及文化原因,确定了影响鄂伦春建筑形式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鄂伦春族建筑形式研究,探讨主要的鄂伦春建筑形式,及以“斜仁柱”和“奥伦”为例对两种主要建筑形式进行研究,确定其主要用材、建造方法和内置及民俗。最后通过对鄂伦春族建筑在现代形式的分析,分析现代鄂伦春建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得出欲解决现代鄂伦春建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得出欲解决该问题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
【关键词】:地貌 民族建筑 民族纹样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2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8
- 第二节 研究背景8-9
- 第三节 研究现状9-12
- 第二章 鄂伦春族传统建筑溯源12-17
- 第一节 鄂伦春族地域特色12-13
- 一、山川12
- 二、河流12-13
- 三、部落13
- 第二节 鄂伦春族建筑历史成因13-15
- 一、原始社会时期13-14
- 二、封建社会时期14
- 三、现代社会时期14-15
- 第三节 鄂伦春族建筑文化根源15-17
- 一、狩猎文化15
- 二、季节迁徙15-16
- 三、宗教文化16-17
- 第三章 鄂伦春族建筑形式17-26
- 第一节 常见的建筑形式17-21
- 一、常用住房—— 斜仁柱17-18
- 二、生活必须场所——恩克那力住哈汗、奥伦、喀莫刻18-19
- 三、避寒房子——土窑子和木刻楞房19-20
- 四、避暑住处——桦皮棚20
- 五、狩猎棚舍——祜米汗、布棚20-21
- 第二节 代表的鄂伦春建筑形式分析21-25
- 一、原始建筑“斜仁柱”21-24
- 二、奥伦24-25
- 第三节 鄂伦春族建筑形式特征25-26
- 一、主要造型特征25
- 二、主要结构特征25
- 三、主要功能特征25-26
- 第四章 鄂伦春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26-43
- 第一节 鄂伦春族传统建筑现况26-29
- 一、鄂伦春传统建筑理念在当代建筑中的延伸26-27
- 二、鄂伦春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人文情怀的融合27-28
- 三、通过元素表象探究文化思想源泉28-29
- 第二节 鄂伦春族建筑与现代融合的主要问题29-30
- 一、主题意识不明确,建筑文化定位不高29
- 二、建筑文化积累不够,发展后劲不足29
- 三、建造成本过多,,资源浪费严重29-30
- 四、社会广泛认可还需提高30
- 五、文化交叉领域存在盲目性30
- 第三节 鄂伦春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融合方法30-35
- 一、鄂伦春族建筑在现代住宅设计中融合的原则31-33
- 二、鄂伦春族建筑和现代建筑融合的基本方法33-35
- 第四节 鄂伦春族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案例分析35-38
- 第五节 鄂伦春族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的设计方案38-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涵,陈涛;“基本建筑”理性思维之美[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年09期
2 曹凌燕;俄罗斯建筑印象[J];上海艺术家;2005年04期
3 顾蓓蓓;西安风格建筑及其理论[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4 崔彤;;还原的建筑[J];建筑创作;2006年03期
5 熊靓;;徐卫国与非线性建筑[J];中国科技财富;2006年11期
6 ;《建筑创作构思解析——变异·循环》[J];重庆建筑;2007年02期
7 彭蓉;;管窥建筑与雕塑的融合[J];安徽建筑;2007年04期
8 ;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J];商品与质量;2009年S7期
9 翁智伟;;复杂建筑形态的当代探索及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1年06期
10 ;试谈建筑形态的构成[J];工业建筑;198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华晓宁;;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3 韩杰;吕健梅;;技术与艺术的深层融合——试论当代建筑形态的科技特征[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张妍豪;孟欣;;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罗德启;;建筑·环境·文化·科技——综述《花溪迎宾馆》工程设计的个性与特色[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7 刘涛;;新而徽与徽而新的建筑形式探讨——两个不同环境中的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构思[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谢华;;城区传统建筑的创新语意[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胡斌;陈蔚;熊海龙;;四川洛带客家传统聚落建筑与文化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10 费志宏;;无言的教化者——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解读[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邱莎;建筑之道是“有”与“无”的辩证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静止的建筑,流淌的文明[N];解放日报;2012年
3 王麦玲;建筑无语 凝住历史脚步[N];中国信息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许跃彬邋实习生 张思佳;各派建筑加速省会“大变样”[N];石家庄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屈菡;追求现代建筑的“文化韵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朱以师;建筑永远是时代妥协的产物[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7 李菊香;乡镇建筑形态应遵循六大原则[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8 马生泓;对话KOW[N];中华建筑报;2008年
9 程思远;建筑与政治的和解?[N];中华建筑报;2011年
10 ;艺术家眼中的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年
2 高峰;当代西方建筑形态数字化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张向宁;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洁;多维视野下的世博会建筑表达[D];同济大学;2008年
5 李鸽;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阳;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黄土地貌规划及生土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毛磊;绍兴传统水乡民居生态适应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3 陆帆;建筑天然采光和风环境模拟方法标准化研究及设计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4 刘强;胶济铁路沿线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赵媛媛;涉县刘家寨传统居民建筑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6 邢龙飞;自然的秩序[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7 于晓娜;基于可持续技术的当代建筑形态解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8 潘馨兰;苏南传统公所建筑式样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9 朱雷;另类徽州建筑—歙县阳产土楼空间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0 李林卉;羌族建筑形态适应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鄂伦春民族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3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6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