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形貌特征的岩石节理峰值剪切强度准则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维形貌特征的岩石节理峰值剪切强度准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引入3个在一定范围内独立于测量尺度的三维形貌参数表征岩石节理形貌,并基于形貌参数建立了新的岩石节理峰值剪切强度准则。同时采用新准则和Barton公式计算了23对岩石节理的峰值剪切强度并与室内直剪试验结果对比,新准则的计算值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而Barton公式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节理剪切强度,表明新准则能更好地描述节理峰值剪切强度。新准则的三维形貌参数反映了不同形貌特征对剪切强度的贡献,物理意义明确,并且形貌参数可在一定范围内采用任意尺度测量,因而有利于新准则的工程应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规则齿形节理情况下,新准则可退化到Patton公式的形式,因而新准则实质是Patton公式的三维推广。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节理 峰值剪切强度 节理形貌 直剪试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91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2206020208)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0引言节理广泛存在于岩体内部,大大削弱了岩体强度,因而节理的力学特性是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对节理形貌及其剪切强度准则开展了大量研究。针对规则齿状节理,Patton[1]将起伏角引入莫尔库仑公式,提出了双直线剪切强度准则,该准则形式简单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才初;唐志成;宋英龙;;基于三维形貌参数的偶合节理峰值抗剪强度公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2 唐志成;夏才初;宋英龙;;粗糙节理的峰值抗剪强度准则[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远明;夏才初;李宏哲;;节理研究进展及在非贯通节理岩体研究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2 朱永生;朱焕春;石安池;孟国涛;;白鹤滩水电站边坡结构面强度及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3 李玲,乔春生;Barton经验公式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兴,廖国华;节理岩体的随机剪切破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5 史玲;蔡美峰;赵坚;;充填节理破坏机理及实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Modeling of Mechanical Behavior of Fractal Rock Joint[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English Edition);1999年03期
7 秦四清,张倬元,王士天,黄润秋;节理粗糙度曲线的分维特征[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8 汪海滨;高波;;悬索桥隧道式复合锚碇承载力计算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9 杜时贵,潘别桐;黄河小浪底水库风雨沟西侧边坡稳定性研究[J];地球科学;1992年06期
10 杜时贵,樊良本;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的统计估测[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卫红;朱波;谢永亮;庄惠平;张伟;;岩石结构面粗糙面的分形模拟与光弹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2 肖卫国;兑关锁;;剪胀和破坏耦合的节理岩体本构模型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汪海滨;高波;;悬索桥隧道式复合锚碇承载力计算方法[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4 杜时贵;何若象;郭大华;;小浪底水库进口高边坡岩体节理抗剪强度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5 杜时贵;;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综合评价[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杜时贵;黄曼;罗战友;贾汝达;王一敏;;岩体结构面起伏幅度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长义;黄灿辉;;规则节理岩体破坏强度之研究[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向衍;;混凝土坝坝体与坝基互馈研究[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岐;;用伸长率R确定岩石节理粗糙度系数的研究[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10 沈明荣;李华;张雷;;节理粗糙系数(JRC)的定量分析[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永安;滇中红层路堑边坡与路堤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肖卫国;节理岩体本构模型和其细观力学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张玉清;铰接式混凝土砌块护坡稳定性数值分析及应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5 陈志坚;层状岩质边坡工程安全监控建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6 韩爱果;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及图形展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7 唐胜传;复杂场地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8 盛建龙;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及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冯兆祥;岩质桥基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监测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10 郭海庆;复杂混凝土坝坝基对坝体结构行为影响的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彦奇;超细水泥渗透特性微观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颖利;规则锯齿状结构面受力变形过程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贺拿;矸石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伟强;官地水电站地下厂房分段开挖性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柱;集安至丹东公路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破坏机制与锚固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胡光俊;微震监测在采动地质灾害监控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7 包yN;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檀小龙;温度—应力—水力耦合下深冻结井壁涌漏水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凌云;高压水荷载下井壁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正芳;基于随机场理论的裂隙非饱和水力特性研究及其诱发滑坡的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才初;王伟;丁增志;;TJXW 3D型便携式岩石三维表面形貌仪的研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2 唐志成;夏才初;宋英龙;付朋方;;人工模拟节理峰值剪胀模型及峰值抗剪强度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3 赵坚;岩石节理剪切强度的JRC-JMC新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4期
4 李庆松,杜守继;经历剪切变形历史的岩石节理表面粗糙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波;冯海鹏;刘博;;不同剪切速率下岩石节理的强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2 夏才初;肖维民;王伟;丁增志;;不同接触状态下节理三维组合形貌的计算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3 杜时贵;胡晓飞;郭霄;卢锡雷;应培新;;JRC-JCS模型与直剪试验对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4 ;岩石力学中最佳表面裂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1期
6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J];岩土力学;2008年02期
7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8 ;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喜获“学会之星”称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9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10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专家建言岩爆监测预报与控制[J];科技传播;2010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4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5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6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7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9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卢嘉锡;;序[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4 何凯涛;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系统通过验收[N];中国矿业报;2008年
5 记者 秦锦丽;建立兰州国家级地灾监测预警防治示范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垠;钱七虎院士:岩爆机理尚待摸底[N];大众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莲君;层状岩体破坏特征的试验和数值分析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4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彭从文;岩体广义多层结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肖卫国;节理岩体本构模型和其细观力学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文彬;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刘远明;基于直剪试验的非贯通节理岩体扩展贯通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书魁;竖向加筋砂土直剪试验的颗粒流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2 李文;含水率对甘肃黄土边坡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4 郭金荣;他拉哈地区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5 吕铁墩;应变软化土坡稳定极限平衡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6 黄波;成像测井地应力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孙连环;准噶尔盆地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邓洪涛;高应力条件下岩体强度参数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1年
9 曹晓毅;含水量和应力状态对晋西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冯驰;加筋土界面特性试验对比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维形貌特征的岩石节理峰值剪切强度准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8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