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AC对超滤膜处理微污染源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控制
本文关键词:BPAC对超滤膜处理微污染源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控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采用粉末活性炭(PAC)与超滤膜(UF)相结合,经微生物富集形成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BPAC/UF)系统,并以天津工业大学畔湖水模拟饮用水水源,考察该工艺的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BPAC/UF系统可以很好地去除NH3-N,去除率达65%,对CODMn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相对于UF系统,BPAC/UF系统可以减缓膜污染;生物活性炭对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避免了有机物堵塞膜孔,减缓了不可逆污染;生物活性炭的形成使得系统中的EPS含量增加,这是造成膜表面滤饼层形成速率过快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关键词】: 生物粉末活性炭 超滤膜 膜污染 微污染源水
【分类号】:TU991.2
【正文快照】: 以超滤技术为核心的组合工艺作为微污染源水处理的一项新技术,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1]。但超滤膜不能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且存在膜污染的问题[2],这影响到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因此,如何缓解和控制膜污染是膜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PAC/UF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薇;杨昌柱;濮文虹;刘宏波;;PAC-DMBR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2期
2 李永红;张伟;张晓健;陈超;;超滤膜的污染控制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02期
3 高颖鸿;蔡磊;邓慧萍;金国水;;BPAC/UF工艺处理沉淀池出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3年23期
4 田家宇;徐勇鹏;潘志辉;芦澍;李圭白;;膜吸附生物反应器(MABR)用于饮用水去除有机物[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5 潘响亮,王建龙,张道勇,王凡;硫酸盐还原菌混合菌群胞外聚合物对Zn~(2+)的吸附和机理[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6 张斌;孙宝盛;金敏;龚泰石;;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物中胞外聚合物的提取与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7 杨俊;王火青;曾庆福;;PAC-MBR组合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膜科学与技术;2012年02期
8 王晓莲,彭永臻,王宝贞,王淑莹;PAC-UF组合系统在饮用水处理中的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年03期
9 马琳;秦国彤;;膜污染的机理和数学模型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辉;崔俊华;王培宁;邵森林;梁衡;李圭白;;粉末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处理沉淀池出水的试验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孙赛玉;李秀芬;封磊;徐绘霞;堵国成;陈坚;;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层胞外多糖性质及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9期
3 裴亮;姚秉华;付兴隆;杜忠;;UF膜与混凝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冬季黄河水[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4 龙小菊;;浅析我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处理技术的应用[J];能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5 俞春华;周峰;;浅析生物法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展望[J];能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6 裴亮;姚秉华;杨战社;王西宁;付兴隆;;活性炭—膜分离组合技术研究应用介绍[J];过滤与分离;2008年03期
7 裴亮;董波;姚秉华;张雪婷;;PAC—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13期
8 杨敏;胡学伟;宁平;孙蔚青;阮廷中;;废水生物处理中胞外聚合物(EPS)的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1年07期
9 刘羽;刘红;;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废水的应用进展[J];广州化工;2010年09期
10 沈钢;由世俊;王文杰;;超滤、反渗透排水梯级回收再生利用实践[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维芝;李伟伟;张玉忠;;深海适冷微生物胞外多糖对Pb~(2+)和Cu~(2+)的吸附性能研究[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临川;重金属与细菌—土壤活性颗粒微界面互作的分子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婷;三种预处理技术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张艳;浸没式超滤膜处理含藻水及膜污染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仉春华;聚乙烯醇改性无纺布复合膜的制备与耐污染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白玲;浸没式双轴旋转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康华;滦河微污染水膜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田宝义;超滤膜处理滦河水工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斌;MBR和GSBR中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银玉容;烟曲霉胞外聚合物与水中重金属Cu~(2+)Cd~(2+)和Pb~(2+)的相互作用及机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宋宏臣;改性超滤膜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艳萍;城市污水污泥分组预处理及其热解规律[D];东华大学;2011年
2 李丹;膜技术分离纯化无毒棉籽蛋白多肽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露;膜在活性污泥中终端过滤的污染行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韩超;煤气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张建辉;粉末活性炭—超滤在给水中的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6 董莉娟;HRSV纯化条件的探索及实验性疫苗免疫原性的初步评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刘纳;新型超滤膜水处理性能及膜污染规律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
8 阚灵佳;次毫米过滤组件研制及其污泥分离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王辉;混合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特性及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何栋奎;给水超滤膜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改善措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江定国;宋玮华;杨晓东;张刚;李佟;;炭载体MBR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效能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2 张凤君;王顺义;刘田;沙娜;王鹤;周海林;;投加粉末活性炭对MBR运行性能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3 罗虹,顾平,杨造燕;应用投加粉末活性炭的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4 梁军波;杨开;张大义;陈睿;;用MBR-PAC方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6期
5 王薇;杨昌柱;濮文虹;刘宏波;;PAC-DMBR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2期
6 李圭白;杨艳玲;;超滤——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核心技术[J];供水技术;2007年01期
7 李春杰,耿琰,周琪,顾国维;SMSBR中PAC对膜污染的防治作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6期
8 申欢,金奇庭,李明波,崔喜勤;膜生物法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3期
9 李耀中,贺延龄,刘永红,杨树成,郝坚,谭华安;投加粉末炭对SMBR过滤性能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10期
10 徐国勋,潘盛开,徐国荣,孙新,张明廉;投粉末炭MBR处理微污染原水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雪芹;一体式与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朱永双;投加PAC控制MBR膜污染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生,黄晓东,王占生;微污染源水净化新工艺——生物强化过滤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10期
2 黄瑞敏,吴宏海,胡勇有,黄庆民;珠江微污染源水脱氮除氨生物处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2期
3 刘金香,娄金生,陈春宁;沸石曝气生物滤池预处理微污染源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6期
4 赵莉,程志辉;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微污染源水[J];化学工程师;2005年07期
5 刘强;王晓昌;;新型浮滤池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11期
6 鲍立宁;黄显怀;黄勇;王国明;宋礼华;;生物膜电极工艺去除微污染源水中氨氮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5期
7 沈运跃;曾鸿鹄;;臭氧协同活性炭纤维与硫酸铝混凝处理微污染源水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9年01期
8 史云鹏;;生态净化技术处理微污染源水的应用研究[J];人民长江;2011年10期
9 王福龙;魏宏斌;王瑟澜;杨芸;;生物接触氧化/气浮处理微污染源水中试[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1期
10 张阳;陶思源;于龙;潘晶;;颗粒状活性炭对微污染源水的处理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艳娥;胡中华;刘亚菲;唐文伟;;生物活性炭纤维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邹伟国;李春森;万毅峰;郑一宁;;BIOSMEDI生物滤池处理微污染源水[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葛晓虹;微污染源水中低浓度氨氮去除组合工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马培培;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源水中重金属砷(Ⅲ)、汞(Ⅱ)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李智;活性炭与强化混凝联用处理湘江微污染源水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4 肖峰;生物滤池与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源水对比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关清卿;A/O生物滤池去除微污染源水中氨氮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福龙;“生物接触氧化+气浮”和“生物滤池+沉淀”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黄燕;炭干凝胶吸附和催化氧化处理微污染源水中特征污染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陈伟玲;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源水中重金属镉(Ⅱ)、铅(Ⅱ)和铬(Ⅵ)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BPAC对超滤膜处理微污染源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控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8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9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