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吉林省乡村是多民族聚居的典型村落,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形成东北乡村独特的建筑风貌。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乡村面临着功能衰退、环境设施老旧、历史文化特征消失等诸多问题。中国乡村建设从30年代到改革开放历经开始起步、脚步放缓、迅猛推进三个阶段,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建设的研究已成为国内乡村发展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投身于乡村建设中。乡村建设中如何焕发乡村活力是关注的焦点,以往论文中多是从宏观规划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在场所理论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指导下,延续乡村风貌,根据乡村固有地域特色和社会文化特色,为使用者植入新的场所功能,注入新的场所元素,提升既有的乡村公共环境质量,以创造出功能完善、地域保护、宜居规划的乡村,进而凸显出乡村的文化底蕴,最终提高村民的地方归属感。本文总结国内外乡村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结合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对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概述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公共场所的现状问题,提出场所植入的基本条件、基本原则与基本类型,最终进行双合村的场所植入设计实践以达到环境更新的效果,对基于乡村特色的场所植入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改善乡村的整体环境质量。
【关键词】:乡村 场所 场所植入 环境更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19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5
- 1.2.1 研究目的14
- 1.2.2 研究意义14-15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8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8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18-19
- 第2章 场所植入相关理论及国内外乡村建设实践19-39
- 2.1 基本概念19-23
- 2.1.1 场所与无场所19-20
- 2.1.2 空间20-21
- 2.1.3 乡村21
- 2.1.4“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21-22
- 2.1.5 场所植入22-23
- 2.2 基本理论23-26
- 2.2.1 场所理论23-24
- 2.2.2 环境行为学24-25
- 2.2.3 城市触媒理论25
- 2.2.4 使用状况评价法(POE)25-26
- 2.3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26-33
- 2.3.1 美国的“农场建设”模式26-28
- 2.3.2 日本的“造村运动”模式28-30
- 2.3.3 韩国的“新村运动”模式30-31
- 2.3.4 德国的“村庄更新”模式31-32
- 2.3.5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32-33
- 2.4 国内乡村建设实践33-38
- 2.4.1 安吉模式33-34
- 2.4.2 永嘉模式34-35
- 2.4.3 高淳模式35-36
- 2.4.4 江宁模式36-37
- 2.4.5 对国内乡村建设的启示37-38
- 2.5 本章小结38-39
- 第3章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概况及场所现状调查分析39-57
- 3.1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调查的基本概述40-43
- 3.1.1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的分布概况40
- 3.1.2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的主要特点40-41
- 3.1.3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的选点依据和原则41-43
- 3.2 吉林省中部代表地区乡村场所现状调查43-49
- 3.2.1 场所类型44-47
- 3.2.2 场所数量及分布47-48
- 3.2.3 场所使用舒适度48-49
- 3.3 吉林省中部代表地区乡村场所使用状况调查49-52
- 3.3.1 活动时间调查49-51
- 3.3.2 活动强度调查51
- 3.3.3 活动意愿调查51-52
- 3.3.4 性别与年龄差异对场所需求的影响52
- 3.4 吉林省中部代表地区乡村场所使用满意度调查52-56
- 3.4.1 功能配套53-54
- 3.4.2 地域传承54
- 3.4.3 景观规划54-56
- 3.5 本章小结56-57
- 第4章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设计及预期效果57-80
- 4.1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的基本条件57-59
- 4.1.1 国家政策的提出57-58
- 4.1.2 经济条件的改善58
- 4.1.3 乡村需求的必要58-59
- 4.1.4 功能场所的缺乏59
- 4.2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的基本原则59-61
- 4.2.1 丰富功能属性59-60
- 4.2.2 重视地域文化60
- 4.2.3 提升景观环境60-61
- 4.3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的基本类型61-64
- 4.3.1 按场所的存在性质分类61-62
- 4.3.2 按居民的活动类型分类62-63
- 4.3.3 按季节的气候影响分类63-64
- 4.4 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的预期效果64-67
- 4.4.1 功能完善的乡村64
- 4.4.2 地域传承的乡村64-65
- 4.4.3 宜居规划的乡村65-67
- 4.5 基于场所植入的设计实践67-79
- 4.5.1 双合村概述67-69
- 4.5.2 双合村居住状况69-71
- 4.5.3 双合村场所现状调查及分析71-74
- 4.5.4 双合村场所植入的具体设计74-79
- 4.5.4.1 设计目标74
- 4.5.4.2 项目实践74-78
- 4.5.4.3 使用情况78-79
- 4.6 本章小结79-80
- 结论80-82
- 参考文献82-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6-88
- 致谢88-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龙;刘玉亭;;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研究评述[J];南方建筑;2014年02期
2 姜涛;黄晓芳;;国内外乡村发展政策经验及对武汉市的启示[J];规划师;2009年09期
3 陆洲;许妙苗;朱喜钢;;乡村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02期
4 刘祖云;;专题研究:倡导“城市包容乡村发展”的价值观[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健雄,冰峰,陈土;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乡村发展世纪论坛特别报道[J];小城镇建设;2000年05期
6 李华东;黄印武;任卫中;穆钧;韩冬青;周凌;张建;宋兵;周榕;本刊编辑部;;蜕变与复兴——“乡村蜕变下的建筑因应”座谈会[J];建筑学报;2013年12期
7 魏开;周素红;王冠贤;;我国近年来村庄规划的实践与研究初探[J];南方建筑;2011年06期
8 徐文辉;;浙江省乡村绿道发展模式创建[J];城市规划;2010年06期
9 李小梨;吴昌庆;韩波;;温州沿海山区乡村发展策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年05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浩;;世界级城市都市圈内乡村的演变及作用——以东京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秦红增;;文化农民:新世纪乡村发展的主导者[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3 赵德余;方志权;;农民观念中的乡村发展及其公共性问题——关于发达地区乡村农民的田野调查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含义[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4 赵孟营;;非政府组织与乡村社会建设的基层动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5 龙花楼;邹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转型发展评价[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郑卫东;;中国乡村“双轨政治”的变迁[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8 黄尧;;巴马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9 赵西泠;;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及其构建——科学发展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另一种剖析[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祥萍;;欧洲“新内源性”乡村发展对中国的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正军;韩国新乡村发展运动经验[N];中国财经报;2007年
2 秦红增;文化农民: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记者 张笑娟;我市重视支持民族乡村发展[N];平凉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邱游惠;立足优势 加快乡村发展步伐[N];闽北日报;2012年
5 记者 黄元章;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大帮扶力度加快乡村发展[N];闽东日报;2012年
6 记者 闫冲冲;我市与省属企业结对共建美好乡村座谈会举行[N];黄山日报;2013年
7 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姚晓科;系列工程为乡村发展“补钙”[N];石家庄日报;2013年
8 范亚旭 记者 张培奇;河南力争2020年建成100个以上水美乡村[N];农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颖;乡村发展需要引领与陪伴[N];福建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罗石香;照亮乡村发展之路[N];贵州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纪程;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丁武民;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董少平;乡村治安治理中的组织与权力[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许飞;福建省乡村人居林结构特征与构建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婷;南部县升钟湖区域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张问期;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侯金翠;当代乡村司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罗琳;基于系统理论的武汉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5 李一;乡村旅游区地景建筑环境设计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6 孙雪松;新世纪小说中的当代乡村女性形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7 罗雪娇;贵州山地乡村风景“如画美”认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8 何岸咏;休闲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旧建筑改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李玉洁;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乡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10 李敏;乡村旅游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中部地区乡村场所植入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8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9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