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城市空间与建筑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12:01
本文关键词: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城市空间与建筑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代沈阳的城市形成受到了多元政治格局的影响,日本满铁、奉系军阀、清政府各自占据城市一部分,这也使得近代沈阳城从单一的老城区的空间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了老城区、商埠地、满铁附属地三个城市板块格局。满铁附属地建设是由日本满铁直接规划建设,城市的规划及建筑的设计是由日本人独立完成,并且沈阳的满铁附属地远离老城区,受到原有城市的约束较小,使得沈阳的附属地能够按照规划建设完成。沈阳满铁附属地大量的建设是经日本建筑师之手实践于此,而近代日本建筑师受到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较深,在附属地的规划建设中表现出了日本建筑师对西方规划思想以及建筑思潮的不同理解形成了附属地特有的建筑风格。本文围绕沈阳附属地的城市空间以及建筑进行了关于其发展阶段、形态以及功能的特点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附属地的发展背景,以及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沈阳附属地市街建设发展的主要阶段,说明了沈阳附属地发展的主要阶段。本文的重点章节为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研究了附属地的城市空间的结构特点和建筑形态及空间特点。在第三章中,主要研究了沈阳附属地的路网结构特点,并将广场作为附属城市结构中的重要部分与其他城市加以比较分析。除了研究附属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特殊性,也研究了附属地城市空间布局共性特征,如商业以及居住空间特点,因为这是别于近代沈阳其他板块的城市空间的组织。在第四章的建筑特点研究部分,将建筑的风格发展阶段特征作为主要特点进行研究,而对于建筑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附属地建筑所特有的空间组织形式上。除此之外,附属地建筑技术水平作为近代沈阳板块中最先进的代表,主要从其力学、材料、设备三个方面的特点进行研究。沈阳附属地的城市空间以及建筑设计在沈阳近代城市发展中不仅起到示范作用,也带动了整个沈阳更快的实现近代化,但在由于是由日本人经营管理,其侵略的本质不容忽视,这也个整个城市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文章最后一章总结了附属地对近代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也总结了附属地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给现今城市设计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沈阳 近代 城市空间 建筑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3;TU-8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4
- 第一章 绪论14-30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5
- 1.1.1 研究目的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相关文献及研究综述15-21
- 1.2.1 国外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及建筑研究现状16-17
- 1.2.1.1 国外与附属地建筑相关的研究16-17
- 1.2.1.2 国外与附属地城市空间相关的研究17
- 1.2.2 国内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及建筑研究现状17-20
- 1.2.2.1 近代沈阳城市研究17-18
- 1.2.2.2 近代沈阳建筑研究18-19
- 1.2.2.3 研究综述19-20
- 1.2.3 研究重点20
- 1.2.4 论文创新点20-21
- 1.3 研究背景21-25
- 1.3.1 课题来源21
- 1.3.2 历史背景21-25
- 1.3.2.1 满铁附属地的概念以及行政权转让时间21-22
- 1.3.2.2 满铁附属地的位置以及规模22-23
- 1.3.2.3 满铁附属地经营管理机构23-25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25-30
- 1.4.1 研究方法25-28
- 1.4.1.1 历史考察法25-26
- 1.4.1.2 文献研究法26
- 1.4.1.3 案例分析法26
- 1.4.1.4 比较分析法26-28
- 1.4.2 论文框架28-30
- 第二章 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的形成30-48
- 2.1 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形成背景30-33
- 2.1.1 俄占铁路用地30-32
- 2.1.2 日占铁路附属地32-33
- 2.2 附属地市街的形成33-42
- 2.2.1 由北到南的市街建设33-40
- 2.2.1.1 城市中心的南移33-34
- 2.2.1.2 向南发展的市街建设34-38
- 2.2.1.3 向东南扩张建设38-40
- 2.2.2 市政设施的建设40-42
- 2.2.2.1 附属地给水设施建立40
- 2.2.2.2 排水设施的建立40-41
- 2.2.2.3 采暖照明设施建立41-42
- 2.3“九·一八”后附属地在沈阳城中的地位42-48
- 2.3.1 确立了近代沈阳城市格局43-45
- 2.3.2 奠定了沈阳近代城市功能定位45-48
- 第三章 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的城市空间特征48-90
- 3.1 中心放射式与棋盘式叠加的空间构架48-58
- 3.1.1 放射式与棋盘式路网形态48-50
- 3.1.1.1 放射式道路48
- 3.1.1.2 棋盘式的街区48-49
- 3.1.1.3 放射式与棋盘式路网的叠加49-50
- 3.1.2 与近代欧美城市规划的差异性比较50-58
- 3.1.2.1 功能分区构成与西方规划比较50-53
- 3.1.2.2 方格网街廓的比较53-55
- 3.1.2.2 中国东北城市中放射式道路结构比较55-58
- 3.2 以广场为中心的空间结构58-72
- 3.2.1 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58-60
- 3.2.2 广场与广场之间的关系60-62
- 3.2.2.1 联系程度61-62
- 3.2.2.2 序列关系62
- 3.2.3 广场与城市道路的关系62-64
- 3.2.3.1 道路类型与广场的关系63
- 3.2.3.2 道路对广场空间的影响63-64
- 3.2.4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关系64-68
- 3.2.4.1 广场周边建筑的多样统一64-65
- 3.2.4.2 广场的围合程度65-68
- 3.2.4.3 建筑功能特点68
- 3.2.5 大连大广场与沈阳浪速通广场空间比较68-72
- 3.2.5.1 广场周边建筑比较69-70
- 3.2.5.2 广场空间尺度及围合程度比较70-71
- 3.2.5.3 广场空间秩序比较71-72
- 3.3 高密度的商业中心区72-79
- 3.3.1 附属地商业形成及分布72-74
- 3.3.2 附属地商业空间类型74-77
- 3.3.3 和洋交融的商业街——以“春日町”为例77-79
- 3.4 标准化居住空间的灵活布局79-88
- 3.4.1 满铁社宅的开发建设79-84
- 3.4.1.1 移民政策对居住需求的影响79-81
- 3.4.1.2 满铁社宅的四种开发策略81-82
- 3.4.1.3 沈阳附属地住宅类型82-84
- 3.4.2 现代主义的规划思想对满铁社宅规划的影响84-86
- 3.4.3 标准化社宅的外部环境的多样化86-88
- 3.5 本章小结88-90
- 第四章 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的建筑特征90-128
- 4.1 附属地公共建筑类型的多样性与先进性90-94
- 4.1.1 对近代化功能建筑的需求90-91
- 4.1.2 附属地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91-94
- 4.2 附属地单体建筑多元化形态发展特征94-106
- 4.2.1“三次洋风”影响下的附属地建筑发展阶段94-97
- 4.2.1.1“三次洋风”对日本近代建筑的影响95-96
- 4.2.1.2 三次洋风对沈阳及其他附属地影响的差异性96-97
- 4.2.2 沈阳附属地受“三次洋风”影响的风格特点形成97-106
- 4.2.2.1 第一次洋风影响下的日本近代建筑风格在附属地的延续97-100
- 4.2.2.2 第二次洋风影响下与日本并行发展的附属地建筑100-104
- 4.2.2.3 第三次洋风影响下形成的“无冠的帝冠式”104-106
- 4.3 附属地建筑功能空间组织特点106-118
- 4.3.1 功能空间组织的规范化106-111
- 4.3.1.1 功能空间规范化的原因分析106-108
- 4.3.1.2 功能空间的规范化的具体体现108-111
- 4.3.2 平面空间组织的标准化111-115
- 4.3.3 中日洋空间混搭互动115-118
- 4.4 附属地建筑技术发展特征118-127
- 4.4.1 力学在建筑中的普及应用118-121
- 4.4.2 结构材料使用方式的转变与发展121-123
- 4.4.2.1 结构形式的转变121-122
- 4.4.2.2 装饰材料的转变122-123
- 4.4.3 与本土建筑结合的防寒技术123-125
- 4.4.4 工业化建造及建筑的大型化125-127
- 4.5 本章小结127-128
- 第五章 附属地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及启示128-138
- 5.1 近代沈阳附属城市建设的对近代沈阳城市的影响128-131
- 5.1.1 附属地对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128-130
- 5.1.2 附属地对近代沈阳城市的消极影响130-131
- 5.2 近代沈阳附属地城市建设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及启示131-138
- 5.2.1 附属地建设对现代城市设计的积极启示131-134
- 5.2.1.1 附属地城市空间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启示131-133
- 5.2.1.2 附属地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133-134
- 5.2.2 附属地建设对现代城市设计的负面影响134-138
- 5.2.2.1 对当代交通的影响134-135
- 5.2.2.2 其街道空间及保留建筑与城市发展的矛盾135-138
- 参考文献138-142
- 附录一 历史建筑调查表142-143
- 附录二 历史建筑价值与等级认定表143-144
- 附录三 部分调研建筑基本情况144-155
- 作者简介155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155-157
- 致谢157-1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鹤;董卫;;权力视角下的城市形态变迁——以沈阳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07期
2 曲晓范;满铁附属地与近代东北城市空间及社会结构的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单琳琳;民族根生性视域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王骏;行政主体视野下的沈阳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3 孙鸿金;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本文关键词: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城市空间与建筑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1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0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