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行模式的目的地集群空间特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旅行模式的目的地集群空间特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摘要】:明确目的地集群的空间特征有助于理解旅游地竞合模式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国内主要客源地旅行社线路数据的整理,揭示出中心集散与区域环游是来滇游客主要采用的旅行模式,体现出对重要节点的依赖。将目的地节点置于旅游线路模式中展开分析,发现云南省主要目的地节点和旅游热点区域的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而航空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地能否成为目的地集群中重要节点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旅行模式 目的地集群 空间特征 云南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旅游线路模式的时空格局与目的地旅游合作网络模型研究”(41101130)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云南省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研究”(2012XY04) 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跨界旅游区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研究”(2014C197Y)
【分类号】:TU984.18;F59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长久以来,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竞合”关系是旅游学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一般认为,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是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源头和基础[1]29。通常,旅游者的旅行安排中包含了不止一个目的地,旅游者在某个目的地的消费支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目的地在其旅行模式中发挥何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瑛,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以云南为例[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立新;林玉标;李养兵;苏静;;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2 田浩;;湘西自治州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3期
3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4 陈丽;;盐城市沿海滩涂利用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5 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付修勇;;基于动机与效应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7 韦福巍;甘永萍;;基于SWOT分析的红水河旅游圈发展策略研究——以河池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8 李鹏山;李香;李燕;谢跟踪;赵从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9 丁运超;贾永健;;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10 蔡淑华;;北川小寨子沟乡村旅游恢复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正;王占歧;马旭东;;基于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探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2 秦正;程双喜;郭四辈;吴梅;;地质遗迹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应用探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3 秦正;郭四辈;程双喜;张艺露;;基于AHP的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研究——以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4 龚妮;;背包族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建;;贵州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陈志永;李乐京;梁涛;;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天龙屯堡“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7 方相林;李俊民;;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8 李永文;郭影影;;论旅游系统思想与旅游学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9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集中特征及机理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张亮;;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文杰;旅游干扰驱动下草原景观格局演变生态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洁洁;国际关系及重大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亚欣;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9 韩博;辽源煤矿区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许伟民;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谢莲花;基于旅游者行为的南宁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婧;基于H图理论的旅游区线路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清;青岛军事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庞彤彤;国家旅游线路评价与初步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昕;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思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2 支军;武夷山与国际旅游城市[J];城市问题;2004年05期
3 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4 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5 马晓龙;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线路组织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6 史春云,张捷,沈正平,钟静;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7 杨荣斌,郑建瑜,程金龙;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8 戴国良;;第五章 旅游部门的发展及其地域组织的条件和因素[J];地理译报;1989年04期
9 石井英也 ,白坂蕃 ,高豫功;日本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译报;1990年01期
10 刘伟强;;大理旅游区时空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U,
本文编号:520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20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