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耗能需求计算与设计流程

发布时间:2017-07-05 17:17

  本文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耗能需求计算与设计流程


  更多相关文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 耗能机制 耗能分布 能力设计


【摘要】:基于"强墙肢弱连梁"合理耗能机制控制的前提,提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的实施流程。基于大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各构件累积耗能需求的实用计算方法,包括结构总累积耗能E H,E H在连梁、墙肢和框架梁中的分配,各类构件累积耗能沿楼层高度的分布,同层同类构件的累积耗能分配。结合合理的构件损伤评价模型,建议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各类构件的能力设计方法,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落实到构件层次。最后,通过一个2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说明了所建议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与时程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所建议方法的构件耗能需求计算结果与时程分析结果吻合较好,且偏于安全。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 耗能机制 耗能分布 能力设计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08078,51378299)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分类号】:TU375;TU352.11
【正文快照】: 0引言文献[1]在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基础上,以结构合理耗能机制控制设计为前提条件,结合对预期耗能部位的耗能损伤评价,提出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框架,并应用于钢支撑框架结构。文献[2]通过对大量不同参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以下简称“RC框-剪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程光煜;叶列平;;弹塑性SDOF系统累积滞回耗能谱[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2期

2 程光煜;叶列平;;弹塑性MDOF系统地震输入能量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6期

3 程光煜;叶列平;;弹塑性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J];工程力学;2008年02期

4 叶列平;程光煜;曲哲;陆新征;;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及其在钢支撑框架结构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逵;刘哲锋;沈蒲生;;延性系数对SDOF体系地震能量输入历程的影响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2 曲哲;叶列平;;摇摆墙-框架体系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3 王德才;叶献国;常磊;;考虑场地条件与设计地震分组的输入能量谱研究[J];地震学报;2011年01期

4 徐培蓁;叶列平;;日本《基于能量抗震设计规程》介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3期

5 裴星洙;王维;王星星;;基于能量原理的隔震结构地震响应预测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7期

6 陈逵;刘哲锋;沈蒲生;;基于瞬时输入能量时变特征的SDOF体系位移历程模拟[J];工程力学;2011年09期

7 张绍武;王昊焱;冯莹;孙长征;;既有结构增设早屈型抗侧力分支体系的性能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4期

8 罗晓碧;赵明生;池恩安;帅海乐;;爆破振动特性对滞回耗能谱的影响研究[J];爆破;2012年04期

9 何利;叶献国;;基于复合强度指标的弹塑性输入能量谱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4期

10 卢书楠;翟长海;谢礼立;;汶川地震中SDOF体系地震输入能量需求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华英;李慧;张鑫;;基于能量法的并联隔震砖木建筑响应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常磊;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及其在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蔡志恒;双周期标准化的弹塑性反应谱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马宁;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全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侯炜;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尹犟;混凝土结构地震需求估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马宁;全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金芝;新型SMA耗能连梁—剪力墙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公晓颖;考虑填充墙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王洪波;基于能量判别的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姜晰睿;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基于损伤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伟;近断层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能量谱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明阳;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抗震措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边江;塑性铰长度对平面框架滞回耗能计算影响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8 许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地震反应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毅;近断层地震动的需求谱和持时效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罗熠;考虑地震动谱形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修力,刘勇生;强震持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累积破坏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3期

2 欧进萍,何政,吴斌,邱法维;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3 周云,徐彤,周福霖;抗震与减震结构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4 魏巍,冯启民;几种push-over分析方法对比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4期

5 朱杰江,吕西林,容柏生;复杂体型高层结构的推覆分析方法和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2期

6 公茂盛,谢礼立,章文波;地震动输入能量衰减规律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7 刘志强,吴波,林少书;钢筋混凝土连梁的抗震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5期

8 公茂盛,翟长海,谢礼立,章文波;地震动滞回能量谱衰减规律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9 侯爽,欧进萍;结构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力分布及高阶振型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10 朱建华;沈蒲生;;基于能量原理的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史庆轩;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及破坏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2 李应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位移及能量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李兵;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多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明,,刘海凤;梁柱连接的有关设计问题[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2 黄奇壁;部分预应力框架中柱对梁内预应力建立的影响分析[J];江苏建筑;1996年04期

3 郑军;杨民;陈健;;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1997年02期

4 傅日荣;李笑琪;高瑞云;;多层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采用“数层浇筑、顺向张拉”施工顺序的分析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5 姚康;次梁和次梁间的相互作用[J];建筑结构;1998年04期

6 陈富强,张钧涛;无粘结预应力砼框架梁施工工艺的保证和改进措施[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李树林,李延和,刘洪兵;体外预应力加固框架梁斜截面受力分析与试验论证[J];江苏建筑;2002年04期

8 许曙东,钱英欣 ,刘航 ,王帆 ,宋惠杰;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在框架梁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04年06期

9 季本智,薛惠敏 ,李克勇 ,何晓明;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J];建筑技术;2004年12期

10 邬U喕

本文编号:522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22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2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