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饱和土体固结压缩和蠕变的热力学本构理论及模型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15 13:28

  本文关键词:饱和土体固结压缩和蠕变的热力学本构理论及模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固结压缩 蠕变 弹性弛豫 颗粒熵运动 颗粒固体非平衡态热力学 热力学本构关系


【摘要】:岩土热力学模型(thermodynamic soil model,TSM)是基于颗粒固体的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建立的一种崭新的描述岩土力学问题的统一理论模型。该模型引入"颗粒熵运动"和"弹性弛豫",对土体颗粒层次的耗散机制进行了合理地考虑,这些使得模型能够更深入描述土体的变形和能量耗散机理,从而能够在统一理论框架中描述岩土体复杂多变的物理力学行为。基于该理论模型,研究了饱和土体的固结压缩和蠕变问题,分析了加载速率、应力/应变路径和非单调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描述复杂条件下的饱和土体的固结压缩和蠕变特性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关键词】固结压缩 蠕变 弹性弛豫 颗粒熵运动 颗粒固体非平衡态热力学 热力学本构关系
【基金】: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LCEUA)种子基金项目(2010LC002)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0引言饱和土体固结压缩过程中的变形可分为两部分:①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有效应力增加引起的土体压缩变形,即主固结压缩;②在有效应力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增长,土体由于黏滞作用等引起的压缩变形,即次固结或蠕变[1-2]。对大多数土体而言,主固结压缩占据土体压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杰,王立忠,陈云敏;一维弹黏塑性固结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03年05期

2 詹美礼,钱家欢,陈绪禄;软土流变特性试验及流变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03期

3 王立忠;但汉波;;K_0固结软黏土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4 胡亚元;;准塑性的黏弹性模型在黏土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5 龙建辉;郭文斌;李萍;李同录;;黄土滑坡滑带土的蠕变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6 曾玲玲;洪振舜;刘松玉;陈福全;;应力路径对天然沉积土压缩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7 沈珠江;软土工程特性和软土地基设计[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8 胡亚元;多重耗散函数率无关塑性力学在粘土模型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5年S1期

9 孔亮;Ian F. Collins;;模拟土体本构特性的热力学方法[J];岩土力学;2008年07期

10 张志超;程晓辉;;饱和土非等温固结和不排水剪切的热力学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灯平,黄宏伟,马金荣;软土地基桩侧负摩阻力三维非线性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2 李志高,刘浩,刘国彬,毕海民;基坑开挖引起下卧隧道位移的实测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3 党进谦;蒋仓兰;吉中亮;;剪切速率对结构性黄土力学性状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常防震;陈宝;朱嵘;;粘土微结构特征与变形机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5 谈炎培;叶冠林;王建华;孙德安;;苏州软土蠕变特性的参数研究及其有限元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6 孔亮;苏强;王燕昌;彭仁;;慢速往复荷载下砂土的细观力学与耗能机理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7 刘恩龙;罗开泰;;轴向循环加载条件下人工制备结构性土力学特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房后国,肖树芳,汪士锋;天津地区海积软土结构强度及其对力学特性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1期

9 王常明;黄超;张浩;张先伟;李军霞;;营口软土的固结不排水剪切蠕变特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吴景华,孙瑛琳,杜兆成;高速公路软土路基评价及处理方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平;周秋娟;朱鸿鹄;张波;;软土蠕变固结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翠;闫澍旺;张荣安;;软黏土蠕变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孔亮;李学丰;赵占兵;;土体热力学本构模型的改进、验证及有限元分析[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曾玲玲;陈晓平;刘松玉;;软土结构性及不同应力路径对本构模型的影响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吕海波;孔令伟;汪稔;;琼州海峡铁路轮渡北港防波堤爆破挤淤施工出现的问题及对策[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王彬;王常明;张先伟;李军霞;;漳州软土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龚晓南;袁静;益德清;;岩土流变模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8 郑颖人;陆新;李学志;姚炳卿;冯遗兴;何红云;;强夯加固软粘土地基的工艺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沈珠江;;科学抽象在岩土力学研究中的意义[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王立忠;丁利;赵志远;李玲玲;;结构性软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段特性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健;软土地基强度试验研究及其增长计算理论[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金柱;软黏土地基大应变流变固结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栋伟;深部冻结黏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克瑾;天津滨海新区新近吹填软黏土的流变特性及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上官子昌;土压平衡盾构机密封舱压力控制机理模型及其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帆宇;黄土的剪切行为和黄土滑坡[D];兰州大学;2011年

8 庞小朝;深圳原状全风化花岗岩的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陈仁朋;软弱地基中桩筏基础工作性状及分析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10 陈页开;挡土墙上土压力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邝奋标;进港路软基路堤施工变形机理与处治技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晓磊;邯郸粉质粘土Duncan-Chang模型及应力—应变归一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滕珂;膨胀土固结与蠕变试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龚艳霞;不同排水条件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敏;超载预压处理软土路基沉降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毛成琦;路堤荷载作用下软土硬壳层地基变形特征分析和沉降计算[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汤志刚;大型堆山工程的山体地基土体变形特性[D];南京大学;2011年

8 宋真民;京沪高速铁路深厚软土地段桥梁桩基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秦亚君;网纹红土的蠕变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刘浩;湖相软土物理力学特性及蠕变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平,程国栋,俞祁浩,朱元林,徐学祖;饱和正冻土中的水、热、力场耦合模型[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2 郑孝玉,曹炳兰;滑坡时间预报的实验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殷杰;洪振舜;高玉峰;;天然沉积连云港软黏土的屈服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曾玲玲;刘松玉;洪振舜;;天然沉积结构性土的EOP压缩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罗嗣海;钱七虎;王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特点及其结构型式[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5期

6 王建锋;两类经典滑坡发生时间预报模型的理论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7 马贵阳;刘晓国;郑平;;埋地管道周围土壤水热耦合温度场的数值模拟[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韩爱果,聂德新,任光明,韩坤立;大型滑坡滑带土剪切流变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4期

9 王年香,,魏汝龙;沿海软粘土取土质量的对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1994年02期

10 刘艳华,龚壁卫,苏鸿;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J];工程勘察;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邵玉娴;粘性土工程性质的温度效应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武文华;非饱和土中热—水力—力学—传质耦合过程模拟及土壤环境工程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盛华;K_0固结软土不排水抗剪强度[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祖安;岩石蠕变扩容与损伤变量本构关系[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4期

2 杨书遂,盛立云;渤海湾西岸滩海地区沉积相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3期

3 邱长林;吴晓梅;闫澍旺;;天津港回填土地基蠕变问题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06年02期

4 张蔚;马巍;蒋志荣;;冻土蠕变过程的损伤力学模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5 王来贵;王建国;何峰;曹百站;;岩石试件蠕变过程中的反馈特性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杨彩红;毛君;李剑光;;改进的蠕变模型及其稳定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孙星亮,汪稔,胡明鉴;冻土三轴剪切过程中细观损伤演化CT动态试验[J];岩土力学;2005年08期

8 付艳斌;朱合华;杨骏;;软土卸荷时效性及其孔隙水压力变化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9 刘瑞s

本文编号:544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44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b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