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质边坡滑动-倾倒组合破坏模式稳定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岩质边坡滑动-倾倒组合破坏模式稳定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倾倒破坏 传递系数法 解析方法 滑动-倾倒组合破坏
【摘要】:在岩质边坡滑动-倾倒组合破坏地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传递系数法,提出了岩质边坡滑动-倾倒组合破坏的解析分析方法,并对初始下滑推力及岩块底部的凝聚力进行敏感性分析。与传递系数法相似,将边坡体几何力学参数及潜在倾倒岩块编号作为变量,使得每个倾倒岩块的稳定性分析具有统一的表达式,并易于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程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岩块底面的凝聚力对下部潜在倾倒区域的破坏模式影响较大,随着岩块底面凝聚力的增加,潜在倾倒区域发生倾倒破坏的块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发生滑动破坏的块体则明显较少,岩块底面倾角对坡体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大;随着岩块底面倾角的增大,整个坡体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关键词】: 倾倒破坏 传递系数法 解析方法 滑动-倾倒组合破坏
【分类号】:TU457
【正文快照】: 1引言边坡倾倒破坏是岩质边坡的主要失稳模式之一,大量的工程实例表明,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类型主要是由坡体内分布的节理、裂隙组决定的,倾倒破坏的典型结构特征为岩层层面与边坡面走向一致但倾向相反,如果同时存在一组或多组顺坡向的节理将岩层切割成离散的块体,则更容易发生此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志平;周德培;岳志勤;;滑坡推力计算中传递系数法的改进研究[J];路基工程;2006年05期
2 江德飞,何光春;传递系数法与FLAC强度折减法比较分析——以猴子石滑坡分析为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赵伟;包振宇;路晓光;;Rosenblueth法在滑坡的危险性评价和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01期
4 师邑;钟辉;尚存良;;狮子包滑坡稳定性分析[J];土工基础;2010年01期
5 刘鸿宇;张飞;;提高土坡稳定性的措施[J];山西建筑;2008年28期
6 高旭;李虎杰;;北川凤凰山滑坡特征及稳定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6期
7 何木;赵其华;;基于方向角修正的改进传递系数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1期
8 陆柏树;刘云彪;李同林;;AutoCAD VBA在滑坡稳定性计算方面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3期
9 康家亮;许蕴宝;;某工程滑坡体的变形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年05期
10 李志华;;三峡库区岸坡稳定性分析[J];内江科技;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飞;孙海峰;杜秋男;王杰;;粘性土体滑坡的整治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张飞;李长明;王杰;;提高土坡稳定性的措施[A];第四届中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赵广春;徐光黎;苏爱军;殷坤龙;马霄汉;;传递系数法在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探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王永甫;王成;;曲线桥下斜坡受邻近基坑开挖的影响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5 陈国华;何维彬;朱志刚;;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国华;徐光黎;程温鸣;徐开祥;;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7 陈少华;;传递系数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探讨[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欧文昌;周惠昌;杨q,
本文编号:549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49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