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载条件下层状岩体力学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卸载条件下层状岩体力学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层状岩体 卸荷 强度特性 变形特性
【摘要】:以绿片岩和大理岩组成的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对其进行加载和卸荷条件下的力学特性的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若进行峰前恒轴压卸围压试验时,卸荷初始偏差应力对岩石卸荷破坏时的应力水平和变形有着明显的影响;若进行峰前升轴压卸围压试验时,应力增量比对岩石卸荷破坏时的应力水平和变形有着明显的影响;应力途径对岩石的强度和变形的影响极小;应力途径对层状岩体的强度的影响极小,但对层状岩体的变形的影响比较明显。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岩土基础公司;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层状岩体 卸荷 强度特性 变形特性
【基金】: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CKWV2014207/KY)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1002108)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研究基金课题(201104)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目前,有关层状岩体的力学特性研究已有很多相关文献进行报道,包括层状岩体的压缩变形试验、强度准则和本构模型等方面,但这些有关层状岩体的力学特性研究基本集中在加载条件下。实际的岩体工程开挖是一个复杂的加卸荷过程,岩体开挖会扰动初始应力场,从而引起应力的重分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天斌,王兰生;卸荷应力状态下玄武岩变形破坏特征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04期
2 汪斌;朱杰兵;邬爱清;胡建敏;熊赞明;;锦屏大理岩加、卸载应力路径下力学性质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3 陈卫忠;刘豆豆;杨建平;谭贤君;王崇革;;大理岩卸围压幂函数型Mohr强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1期
4 裴建良;刘建锋;徐进;;层状大理岩卸荷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5 汪斌;朱杰兵;邬爱清;刘小红;;高应力下岩石非线性强度特性的试验验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6 李新平;肖桃李;汪斌;徐鹏程;;锦屏二级水电站大理岩不同应力路径下加卸载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7 昊玉山;应力途径对凝灰岩力学特性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1983年01期
8 ;加载岩体力学与卸荷岩体力学[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9 许东俊,耿乃光;岩体变形和破坏的各种应力途径[J];岩土力学;1986年02期
10 张凯;周辉;潘鹏志;申林方;冯夏庭;张元刚;;不同卸荷速率下岩石强度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清照;沈明荣;张龙波;;结构面在卸载条件下的力学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2 沈明荣;张清照;;岩体结构面的剪切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3 张成良;杨绪祥;余贤斌;;加卸荷条件下辉绿岩岩体力学参数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4 刘云贵;陈涛;李奇;肖姗;;山西新发现大理岩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1年02期
5 闫子舰;夏才初;;锦屏大理岩卸荷流变变形特性试验[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6 任爱武;伍法权;王东;范永波;陈运飞;;大规模岩体开挖卸荷现象及其力学模式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5期
7 赖勇;;围压对杨氏模量的影响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晏鄂川,王晋,何淼;浅析山区高等级公路中的边坡工程岩体[J];地球科学;2001年04期
9 黄润秋;黄达;;卸荷条件下岩石变形特征及本构模型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10 李攀峰,张倬元,陶连金;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模拟中的特殊现象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连峰;左建平;柴能斌;李岳春;李方枢;;灰岩在卸荷三轴实验下的强度和变形破坏[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龙波;沈明荣;;结构面在加载和卸载条件下的强度特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4 李荣强;;河谷伴生断裂的形成机理探讨[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张电吉;汤平;;岩质边坡开挖卸荷破坏机理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李金都;高广礼;刘祖德;付旭东;;河南宝泉龟山滑坡体工程治理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黎明;王在泉;宋全锋;贺俊征;;粉砂岩卸荷破坏全过程的试验研究[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卢应发;田斌;余天堂;邵建富;;不同加载路径饱和岩石力学特征的试验研究[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贾蓬;唐春安;;完整岩石卸荷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在泉;张黎明;孙辉;;含天然节理灰岩加、卸荷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华锋;库水变幅带水—岩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3 巨广宏;高拱坝建基岩体开挖松弛工程地质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谢晔;碎裂岩体工程特性的等效研究及工程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许国安;深部巷道围岩变形损伤机理及破裂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惠功领;煤矿深部近距低采高上保护层开采瓦斯灾害协同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黄启翔;卸围压条件下含瓦斯煤岩力学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杜晓丽;采矿岩石压力拱演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杨红伟;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许光祥;裂隙岩体渗流与卸荷力学相互作用及裂隙排水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武麟;临近断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红晓;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高速远程崩滑流事件多因素复合约束机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汪斌;深部大理岩的加卸载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黄满斌;深埋隧道岩爆机理与微震监测预警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雷涛;采动卸荷下连续开采诱导放顶动力响应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肖颖;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左岸建基岩体开挖松弛深度综合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蔡波;循环载荷和卸围压下突出煤的力学与渗流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邓洪涛;高应力条件下岩体强度参数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1年
9 陈星;岩体加卸荷破坏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三峡大学;2011年
10 阎良平;含夹层盐岩储库围岩扩容及变形性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孝新,耿乃光,陈楻;应力途径对岩石脆性—延性变化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1980年03期
2 黄润秋;黄达;;卸荷条件下岩石变形特征及本构模型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3 陈楻,姚孝新,耿乃光;应力途径、岩石的强度和体积膨胀[J];中国科学;1979年11期
4 ;Research on unloading nonlinear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jointed rock masses[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年04期
5 王宏图,鲜学福,贺建民;层状复合煤岩的三轴力学特性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年01期
6 王宏图,鲜学福,贺建民,魏福生;层状复合岩体力学的相似模拟[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年02期
7 周宏伟;谢和平;左建平;杜盛浩;满轲;严春野;;赋存深度对岩石力学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2010年34期
8 袁瑞甫;李元辉;赵兴东;姚旭朋;;围压卸荷对矿柱破坏模式影响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年02期
9 赵平劳;层状结构岩石抗剪强度各向异性试验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10 赵平劳;层状岩石抗压强度围压效应各向异性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传庆;基于破坏接近度的岩石工程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2 刘豆豆;高地应力下岩石卸载破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森宏;层状岩体的铂矿层[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12期
2 郭牡丹;王述红;张航;徐源;;层状岩体强度数值模拟及其讨论[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3 范志杰;;四川白马辉长岩质层状岩体中斜长石的形变与分布[J];矿物岩石;1982年01期
4 朱章森;胡远来;姜若维;;攀西基性超基性层状岩体分层的数学地质研究[J];矿物岩石;1983年01期
5 汪云亮,王旺章,李巨初,韩文喜;白马层状岩体岩浆分离结晶作用[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6 张桂民;李银平;施锡林;杨春和;王李娟;;一种交互层状岩体模型材料制备方法及初步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7 左双英;叶明亮;唐晓玲;续建科;史文兵;;层状岩体地下洞室破坏模式数值模型及验证[J];岩土力学;2013年S1期
8 郭履和;杨本锦;张冬梅;曾晴;;攀西地区白马和红格层状岩体分异特征的数学地质论证[J];矿床地质;1984年03期
9 王启耀;赵法锁;;考虑偶应力的层状岩体地下洞室开挖模拟[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朱泽奇;盛谦;梅松华;张占荣;;改进的遍布节理模型及其在层状岩体地下工程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远;王思敬;杜永廉;;层状岩体结构变形破坏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仲奎;陈振声;;层状岩体三维边界元应力分析中的面力不连续问题[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3 张海东;;层状岩体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单元分析[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4 左双英;叶明亮;唐晓玲;续建科;史文兵;;层状岩体地下洞室破坏模式数值模型及验证[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5 肖远;;轴向力与横向力共同作用下层状岩体的临界荷载问题[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6 熊诗湖;邬爱清;周火明;;层状岩体变形试验的尺寸效应[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子新;华安增;;层状岩体滑落的分形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8 李仲奎;H.A.Mang;;层状岩体边界单元法中的奇异性问题[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范雷;唐辉明;王亮清;;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层状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初探[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安敏;顾金才;沈俊;明治清;;层状岩体加固中锚固体周围岩层塌落深度的近似计算方法[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梅松华;层状岩体开挖变形机制及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2 周莲君;层状岩体破坏特征的试验和数值分析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杨乐;基于Cosserat介质理论的层状岩体均匀化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刘彬;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作为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的适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霜;层状岩体变形试验的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熊诗湖;层状岩体变形特性试验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7年
3 李月;层状岩体声学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7年
4 王涛;基于复合材料力学的层状岩体锚固支护系统研究与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田治金;喀斯特环境下层状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6 刘彬;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变形参数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秦二涛;深埋层状岩体地下硐室稳定性及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邵培柳;层状岩体开洞地基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9 彭焱森;陡倾层状岩体隧道开挖稳定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10 郭志华;层状岩体宏观力学参数的计算机模拟试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549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4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