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风貌整治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寨县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风貌整治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旅游 旅游资源型村落 建筑风貌整治策略 金寨县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也在找寻自己的出路,乡村旅游便是有效途径之一,与乡村的建设相辅相成。乡村旅游具有对环境影响较小、对周边产业带动力强的优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普遍被学者认为是传统农业的后继产业与替代产业。乡村旅游正在逐步升温,成为都市人较热衷的休闲度假方式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原真性,这是城市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最大吸引力,也是旅游资源型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依托于旅游资源型村落形成的旅游景点,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或独特的人文历史传达出来的旅游信息,不仅包扩自然景观更体现了当地的人文要素。因此如何在该类村落规划中,既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又保持村落建筑风貌的原真性;以及如何将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与当地传统建筑风貌相结合从而传达出其乡土特性,则成为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兴起为研究背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金寨县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风貌的目标定位及整治手段,并结合笔者参与的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部分区域和麻埠镇响洪甸村“百里茶谷”的建筑风貌控制方案设计为实际支撑,从建筑元素提取、建筑外部空间整治、建筑立面改造等方面,提出符合金寨县的整治策略。文章尝试从理论梳理、策略研究到设计实践的系统思考,找出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有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风貌原真性的有效途径。希望对金寨县及周边地区现阶段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风貌控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资源型村落 建筑风貌整治策略 金寨县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5
- 引言15-16
- 第一章 绪论16-25
- 1.1 课题背景16-22
- 1.1.1 研究背景16-17
- 1.1.2 研究目的17
- 1.1.3 国内外相关研究17-22
- 1.2 研究框架、意义和方法22-23
- 1.2.1 研究框架22-23
- 1.2.2 研究意义23
- 1.2.3 研究方法23
- 1.3 研究对象23-25
- 1.3.1 乡村旅游定义23-24
- 1.3.2 村落建筑风貌24-25
- 第二章 乡村旅游业概述及金寨县乡村旅游业现状25-32
- 2.1 乡村旅游分类及特征25-29
- 2.1.1 乡村旅游类型25-26
- 2.1.2 乡村旅游的特征26-27
- 2.1.3 影响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27-28
- 2.1.4 金寨县乡村旅游类型28-29
- 2.2 乡村旅游对村落发展的意义29-31
- 2.2.1 乡村旅游促进城乡的交流与互动29
- 2.2.2 有利于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和生态环境29
- 2.2.3 合理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产品29-30
- 2.2.4 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落环境30
- 2.2.5 保持村落建筑风貌原真性30-31
- 2.3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金寨县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风貌整治目标32-39
- 3.1 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风貌特性解析32-33
- 3.1.1 时空性32
- 3.1.2 乡土生活性32-33
- 3.1.3 可感知性33
- 3.2 金寨县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风貌整治目标分析33-34
- 3.2.1 延续地域历史文化33
- 3.2.2 满足生活和游览需求33-34
- 3.2.3 符合“美好乡村”建设要求34
- 3.3 旅游型村落建筑风貌整治案例分析34-38
- 3.3.1 丽江市束河镇34-35
- 3.3.2 温州下庄村35-37
- 3.3.3 蒙特克拉索小镇肌理的成功复活37-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金寨县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风貌整治实践39-66
- 4.1 地域性要素对于旅游型村落建筑风貌的影响39-41
- 4.1.1 地域性和地域性建筑39
- 4.1.2 自然环境与建筑风貌39-40
- 4.1.3 社会人文与建筑风貌40-41
- 4.2 金寨县旅游型村落建筑风貌现状41-44
- 4.2.1 建筑风格混乱41-42
- 4.2.2 缺乏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继承42
- 4.2.3 驳岸景观与环境不协调42-44
- 4.2.4 村镇整体规划混乱44
- 4.3 汤家汇镇笔架山村建筑及环境改造44-53
- 4.3.1 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44-47
- 4.3.2 旅游型乡村建筑风貌控制引导汤家汇镇整体目标定位47
- 4.3.3 汤家汇镇部分区域建筑及环境改造设计47-53
- 4.4 麻埠镇响洪甸村“百里茶谷”改造53-65
- 4.4.1 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53-56
- 4.4.2 旅游型乡村建筑风貌控制引导响洪甸村整体目标定位56-57
- 4.4.3 响洪甸村“百里茶谷”改造项目57-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金寨县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风貌整治手段及方法66-76
- 5.1 金寨县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元素分析及运用66-72
- 5.1.1 深入研究村落现状66
- 5.1.2 建筑色彩66-68
- 5.1.3 建筑细部装饰68-70
- 5.1.4 建筑材料70-72
- 5.1.5 特色建筑造型72
- 5.2 金寨县旅游资源型村落建筑外环境整治策略72-74
- 5.2.1 村落节点空间环境整治72-73
- 5.2.2 村落道路空间整治73-74
- 5.2.3 村落水系及水岸景观风貌整治74
- 5.3 本章小结74-76
- 结论76-78
- 参考文献78-81
- 致谢81-82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泽生;北京市旅游开发中资源的区域表达程式和内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吴轶寒;浅析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当代建设;2003年02期
3 董杰;李志军;李良;;邯郸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J];山西建筑;2007年23期
4 冯冈平;黄文通;;广州沿江环岸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开发[J];城市观察;2010年02期
5 谷艳杰;;浅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08期
6 赵仁平,熊宁;论南京龙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选择[J];城市研究;1999年05期
7 梁化奎,翟爱东;徐州旅游资源中战争文化的研究、开发与利用[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业;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J];云南电业;2000年06期
9 王兵;北京市旅游资源优势辨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汪清蓉,吴章文;湖南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但强;;关于名校校园旅游资源——以武汉大学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尹泽生;;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系统解析[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李子渝;;关于丽水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的几点思考[A];徐霞客在浙江·续三——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谭洛明;张思发;沙莉;;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模型评价[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5 施麦生;戎玉;;因地制宜开发国内旅游资源——正定旅游局近几年开发旅游体会[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6 沈正平;程大中;;试论徐州市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其合理开发利用问题[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7 殷红梅;陈永孝;;区域旅游开发中旅游资源供需关系探讨[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8 俞金国;王丽华;;关于旅游资源理论的再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周玉翠;;湖南品牌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协调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左爱萍;陈瑞保;王跃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旅游资源功能分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旅游管理系 李萌;对社会旅游资源的再认识[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张建设 通讯员 张毅兵;河南率先摸清旅游资源“家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3 熊唤军;旅游资源要凸现文化价值[N];湖北日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孙斌;抢救和保护红色旅游资源[N];韶关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峰敏平邋富生;整合旅游资源 激发内生活力[N];扬州日报;2007年
6 李萌;世博游线路设计应考虑激活上海世界性旅游资源[N];中国旅游报;2010年
7 王继] 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整合旅游资源 做大做强我市旅游产业[N];本溪日报;2010年
8 记者 董永前;切实把青城旅游资源 开发好 利用好[N];兰州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翁灵娜;保护红色旅游资源[N];湘潭日报;2011年
10 实习记者 上冬冬;做活做强旅游产业 大力开发旅游资源[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金平斌;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叶浪;旅游资源经营权论[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孙京海;旅游资源资本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李经龙;中国品牌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战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肖梅;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9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维江;吉林省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丹;对花溪旅游资源的美学思考[D];贵州大学;2006年
3 时文杰;近代武汉旅游业兴起和繁荣原因探析(1861-1937)[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樊昊;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叶峰;浅析旅游业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职能[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任希;基于CVM法的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与对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7 刘竹韵;旅游资源与公路网络协同优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林敏;地理过程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慧;第十三届全运会赛事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5年
10 王性豪;从市场营销角度探讨我国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55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5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