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复杂受力状态光纤光栅应变传递及工程化设计

发布时间:2017-07-20 23:16

  本文关键词:复杂受力状态光纤光栅应变传递及工程化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光纤布拉格光栅 应变传递 埋入式传感器 可更换表面式传感器 传感器设计


【摘要】: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应变传感器已经在结构健康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对能否正确评定结构的健康状态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经过封装后的FBG传感器的测试应变与被测基体的真实应变存在一定差异。封装层与被测基体材料性能之间的差异、基体的损伤累积、传感器的结构形式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光纤光栅与被测基体之间的应变传递造成影响。有必要针对以上情况分析FBG传感器的应变传递机理,以对传感器进行合理设计,降低测试误差,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构应变场。本文以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材料封装的FBG应变传感器(GFRP-FBG应变传感器)为分析对象,从考虑混凝土基体弹塑性和长期蠕变特征的埋入式传感器的应变传递分析、可更换表面式传感器的应变传递分析以及基于应变传递理论的工程化FBG应变传感器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于埋入混凝土中的GFRP-FBG应变传感器,基于弹性应变传递理论,分别考虑混凝土基体的弹塑性行为和长期蠕变行为,选取适宜的本构关系,对应变传递理论进行推导,并通过有限元模拟对理论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基于应变传递理论公式,分析各参数对平均应变传递率的影响,选择不利条件作为后续传感器设计的基本计算条件。(2)基于结构力学中求解超静定结构的方法推导了一种新型的可更换表面式GFRP-FBG传感器的应变传递理论,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理论计算进行了验证。基于应变传递理论公式,分析支座参数与感知构件参数对传感器平均应变传递率的影响,为后续传感器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3)综合建筑工程材料和服役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土木工程对FBG应变传感器的需求。基于应变传递理论和土木工程的具体需求,对埋入式GFRP-FBG应变传感器和可更换表面式GFRP-FBG应变传感器进行设计。
【关键词】:光纤布拉格光栅 应变传递 埋入式传感器 可更换表面式传感器 传感器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1.2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原理12-14
  • 1.3 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传递理论的研究进展14-18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18-20
  • 2 考虑混凝土基体弹塑性的埋入式FBG传感器应变传递分析20-38
  • 2.1 引言20
  • 2.2 考虑混凝土基体弹塑性的FBG传感器应变传递理论20-27
  • 2.2.1 混凝土基体的弹塑性本构关系20-22
  • 2.2.2 考虑混凝土基体弹塑性的应变传递理论22-27
  • 2.3 考虑混凝土基体弹塑性的FBG传感器应变传递有限元模拟27-34
  • 2.3.1 有限元软件选用的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27-28
  • 2.3.2 规范中的混凝土弹塑性本构关系与有限元软件的对应28
  • 2.3.3 有限元建模28-30
  • 2.3.4 有限元结果分析30-34
  • 2.4 考虑混凝土基体弹塑性的应变传递影响因素分析34-37
  • 2.4.1 混凝土的弹塑性发展状态34
  • 2.4.2 混凝土标号34-35
  • 2.4.3 FBG传感器的标距35-36
  • 2.4.4 FBG传感器的封装半径36-37
  • 2.5 本章小结37-38
  • 3 考虑混凝土基体蠕变的埋入式FBG传感器应变传递分析38-53
  • 3.1 引言38
  • 3.2 考虑混凝土基体蠕变的FBG传感器应变传递理论38-42
  • 3.2.1 混凝土基体的蠕变本构关系38-41
  • 3.2.2 考虑混凝土基体蠕变的应变传递理论41-42
  • 3.3 考虑混凝土基体蠕变的FBG传感器应变传递有限元模拟42-48
  • 3.3.1 有限元软件中的粘弹性本构模型42-43
  • 3.3.2 规范中的混凝土蠕变本构关系与有限元软件的对应43
  • 3.3.3 有限元建模43-45
  • 3.3.4 有限元结果分析45-48
  • 3.4 考虑混凝土基体蠕变的应变传递影响因素分析48-52
  • 3.4.1 时间48
  • 3.4.2 混凝土标号48-49
  • 3.4.3 周围环境相对湿度49-50
  • 3.4.4 基体的理论厚度50
  • 3.4.5 FBG传感器的标距50-51
  • 3.4.6 FBG传感器的封装半径51-52
  • 3.5 本章小结52-53
  • 4 可更换表面式FBG传感器的应变传递分析53-64
  • 4.1 引言53
  • 4.2 可更换表面式FBG传感器的应变传递理论53-57
  • 4.2.1 可更换表面式FBG传感器的结构与封装53-54
  • 4.2.2 可更换表面式FBG传感器的应变传递理论54-57
  • 4.3 可更换表面式FBG传感器的应变传递有限元模拟57-60
  • 4.3.1 有限元建模57-59
  • 4.3.2 有限元结果分析59-60
  • 4.4 可更换表面式FBG传感器的应变传递影响因素分析60-63
  • 4.4.1 支座高度与支座横截面惯性矩60-61
  • 4.4.2 支座横截面面积61
  • 4.4.3 FBG传感器的标距61-62
  • 4.4.4 FBG传感器的封装层半径62-63
  • 4.5 本章小结63-64
  • 5 基于应变传递理论的工程化GFRP-FBG应变传感器设计64-76
  • 5.1 引言64
  • 5.2 土木工程对应变传感器的需求64-67
  • 5.3 FBG应变传感器封装材料的选择67
  • 5.4 埋入式GFRP-FBG应变传感器的设计67-71
  • 5.4.1 基于考虑混凝土弹塑性应变传递理论的传感器设计67-69
  • 5.4.2 基于考虑混凝土蠕变应变传递理论的传感器设计69-70
  • 5.4.3 工程化埋入式GFRP-FBG应变传感器的设计70-71
  • 5.5 可更换表面式GFRP-FBG应变传感器的设计71-75
  • 5.5.1 可更换表面式传感器的受压失稳问题71-72
  • 5.5.2 基于应变传递理论的传感器设计72-73
  • 5.5.3 工程化可更换表面式GFRP-FBG应变传感器的设计73-75
  • 5.6 本章小结75-76
  • 6 结论与展望76-78
  • 6.1 结论76-77
  • 6.2 展望77-78
  • 参考文献78-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82-83
  • 致谢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型光纤光栅2×2矩阵计算模型[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光纤光栅震动传感的匹配检测[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刘勇,孔德清,赵肇雄;一种特殊啁啾摩尔光纤光栅透射谱的分析[J];光学仪器;2004年06期

4 胡曙阳,何士雅,赵启大,田大伟,邵晴,王智群,董波;一种光纤光栅气压调谐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陈海清,黄飞;光纤光栅测力环及其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陆铮;光纤光栅用于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J];住宅科技;2005年11期

7 周智;李冀龙;欧进萍;;埋入式光纤光栅界面应变传递机理与误差修正[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殷金坚;刘光达;;声光滤波原理在光纤光栅中的应用[J];电光与控制;2006年04期

9 褚佩华;;光纤光栅火灾自动探测系统应用于石化企业[J];电气时代;2006年07期

10 于志辉;余重秀;王葵如;王旭;颜玢玢;陈卓;李安俭;;直流切趾对光纤光栅特性的影响[J];光学精密工程;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熙源;;光纤光栅在测量技术的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史巍巍;胡婷婷;;光纤光栅探测超声波的研究现状浅析[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黄锐;蔡海文;方祖捷;陈高庭;;调节光纤光栅参数的一种新方法[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4 周文;陈抗生;章献民;叶险峰;;光纤光栅的研究与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章献民;陈抗生;;光纤光栅在微波毫米波光子学中的应用[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文庆珍;黄俊斌;赵培仲;;封装聚合物对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增敏的影响[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全;吴建宏;陈刚;方玲玲;;用于制作光纤光栅相位掩模的衍射特性分析[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郑伟;卓仲畅;苏雪梅;于永森;张玉书;;利用取样光纤光栅实现应变和温度同时测量[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孙伟民;赵磊;姜富强;相艳荣;刘志海;;荧光光纤光栅的制作与测试研究[A];江苏、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姜富强;赵磊;孙伟民;朱玉华;李金娟;;载氢光纤光栅退火特性研究[A];江苏、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凤鸣;神奇的光纤光栅[N];中国电力报;2004年

2 特约记者 金红;三项地灾监测仪获国家专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卢庆儒;高速光纤传输应用中元件技术趋势(4)[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业斌;基于光学加热的新型光纤光栅折射率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姜暖;用于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光纤光栅阵列和新型光栅器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张金涛;光纤光栅传感器复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晓强;光纤中涡旋光束的产生与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姚爽;光纤光栅激光器及其传感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陈哲敏;光纤光栅动态应力和折射率传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孙伟民;基于荧光光纤光栅的应变与温度同时测试技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王国东;啁啾光纤光栅的优化设计与光纤光栅模拟软件的开发[D];吉林大学;2006年

9 姜莉;光纤光栅写入及其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10 杨亦飞;工程化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莹;基于光纤光栅和MZ干涉仪的全光纤传感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蔺际超;基于磁流体包覆复合光纤光栅的磁场传感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静怡;薄包层光纤光栅理论及色散特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4 彭李;基于光纤光栅应变桩的边坡结构监测与稳定性灰色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周丰洲;相位取样型光纤光栅多信道幅频与相频滤波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6 孙高盼;基于光纤光栅的钢轨温度力监测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姜红;光纤光栅测试技术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陈韩彬;基于CDMA技术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米秋实;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轨道状态监测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王露;基于光纤光栅Sagnac环微波光子滤波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0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70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6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