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展望
本文关键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构件技术 结构技术 发展展望
【摘要】:我国各地实施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类型少,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层数、抗震设防烈度等适用范围要求严格。保证较高的预制装配率,充分发挥预制、装配提供的技术优势,未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在构件、结构等方面可以获得很大发展。可以将预应力技术、高强和高性能材料技术、新型结构构件技术等有利于提高构件性能的技术用在预制构件上。可以将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人工塑性铰、加设支撑、关键部位性能提升技术、主次结构设计技术等有利于提高结构性能的技术应用在建筑结构上。发挥叠合构件部分现浇处理的优势,与建筑和设备专业配合,优化建筑性能和功能。通过预制和装配技术的优势,整合各项材料、构件和结构性能提高技术,扩大结构适用范围的同时,提升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
【关键词】: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构件技术 结构技术 发展展望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1引言为解决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消耗等问题,低碳、节能、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广泛应用于建筑中,许多国家通过建立定量的评价体系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提高对环境的要求[1],主体结构在这些评价体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实际上主体结构在高层建筑的建造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大长;陈怀亮;韩丽婷;;塑性铰区埋入高阻尼隔震橡胶后RC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10期
2 梁兴文;郑雨;邓明科;寇佳亮;车佳玲;;塑性铰区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剪力墙的变形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3期
3 张琰;美国和加拿大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J];建筑技术开发;1996年06期
4 经杰,叶列平,钱稼茹;双重抗震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1年01期
5 郭兆军;胡克旭;郭朋;胡文军;;装配式板柱结构住宅建筑合理高度和跨度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8年05期
6 王崇昌;王宗哲;;钢筋混凝土弹塑性抗震结构的机构控制理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养杭,罗刚;引入结构功能概念的抗震设计方法[J];福建建筑;2002年01期
2 于德湖,王焕定,张永山;配筋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多道设防方法[J];工程力学;2003年04期
3 马千里;陆新征;叶列平;;层屈服后刚度对地震响应离散性影响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7期
4 邓明科;高晓军;梁兴文;;ECC面层加固砖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6期
5 贾穗子;袁泉;;基于分灾模式的密肋复合墙结构的抗震设计[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梁兴文;康力;车佳玲;邓明科;;局部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试验与分析[J];工程力学;2013年09期
7 梁书亭,严文玲,丁大钧;R.C.框架结构抗震自控性能的动力分析[J];建筑结构;1995年01期
8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王焕诚;;考虑剪力分担率的钢框架组合墙结构安全性探析[J];建筑安全;2009年09期
10 梁书亭,,丁大钧,陆勤;钢筋砼框架结构抗震控制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发顺;刘郁馨;;隔层悬挂楼盖结构新体系及其数值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2 马千里;程光煜;叶列平;陆新征;;屈服后刚度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马千里;程光煜;叶列平;陆新征;;屈服后刚度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孙清;赵鸿铁;;型钢混凝土框架在地震作用下内力分布试验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5 石建光;;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发展途径[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猛;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郭伟亮;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力学性能及地震失效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米旭峰;支撑框架与竖缝剪力墙抗震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张雪松;翼缘狗骨式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荆罡;密肋复合墙结构两阶段简化计算模型及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樊长林;强震下RC结构基于性能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于海丰;焊接工字形钢支撑及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铁军;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抗侧力体系的剪力分配率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2 刘华伟;带屈曲约束支撑的钢筋砼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邓振丹;复杂钢框架—支撑体系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4 钟华;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5 王琼梅;小高层钢筋混凝土空心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6 周丰富;新型肘节式耗能支撑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7 曲淑萍;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刚度匹配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孙跃洲;框架—人字形中心支撑双重抗侧力体系的静力和动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宋玉峰;复杂体型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分析[D];广西大学;2007年
10 刘鸿儒;翼缘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能力设计与非线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勇,白雪霜;台湾921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震害特征[J];工程抗震;2001年01期
2 叶列平,欧阳彦峰;双重抗震结构及其设计参数的分析研究[J];工程力学;2000年02期
3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4 李艳;梁兴文;刘泽军;;高性能生态型建筑材料PVA-ECC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1年04期
5 李艳;梁兴文;刘泽军;;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与设计[J];混凝土;2009年12期
6 叶列平,康胜,欧阳彦峰,曾勇;双重抗震结构体系[J];建筑结构;2000年04期
7 钱稼茹;徐福江;;钢筋混凝土柱基于位移的变形能力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2007年12期
8 梁兴文;邓明科;张兴虎;田士峰;;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性能设计理论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5期
9 梁兴文;杨鹏辉;崔晓玲;邓明科;张兴虎;;带端柱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1期
10 钱稼茹,程丽荣,周栋梁;普通箍筋约束混凝土柱的中心受压性能[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杰;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生;李存法;黄昆学;;硫酸钾生产工艺现状与发展展望[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05期
2 ;《化工设备及机械产品样本汇编》[J];化工设备与管道;1981年06期
3 曹斌,赵伟建;江苏省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工业发展展望[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6期
4 王小兴;压电陶瓷及其发展展望[J];江苏陶瓷;1989年04期
5 居来娣,王忠仁,林善昌;新型工艺和结构技术防腐蚀花岗岩大型贮槽简介[J];化工设备与管道;1994年04期
6 朱永宾 ,朱永坤;我国石油工业未来十五年发展展望(下)[J];化工管理;2001年07期
7 明景熙;合肥市化学工业发展展望的探讨[J];安徽化工;1985年01期
8 ;宏观导向[J];浙江化工;2005年03期
9 张希艳;刘全生;柏朝晖;王晓春;米晓云;卢利平;;Mg_xZn_(1x)O的性能及研究进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曾学敏;中国水泥运行现状及发展展望——在中日建材交流会议的发言材料[J];中国水泥;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廖正品;;中国塑料加工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展望[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郝锋;彭鹏;刘艳改;房明浩;;透明陶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A];2006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6年
3 卢英林;张守岩;孙颖;魏勇;;振动式多层水平园运动干燥机[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专业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8年
4 刘丰;郭宏新;刘世平;;内凹槽管高效换热器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5 穆志君;关欣;刘鹏;蔡康;;用水网络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6 熊永强;;嘉达的辉煌之路——嘉达文化探讨之战略篇[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7 张杰旭;赵培;李玉安;路秀林;;组合导向浮阀塔板的开发研究[A];2005年全国塔器及塔内件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张家斌;汪智勇;;浅谈碳酸钙表面处理技术的新进展[A];2005年全国钙镁盐行业会议文集[C];2005年
9 侯经纬;兰仁水;王树楹;余国琮;;气体折流塔板流体力学实验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云光 陈庆龄 卢文奎;改进生产工艺 降低原料成本[N];中国化工报;2001年
2 晓文;需求不成问题 工艺还需改进[N];中国化工报;2001年
3 胡金林;推动技术研发 打破西方垄断[N];中国化工报;2001年
4 金宝国;突破技术 满足需求[N];中国化工报;2001年
5 ;中国将成世界制造中心[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中国陶瓷工业“十一五”发展展望[N];中国建材报;2006年
7 何欢;瓷砖的种类与使用范围[N];中国建设报;2007年
8 中和;为消费者揭开瓷砖市场的面纱[N];经理日报;2008年
9 刘志国;新型特种陶瓷刀具材料发展展望[N];广东建设报;2007年
10 张佰恒 张景焘;结构调整进入“快车道” 节能玻璃成为需求亮点[N];中国建材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涛;我国中小型制药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2 柯开展;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84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84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