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岩分数阶三元件本构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盐岩分数阶三元件本构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损伤变量 盐岩单轴流变试验 分数阶三元件模型 分数阶微积分理论
【摘要】:借助盐岩流变 超声波试验,得出损伤变量随加载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经典三元件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及损伤理论,构建基于损伤演化的盐岩分数阶三元件模型,该本构模型具有元件简明、参数较少等优点。基于盐岩单轴流变试验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该本构模型中的参数。由拟合曲线可知,分数阶三元件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盐岩流变的3个阶段,且精度较高,克服经典三元件模型不能表征加速流变阶段的缺点,且验证经典三元件模型为分数阶三元件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损伤变量 盐岩单轴流变试验 分数阶三元件模型 分数阶微积分理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1723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9CB724602)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0DFA64560)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针对盐岩流变特性的研究,对于地下战略储库(能源储存、CO2封存、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的长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1]。尤其是描述盐岩流变行为的数学模型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因此大量的流变本构模型被相继提出。经验模型方面,N.L.Carter等[3]假设盐岩稳态流变率本构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宏伟;王春萍;段志强;张淼;刘建锋;;基于分数阶导数的盐岩流变本构模型[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2年03期
2 周宏伟;王春萍;丁靖洋;张淼;;盐岩流变特性及盐腔长期稳定性研究进展[J];力学与实践;2011年05期
3 徐卫亚;周家文;杨圣奇;石崇;;绿片岩蠕变损伤本构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4 陈卫忠;王者超;伍国军;杨建平;张保平;;盐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5 殷德顺;任俊娟;和成亮;陈文;;一种新的岩土流变模型元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6 胡其志;冯夏庭;周辉;;考虑温度损伤的盐岩蠕变本构关系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丹;李文伟;陈文耀;;全级配混凝土干缩变形性能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2期
2 孙开畅;田斌;孙志禹;;高土石围堰堰体材料力学特性及变形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2期
3 尹光志;赵洪宝;张东明;;突出煤三轴蠕变特性及本构方程[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4 杨小彬;李洋;李天洋;管海鹤;何杰山;;煤岩非线性损伤蠕变模型探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余宏明;于怀昌;陈银生;;分级加载条件下紫红色泥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9期
6 姚贝贝;马豪豪;;饱和软土应力松弛试验及其本构方程[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7期
7 朱杰兵;汪斌;邬爱清;胡建敏;;锦屏水电站大理岩卸荷条件下的流变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8年S1期
8 张晓棣;陈文;;三种分形和分数阶导数阻尼振动模型的比较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9年05期
9 杨爱武;闫澍旺;杜东菊;;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吹填软土流变历时特性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06期
10 肖世武;周雄;胡小玲;罗文波;;分数阶导数线性流变固体模型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耀英;郑宏;;分数阶微积分流变模型在结构加速流变破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2 寿德根;;混凝土工程早期裂缝及其亟待解决的问题[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智超;罗迎社;唐松花;龚卫锋;;路基压实土分数阶微积分流变本构模型研究[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4 蒋昱州;徐卫亚;王瑞红;王伟;;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长期稳定性数值分析[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5 唐明明;王芝银;;石灰岩蠕变变形与应力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徐辉;胡斌;唐辉明;陈京利;;饱水砂岩的剪切流变特性试验及模型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阳;冯旭伟;张萧;易海洋;易风顺;;岩腔长期稳定性的数值模拟评价[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哲;马洪岭;姚院峰;;高温高压下盐岩基本力学性质研究[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远臣;再生骨料/水泥复合材料干缩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李金柱;软黏土地基大应变流变固结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智超;高填方路堤流变沉降本构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刘克瑾;天津滨海新区新近吹填软黏土的流变特性及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赵宝云;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9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刘小军;浅变质碎裂围岩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隧道洞口工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欣;充填体蠕变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3 叶自钊;基于蠕变特性土质边坡稳定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肖世武;基于分数阶导数的静态黏弹性本构模型与应用[D];湘潭大学;2011年
5 周雄;硫化橡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分数阶微分流变模型[D];湘潭大学;2011年
6 冯利锋;混凝土收缩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0年
7 刘文亮;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收缩变形控制和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彭亚军;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横隔板设计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刘栋;深部围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10 葛培;岩盐层中核废料处置库温度、变形与应力场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江,张丽萍,张树标,关超;结构性软土非线性流变本构关系模型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曹树刚,边金,李鹏;软岩蠕变试验与理论模型分析的对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7期
3 邱贤德,姜永东,阎宗岭,庄乾城;岩盐的蠕变损伤破坏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4 陈宏善;李明明;康永刚;张素玲;;Mittag-Leffler函数及其在粘弹性应力松弛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6期
5 邹友平,邹友峰,郭文兵;改进的西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邹友平,郭军杰,邹友峰;煤岩的改进广义弹粘塑性模型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7 白晨光,,魏一鸣,朱建明;岩石材料初始缺陷的分维数与损伤演化的关系[J];矿冶;1996年04期
8 杨春和;李银平;屈丹安;陈锋;尹雪英;;层状盐岩力学特性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8年04期
9 唐明明;王芝银;丁国生;冉莉娜;;含夹层盐岩蠕变特性试验及其本构关系[J];煤炭学报;2010年01期
10 金辉,苏海军;黏弹性材料复模量和复柔量的分数阶微积分表述[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考虑尺寸效应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4期
2 张艳博;康志强;姜国虎;徐东强;;基于岩石损伤破坏和声发射理论的岩爆发生机理[J];金属矿山;2007年12期
3 金解放;李夕兵;殷志强;邹洋;;循环冲击下波阻抗定义岩石损伤变量的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5期
4 韦立德;杨春和;徐卫亚;;基于细观力学的盐岩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3期
5 谢兴华;郑颖人;张茂峰;;岩石变形与渗透性变化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6 邵宏甫;;单轴压缩下粗砂岩热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岩石力学中最佳表面裂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8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1期
9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J];岩土力学;2008年02期
10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4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5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6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7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9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卢嘉锡;;序[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3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4 何凯涛;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系统通过验收[N];中国矿业报;2008年
5 记者 秦锦丽;建立兰州国家级地灾监测预警防治示范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垠;钱七虎院士:岩爆机理尚待摸底[N];大众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2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3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彭从文;岩体广义多层结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刘文彬;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王利;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
10 何湘清;弱胶结砂岩油藏出砂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2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3 闫军南;岩体的弹脆塑性损伤分析及锚杆支护数值模拟[D];武汉大学;2005年
4 郭金荣;他拉哈地区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5 朱敏;“风干—浸泡”循环作用下损伤砂岩力学特性研究[D];三峡大学;2013年
6 方荣;温度周期变化作用下大理岩宏细观力学变形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陈翔;膏溶角砾岩损伤演化模型及其破裂断口的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万贻平;深部岩体损伤变形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9 李红心;岩体卸荷损伤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三峡大学;2007年
10 黄波;成像测井地应力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590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59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