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地基钻孔灌注桩热学分析及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冻土地基钻孔灌注桩热学分析及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推进,冻土区工程建设活动方兴未艾。由于冻土的特殊的热学、物理力学性质,造成该区域建筑物易出现基础融沉、道路翻浆等工程病害,所以对建筑物的基础要求很高。钻孔灌注桩因具备良好的承载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冻土区的工程建设中,但是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机械热扰动、水泥水化热及混凝土入模温度对桩周冻土温度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桩周冻土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甚至出现融化。同时,由于温度场的改变也会影响基桩的承载性能。因此,本文以桩体混凝土水化热桩周冻土温度场的影响及回冻后冻土基桩承载力学特性为出发点。重点研究桩周冻土温度场变化规律及钻孔灌注桩承载特性。本文首先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探究钻孔灌注桩水化热对桩周土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在模型桩中内置电热棒加热模拟混凝土水化热,电热棒功率为45W,用铝管桩替代混凝土桩,模型桩的桩长60cm,外径3cm,内径2.6cm。设定混凝土入模温度为5℃,根据混凝土绝热温升理论和相关热学知识计算出电热棒需通电30分钟。试验分为三种工况进行研究,工况一:初始地温为-3℃左右,电热棒通电30分钟;工况二:初始地温-1℃左右,电热棒通电30分钟;工况三:初始地温-1℃左右,电热棒通电60分钟。在土体中布置温度传感器,采集不同时间点的温度,分析三种工况中模型桩水化热对桩周冻土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然后,桩周土回冻至一个稳定温度后,根据相应规范预估基桩极限承载力,分别对基桩进行静载荷试验,基于试验数据得出荷载-沉降曲线、位移-时间曲线、桩侧摩阻力和轴力沿桩长变化曲线。由试验数据分析得出:(1)工况一中基桩在水化热的作用下使桩周1cm范围内冻土融化,桩壁处土体最高温度为2.4℃,回冻时间为150分钟,基桩极限承载力为9.6kN;(2)工况二中基桩在水化热的作用下使桩周3cm范围内冻土融化,桩壁处土体的最高温度为6.4℃,回冻时间为190分钟,基桩极限承载力为7.5kN;(3)工况三中基桩在水化热的作用下使桩周5cm范围内冻土融化,桩壁处土体的最高温度为9.2℃,回冻时间为330分钟,基桩极限承载力为5.25kN。(4)初始地温相同时,基桩的回冻时间随水化热增加而增加,基桩的极限承载力随水化热的增加而减小。基桩水化热相同时,初始地温越低,基桩的极限承载力反而增大。选取工况一借助ANSYS软件探究基桩水化热对桩周冻土温度场影响规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二者规律基本一致。本文研究成果为冻土区桩基础研究积累资料,同时可为工程设计、施工运营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冻土 钻孔灌注桩 模型试验 水化热 承载力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7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绪论10-16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多年冻土地区桩基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冻土地区桩周土温度场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冻土地区基桩承载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6
- 1.3.1 混凝土水化热及入模温度对桩周土温度场影响14
- 1.3.2 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桩回冻后承载特性研究14-15
- 1.3.3 数值模拟分析15
- 1.3.4 本文技术路线15-16
- 2.冻土地区钻孔灌注桩的基本理论16-34
- 2.1 冻土基本理论16-22
- 2.1.1 冻土的形成及分类16
- 2.1.2 冻土物理力学性质16-22
- 2.2 冻土区钻孔灌注桩热学理论分析22-26
- 2.2.1 入模温度22-23
- 2.2.2 水泥水化热23-25
- 2.2.3 混凝土绝热温升25-26
- 2.3 基桩力学特性分析26-32
- 2.3.1 单桩荷载传递机理26-30
- 2.3.2 冻土区基桩承载机理30
- 2.3.3 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方法30-32
- 2.4 单桩竖向承载力32-33
- 2.4.1 单桩破坏模式32-33
- 2.4.2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和判定方法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3 室内模型试验34-49
- 3.1 试验仪器设备34-37
- 3.1.1 低温环境箱34
- 3.1.2 实验模型箱34-35
- 3.1.3 加载设备仪器35-36
- 3.1.4 静态应变测试仪36-37
- 3.1.5 测温设备37
- 3.1.6 电压转换器37
- 3.2 模型桩的制作37-39
- 3.3 填土土工试验39-42
- 3.3.1 筛分试验39
- 3.3.2 击实试验39-41
- 3.3.3 液塑限试验41-42
- 3.4 仪器的标定42-44
- 3.4.1 千斤顶的标定42-43
- 3.4.2 温度传感器的标定43-44
- 3.4.3 机电百分表的标定44
- 3.5 试验过程44-48
- 3.5.1 填土的配制45
- 3.5.2 模型填筑及元器件布设45-47
- 3.5.3 模拟混凝土水化热试验47
- 3.5.4 回冻后基桩承载试验47-48
- 3.6 本章小结48-49
- 4 试验结果分析49-64
- 4.1 工况一水化热试验结果分析49-53
- 4.2 工况二水化热试验结果分析53-58
- 4.3 工况三水化热试验结果分析58-63
- 4.4 本章小结63-64
- 5 基桩静载荷试验结果分析64-72
- 5.1 荷载—沉降曲线64-66
- 5.2 轴力计算及分布规律66-70
- 5.3 桩侧冻结力计算及分布规律70-71
- 5.4 本章小结71-72
- 6 桩-土体系水化热数值模拟72-83
- 6.1 引言72
- 6.2 温度场控制微分方程72-74
- 6.3 建立模型74-76
- 6.3.1 基本假设74
- 6.3.2 相关参数选定74
- 6.3.3 计算模型建立74-76
- 6.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76-82
- 6.5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82
- 6.6 本章小结82-83
- 7 结论与展望83-85
- 7.1 结论83-84
- 7.2 展望84-85
- 致谢85-86
- 参考文献86-8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赵育;李国玉;穆彦虎;俞祁浩;毛云程;王飞;;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和水化热对青藏直流输电线路冻土桩基温度特性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4年04期
2 黄元生;李鹏;严福章;王彦兵;程东幸;;青藏直流输电线路冻土长期抗剪强度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3期
3 姚武;王伟;;混凝土绝热温升的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14年05期
4 王旭;蒋代军;刘德仁;何菲;;低温多年冻土地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未回冻状态承载性质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5 唐丽云;杨更社;;桩基施工对冻土地区桩基热影响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6 贾艳敏;徐达;郭红雨;;相变效应对灌注桩与冻土回冻过程影响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S1期
7 贾艳敏;郭红雨;郭启臣;;多年冻土区灌注桩桩 冻土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8 张国林;管晓军;;高寒地区桩基施工回冻研究[J];铁道建筑;2007年03期
9 汪仁和,王伟,陈永锋;冻土中单桩抗压承载力模型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10 王旭,蒋代军,赵新宇,刘德仁;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大直径钻孔桩回冻过程研究[J];铁道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春华;多年冻土区砼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闫静雅;桩基础全寿命期对邻近已有隧道的影响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杜婷;冻结粉土中不同成桩方式下基桩长期承载力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璇;人工冻土遗传分数阶导数蠕变本构模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3 单华峰;考虑群桩效应的超长群桩有效桩长计算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付江涛;冻土地区单桩基础的荷载传递函数与极限承载力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5 刘雨;多年冻土地区单桩承载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王秀哲;超长钻孔灌注单桩轴向荷载—沉降曲线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02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0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