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的应用研究与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的应用研究与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辐射与对流 双冷源新风机组 温湿度独立 干式风机盘管 热环境 数值模拟
【摘要】:目前,辐射供冷供暖空调系统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某些负荷较大地区,辐射空调会出现供冷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形式,能够实现温度与湿度的独立控制。采用双温冷源来提高机组效率,采用独立新风承担室内全部湿负荷。本文从人们最为关注的适用性、节能性和舒适性三个方面分析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特性,为该系统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形式。该系统结合了高温冷源系统、双温冷源机组、干式风机盘管、辐射末端和独立新风。并建立了房间预除湿模型,用于确认除湿新风量和预除湿时间。介绍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分析不同运行模式的适用工况。针对该耦合空调系统,提出一种控制策略。其次,使用DeST软件对南京某一典型建筑进行全年逐时空调负荷分析来研究采用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对该建筑进行夏季运行能耗分析,使用温度频率法对三种不同空调方案的能耗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采用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并且比较了采用干式风机盘管的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与其他空调方案的舒适性,并证明采用干式风机盘管的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的舒适性更好。最后,对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Airpak软件建立了4种采用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的房间模型。通过对只采用顶板或地板辐射的房间进行了模拟,发现房间出现了供冷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房间中增加风机盘管作为辅助供冷设备,对辐射板和干式风机盘管分别安装在顶板上和地板上的不同组合方式进行了模拟,发现辐射板与干式风机盘管联合供冷空调系统的供冷量均能够满足室内冷量需求。但是,同侧安装的组合形式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最小,室内温度分布更为均匀,使用顶板辐射与顶棚安装干式风机盘管的组合形式最佳。并通过顶板辐射+顶棚安装风机盘管房间的实验数据来验证物理模型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对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辐射与对流 双冷源新风机组 温湿度独立 干式风机盘管 热环境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物理量名称及主要符号表7-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课题提出及意义11
- 1.3 辐射空调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4 本文主要内容14-15
- 第二章 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15-25
- 2.1 辐射空调联合供冷系统形式15-16
- 2.1.1 地板辐射与地板送风混合式空调系统15
- 2.1.2 地板/顶板辐射与置换通风复合式空调系统15
- 2.1.3 地板辐射与风机盘管联合供冷空调系统15-16
- 2.2 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16-19
- 2.2.1 高温冷热源系统16
- 2.2.2 双冷源新风机组16-17
- 2.2.3 辐射板17
- 2.2.4 干式风机盘管17
- 2.2.5 系统图17-19
- 2.3 预除湿控制19-21
- 2.3.1 室内空气除湿模型19
- 2.3.2 案例计算19-21
- 2.4 系统运行模式21-22
- 2.5 系统温度控制策略22-24
- 2.6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南京地区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适用性分析25-30
- 3.1 南京地区气候环境特点25-26
- 3.2 南京典型建筑负荷分析26-29
- 3.2.1 建筑负荷模拟软件26
- 3.2.2 房间模型建立26-27
- 3.2.3 DeST模拟结果27-29
- 3.3 本章小结29-30
- 第四章 能耗计算与节能性分析30-41
- 4.1 夏季工况空调设计过程30-31
- 4.2 工程概况31-35
- 4.2.1 设计与选型32-35
- 4.3 夏季运行能耗计算35-38
- 4.3.1 能耗计算方法36-37
- 4.3.2 能耗计算37-38
- 4.4 节能性分析38-39
- 4.5 本章小结39-41
- 第五章 辐射与对流耦合空调系统模拟研究41-49
- 5.1 CFD软件介绍41
- 5.1.1 Airpak介绍41
- 5.2 物理模型41-42
- 5.3 边界条件42
- 5.4 模拟结果及分析42-46
- 5.4.1 辐射空调+新风42-44
- 5.4.2 地板辐射+地板风机盘管+新风44
- 5.4.3 地板辐射+顶棚风机盘管+新风44-45
- 5.4.4 顶板辐射+顶棚风机盘管+新风45
- 5.4.5 顶板辐射+地板风机盘管+新风45-46
- 5.4.6 小结46
- 5.5 实验验证46-48
- 5.5.1 实验介绍46-47
- 5.5.2 实验结果验证47-48
- 5.6 本章小结48-4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9-51
- 6.1 结论49-50
- 6.2 展望50-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胜全,彭建国;复合式空调系统的设计特点及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专刊);2002年05期
2 杨方民,李学文;医院空调系统环境的管理[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4年01期
3 王兴富,蒋金生;VRV空调系统技术性能特点及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建筑施工;2004年03期
4 ;空调系统中的变容量技术[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专刊;2004年05期
5 杜立春,陈开作;VRV空调系统的设计及应注意的问题[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5年03期
6 刘晓斌;;浅谈VRV空调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人;2006年06期
7 苏德权;;VRV空调系统的设计与思考[J];应用能源技术;2006年06期
8 李韶华;;经济型多元VRV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安装[J];四川建材;2006年06期
9 祝立萍;;VRV空调系统与一次回风空调系统方案比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张凯;宋巨保;;VRV空调系统设备分类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际征;张晓燕;;VRV空调系统在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2 张子馨;;空调系统的优化选择[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0年
3 张子馨;;空调系统的优化选择[A];江苏省制冷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邵双全;石文星;李先庭;彦启森;;多元变频VRV空调系统原理[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戎卫国;李永安;张建明;;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与节能[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卢超;徐兆华;;谈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永安;崔新阳;刘学来;尹纲领;黎福民;徐萌;;毛细管平面辐射空调系统供冷特性的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慧和;;水冷多联空调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2009年湖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曹皇亲;;帅铃Ⅱ空调系统的匹配设计[A];2008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锐;张旭;;无锡某建筑不同空调系统方案的比较[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望;环保空调系统3年后上市[N];中国汽车报;2003年
2 刘传书;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应用推广联盟成立[N];科技日报;2007年
3 本报驻上海记者 邬国明 王建刚 通讯员 吴天寅;空调系统的节能运用[N];中华建筑报;2012年
4 特约记者 赵春林;节能环保供暖空调系统进驻喀什[N];喀什日报(汉);2008年
5 本报驻上海记者 邬国明 王一淼 通讯员 吴天寅;空调系统的节能运用[N];中华建筑报;2011年
6 宋绍彩;优化空调系统 力促建筑节能[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黄穗诚邋通讯员 张浩东;VAV空调通风系统安装成功[N];广东建设报;2008年
8 李寿武;杨亚军;心中的春天[N];中国航空报;2002年
9 尤顺义;建筑节能大势所趋 空调系统优化成关键[N];中国电子报;2008年
10 海燕;日本新型办公楼空调系统开发成功[N];建筑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建波;测试室空调系统自适应控制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范波;基于能流分析的空调系统运行和控制水平评估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孙洲阳;基于智能方法的蒸发型空调系统性能实验与优选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项敬岩;基于及热经济学的供热空调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张小芬;卷烟厂空调系统负荷特性及新型中央空调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6 周宴平;变频多联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刘学来;毛细管格栅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胡晓微;新型干式工业空调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丁静;开式吸附式除湿轮空调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6年
10 李洪欣;全空气集中空调新系统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小坡;大客车空调系统流体噪声模拟及优化[D];集美大学;2015年
2 夏小倩;湿热地区热湿独立控制复合空调系统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倩;医院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及冷热源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田丹丹;毛细管平面辐射空调系统拓展分析与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5 朱坤阳;舰船空调系统的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6 任夫磊;改进型诱导空调系统能源应用与气流组织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7 薛文军;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采用不同末端方式的能耗分析[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8 张竞予;西安某建筑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9 陈q;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及优化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10 余国妮;某纺织厂织布车间空调系统能耗监测与性能优化[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03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0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