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小区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分析
本文关键词:建筑小区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建筑小区 雨水控制与利用 雨水调蓄池 调蓄容积计算
【摘要】:采用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公式,对建筑小区中底部流槽式雨水调蓄池和水泵提升式雨水调蓄池的容积设计进行计算分析,并通过实际案列的设计计算得到结论。在建筑小区设计中,为控制新开发区域和已建成城区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每1 000m2硬化面积应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m3的雨水调蓄池。
【作者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 建筑小区 雨水控制与利用 雨水调蓄池 调蓄容积计算
【分类号】:TU992.24
【正文快照】: 0引言峰值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的总量。为解决大型城市的城市内涝和雨水管理利用等设置雨水调节池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小雨水外排的流问题,近年来,在建筑小区的雨水调蓄系统设计中越量,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1]。来越多地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强调在源头控制雨对于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俊奇;孟光辉;车伍;;城市雨水利用调蓄方式及调蓄容积实用算法的探讨[J];给水排水;2007年02期
2 张书函;丁跃元;陈建刚;;城市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J];水利学报;2012年03期
3 邓培德;雨水调节池容积的新计算[J];土木工程学报;1960年03期
4 倪侨生;雨水调节池容积的计算[J];土木工程学报;196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菊;;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2 周玉文;汪明明;赵树旗;王磊;;城市雨水池设计雨量公式的统计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3 聂凤;熊正为;黄建洪;虢清伟;彭福全;;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池的研究进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8期
4 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5期
5 丛屹;马艳;;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改进——基于与美国LEED V3的比较分析[J];城市;2011年11期
6 王勇;刘志军;;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的分析与改善[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6年03期
7 李江南;;对美国绿色建筑认证标准LEED的认识与剖析[J];建筑节能;2009年01期
8 庄艳;;低碳概念下绿色大学校园建设之解析[J];福建建材;2011年05期
9 郑瑞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10年01期
10 范全志;智能化推进绿色校园建筑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丛屹;马艳;;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改进——基于与美国LEED V3的比较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磊;孟庆林;黄江;邓玉娇;;广州大学城地表温度遥感观测与分析[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郑文元;;北京绿色建筑的发展[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喜兵;铁路建设项目代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杨崴;可持续性建筑存量演进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汪明明;雨水池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4 徐晓丽;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分析及人工冷源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申琪玉;绿色建造理论与施工环境负荷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曾洪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精髓—“景以境出,因借体宜”[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王磊;基于模型的城市排水管网积水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8 陈卓伦;绿化体系对湿热地区建筑组团室外热环境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胡芳;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周燕;建筑供暖与制冷能量系统(火用)分析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云华;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中绿色施工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洪锋;桩基础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彭博;寒冷地区高校学生公寓建筑形态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鹿新高;泰城雨水资源化潜力分析与利用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志鹏;基于雨水调蓄技术规划广州雨排系统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宁明杰;南京工程学院江宁新校区簇群式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翟宇;绿色建筑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王鹏;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陈敬伟;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乃平;基于LEED体系的节水与雨水利用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书函,丁跃元,陈建刚;德国的雨水收集利用与调控技术[J];北京水利;2002年03期
2 张书函;潘安君;;城市雨洪利用的设计降雨分析方法探讨[J];北京水务;2006年03期
3 李俊奇,余苹,车伍,邱少强;城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模的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3期
4 汪慧贞,车武,李俊奇;城区雨水渗透设施计算方法及关键系数[J];给水排水;2001年11期
5 刘金星;邵卫云;;城市区域雨水地面径流模拟方法探讨[J];水利学报;2006年02期
6 张书函;陈建刚;丁跃元;;城市雨水利用的基本形式与效益分析方法[J];水利学报;2007年S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周玉文;刘嘉;宋鸽;;雨水调蓄池在国内外应用简况[J];北京水务;2010年03期
2 李志鹏;梅胜;;广州市雨水调蓄池计算方法的应用研究[J];市政技术;2010年06期
3 郭子君;;昆明市合流调蓄池工程[J];给水排水;2012年S2期
4 李尔;曾祥英;;连续时序降雨量法在雨水调蓄池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3年01期
5 程江;;苏二期雨水调蓄池整体设计后评估与优化建议[J];给水排水;2013年08期
6 明月;明祥;;浅谈雨水调蓄池的设置和计算[J];科技信息;2014年12期
7 程江;;苏州河储存式雨水调蓄池水环境质量改善效应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4年01期
8 刘洪光,石玮,徐伟;浅谈雨水调蓄池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2年04期
9 陈捷,赵国志,王彬,尤文玮;调蓄池及其在苏州河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04年04期
10 陈嫣;;雨水调蓄池在上海市面源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公用事业;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亚;杨洋;;昆明主城老城区调蓄池建设工程浅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工程规划)[C];2012年
2 饶宁;曹美娟;;先蓄后排的雨水排放思路在汉沽东拓区的可行性研究[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饶宁;曹美娟;;先蓄后排的排水思路在汉沽东拓区的可行性研究[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41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4大片区兴建16座调蓄池[N];昆明日报;2012年
2 记者 王文佳;防止城市“倒灌” 提升调蓄池边蓄边排功能[N];联合时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刘宇鑫;西南三环泵站调蓄池率先具备蓄水能力[N];北京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刘宇鑫;9大调蓄池喝下2.6万吨雨水[N];北京日报;2013年
5 王春;苏州河全线黑臭何以水清鱼现[N];科技日报;2008年
6 记者 谢峰;混凝土圆环“顶”出地下调蓄池[N];首都建设报;2013年
7 记者 张锦 通讯员 杨顺洲 张清 何凡;助推盘龙江打造清水通道[N];昆明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蒋朝晖;昆明加快构建截污体系[N];中国环境报;2011年
9 黄威娜 记者 顾意亮;民革党员建议城市多建调蓄池防内涝[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记者 谢峰;桥区有对策 积水有去处[N];首都建设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兆亮;雨水调蓄池理论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2 张鑫;上海市重要地区雨水调蓄池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郭晟;上海中心城区河岸沿线雨水调蓄池环境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阳;初期雨水调蓄池调蓄能力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丛日颖;城市排水泵站调蓄池水力排沙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李志鹏;基于雨水调蓄技术规划广州雨排系统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11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1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