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浅析
本文关键词: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浅析
【摘要】:浙江地区受自然、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村落基址大多贴水见山,其水口作为村落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村落的集体记忆,体现了村落精神、村落文化、村落情怀,具备很高的历史考据、艺术文化、乡村规划、环境营造的研究价值。相对于研究传统村落学者众多,相关专著文献极其系统丰富的情况而言,单一研究水口景观的文献专著较少,大多是研究传统村落时顺带提到。本文将通过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对比归纳法、模型分析法和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对部分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传统村落研究添砖加瓦。本文首先从水口景观与浙江传统村落的构成关系入手,对浙江传统村落和水口景观的相关理论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其次,通过对浙中南地区的部分传统村落实地考察和现场调研,对水口景观的地理背景、形成原因、构成要素、空间格局、形态特征、主要功能和价值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归纳、总结和理论提升。接着,根据梳理的理论及案例研究,对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进行分类分析。最后,分析浙中南地区水口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水口景观的继承发展与乡村景观的继承发展提出建议启示,希望本文能给浙江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意见。
【关键词】:浙中南 水口景观 营建 乡村景观 继承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3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综述11-19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1-13
- 1.2.1.1 村落、传统村落11-12
- 1.2.1.2 水口、水口景观12-13
-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13-14
- 1.2.3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14-19
- 1.2.3.1 古代著作中有关水口景观的研究14-16
- 1.2.3.2 近现代有关水口景观的研究16-19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9
- 1.3.1 研究的目的19
- 1.3.2 研究的意义19
- 1.3.2.1 理论意义19
- 1.3.2.2 现实意义19
- 1.4 研究的范围界定及研究内容19-22
- 1.4.1 研究区域的界定19-20
-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20
- 1.4.3 研究内容的界定20-21
- 1.4.4 研究框架21-22
- 1.5 研究方法22
- 1.5.1 文献查阅法22
- 1.5.2 实地调查法22
- 1.5.3 对比归纳法22
- 1.5.4 模型分析法22
- 1.5.5 学科交叉法22
- 1.6 本章小结22-23
- 2 浙江传统村落概况23-29
- 2.1 浙江地区地域环境23-25
- 2.1.1 自然地理23-24
- 2.1.2 气候条件24
- 2.1.3 历史文化24-25
- 2.2 浙江传统村落的特征25-28
- 2.2.1 浙江传统村落的产生因素25
- 2.2.2 浙江传统村落的基本形态25-27
- 2.2.2.1 条带状形态25-26
- 2.2.2.2 网格式形态26
- 2.2.2.3 核心式形态26-27
- 2.2.2.4 组团式形态27
- 2.2.3 浙江传统村落的发展概况27-28
- 2.3 本章小结28-29
- 3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的概况29-43
- 3.1 水口景观的成因29-31
- 3.1.1 自然地理环境29
- 3.1.2 历史人文环境29-30
- 3.1.2.1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29-30
- 3.1.2.2 "风水理论"的普及30
- 3.1.2.3 "血缘宗族"观念的产生30
- 3.1.3 社会经济环境30-31
- 3.2 水口景观的空间格局31-34
- 3.2.1 选址31-32
- 3.2.1.1 村落选址对水口选址的影响31-32
- 3.2.1.2 村民日常需求与使用功能对水口选址的影响32
- 3.2.2 空间布局32
- 3.2.3 空间形态32-34
- 3.2.3.1 点33
- 3.2.3.2 线33
- 3.2.3.3 面33
- 3.2.3.4 体33-34
- 3.3 水口景观的构成要素34-41
- 3.3.1 山34
- 3.3.2 水34-35
- 3.3.3 植物35-36
- 3.3.4 构筑物和建筑36-41
- 3.3.4.1 桥36-37
- 3.3.4.2 亭37-38
- 3.3.4.3 文昌阁、文峰塔38-39
- 3.3.4.4 庙宇、祠堂39
- 3.3.4.5 其他39-41
- 3.4 水口景观的主要特性41-42
- 3.4.1 自然性41
- 3.4.2 文化性41
- 3.4.3 生态性41
- 3.4.4 公共性41-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4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的主要功能和价值分析43-49
- 4.1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主要功能43-45
- 4.1.1 组织村落空间序列43
- 4.1.2 标识村落界限43
- 4.1.3 防护村落安全43-44
- 4.1.4 提供生产生活场所44
- 4.1.5 提供公共活动空间44-45
- 4.1.6 传扬村落文化45
- 4.1.7 改善村落环境45
- 4.2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价值分析45-47
- 4.2.1 文化表征45-46
- 4.2.2 旅游观光46
- 4.2.3 社会服务46-47
- 4.2.4 地域特色47
- 4.3 本章小结47-49
- 5 浙中南地区传统村落典型水口景观案例分析49-77
- 5.1 浙中南传统村落案例选择依据49
- 5.2 浙中南地区部分传统村落水口景观案例49-68
- 5.2.1 杭州地区49-52
- 5.2.1.1 桐庐环溪村49-50
- 5.2.1.2 建德新叶村50-52
- 5.2.2 金华地区52-59
- 5.2.2.1 武义俞源村52-54
- 5.2.2.2 武义郭洞村54-55
- 5.2.2.3 兰溪长乐村55-57
- 5.2.2.4 兰溪诸葛村57-59
- 5.2.3 温州地区59-68
- 5.2.3.1 永嘉岩头村59-61
- 5.2.3.2 永嘉廊下村61-63
- 5.2.3.3 永嘉蓬溪村63-64
- 5.2.3.4 永嘉苍坡村64-66
- 5.2.3.5 泰顺徐岙底村66-68
- 5.3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类型分析68-76
- 5.3.1 按地形分类68-72
- 5.3.1.1 缓坡溪流类69
- 5.3.1.2 谷地豁口类69-70
- 5.3.1.3 平原盆地类70-72
- 5.3.2 按功能分类72-76
- 5.3.2.1 生产功能为主72
- 5.3.2.2 交通功能为主72-73
- 5.3.2.3 游赏功能为主73-74
- 5.3.2.4 防御功能为主74-75
- 5.3.2.5 民俗功能为主75-76
- 5.4 本章小结76-77
- 6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的继承及发展探讨77-86
- 6.1 浙中南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现状及存在问题77-80
- 6.1.1 水口景观现状77-78
- 6.1.1.1 自然损坏原因77
- 6.1.1.2 人为破坏原因77-78
- 6.1.2 水口景观存在问题78-80
- 6.2 浙江传统村落水口景观的继承与发展建议80-81
- 6.2.1 建立档案管理,防止文化碎片化80
- 6.2.2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法律法规80-81
- 6.2.3 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力度,反哺水口保护81
- 6.3 浙江乡村景观继承与发展的建议启示81-85
- 6.3.1 乡村景观继承与发展原则82-83
- 6.3.2 乡村景观继承与发展理念83-84
- 6.3.3 乡村景观继承与发展对策84-85
- 6.4 本章小结85-86
- 7 总结与展望86-88
- 7.1 研究成果86
- 7.2 研究局限86-87
- 7.3 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1
- 附录91-94
- 个人简介94-95
- 导师简介95-96
- 致谢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志腾;李兵营;;村落发展的历史启发及现实思考[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邓春凤;刘宝成;;乡土重建——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J];小城镇建设;2009年07期
3 李益长;;福建闽东畲族村落文化的价值与开发研究[J];科技视界;2013年21期
4 曹迎春;张玉坤;;“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建筑学报;2013年12期
5 刘华;;如何让传统村落真正“活”下去[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4年02期
6 彭泺;;四部门联合下发指导意见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J];建筑设计管理;2014年05期
7 柯善北;;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解读[J];中华建设;2014年07期
8 邓春凤;黄耀志;冯兵;;基于传承传统村落精神的新农村建设思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秦健;陈小慈;张纵;;黎族传统村落形态与住居形式研究[J];广东园林;2012年01期
10 白佩芳;杨豪中;周吉平;;关于传统村落文化研究方法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重义;;当前村落旅游对保护村落文化潜在的问题[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玉;周俭;林森;;关于“社区参与”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赵飞华;蔡云超;俞宸亭;王丽敏;;杭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施建议——以富阳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4 田家兴;;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以昆明市传统村落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5 段德罡;黄梅;;纳西族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进展及建议[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6 何重义;;中国古村—引言[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张守玉;刘德泉;;村落文化调查的实践与思考[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8 张从军;;村落文化景观建设刍议[A];山东省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暨中国石榴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赵一新;;浅淡传统村落中的“圳”[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昆雄;严富艳;王治;;基于文化线路视角的近郊历史村落文化保护初探——以云南省安宁市禄
本文编号:617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17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