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粉质粘土阻尼比对反应谱影响的定量分析
本文关键词:渤海海域粉质粘土阻尼比对反应谱影响的定量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敏感度分析 粉质粘土 阻尼比 不确定性 反应谱
【摘要】:粉质粘土层在渤海海域分布广泛,渤海场地土层剖面中常常含有6层左右的粉质粘土层.目前国内对土层的阻尼比的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的研究很少且局限于定性分析.基于敏感度分析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土层阻尼比对地表反应谱影响的方法并进行了数值实验.实验选取了渤海海域三个典型土层模型作为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通过控制影响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的其他参量不变,赋予原阻尼比一系列的偏差,求出了地表反应谱及其相关参数的变化,进而得到了反应谱及其相关参数对阻尼比的敏感度.实验结果表明:(1)反应谱对粉质粘土阻尼比的敏感度一般小于0.4,在小震、中震、大震的地震动环境下,反应谱敏感度的高值区依次分布在0.04~0.2s、0.1~2.0s、0.2~3.0s之间,敏感度最大值依次为0.37、0.32、0.30;(2)特征周期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对粉质粘土阻尼比的敏感度较小且一般后者的敏感度大于前者,数值实验中两者的敏感度最大值依次为0.13和0.21.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关键词】: 敏感度分析 粉质粘土 阻尼比 不确定性 反应谱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474)资助
【分类号】:TU435
【正文快照】: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The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China,Beijing100085,China0引言渤海蕴藏有极为丰富的资源,40多年渤海地区发现了大量新老第三纪陆相石油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产油区(刘光鼎等,2002).此外,环渤海还是我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绍博,丁海平;土动力参数对土层动力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2 刘光鼎,郝天珧,祝靓谊;环渤海地区油气资源探查的思考[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4期
3 彭艳菊,吕悦军,唐荣余,沙海军;美国API RP2A-WSD规范对我国海洋石油平台抗震设防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3期
4 彭艳菊;吕悦军;徐杰;荣棉水;张力方;王俊勤;;渤海地区地震危险性特征及对工程抗震设防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1期
5 郭兴伟;施小斌;丘学林;吴智平;杨小秋;;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新生代裂后不整合、加速沉降事件及其成因浅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6 李理;钟大赉;杨长春;时秀朋;宫红波;;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滑脱构造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7 朱国祥;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不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J];工程抗震;2004年03期
8 陈国兴;刘雪珠;朱定华;胡庆兴;;南京新近沉积土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9 施春花;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北京地区粉质粘土土动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兴;刘雪珠;朱定华;王炳辉;胡庆兴;;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新近沉积土动剪切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2 兰景岩;刘红帅;吕悦军;彭艳菊;;表层土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地表设计谱平台值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刘晓红;杨果林;方薇;;武广高铁沿线红黏土自振柱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4 ;Characteristics of vibration liquefaction of saturated medium sandy soil with silt[J];Global Geology;2010年02期
5 薄景山,李秀领,刘红帅;土层结构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6 孙静,袁晓铭,孙锐;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推荐值和规范值的合理性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7 兰景岩;薄景山;;土动力学参数对设计反应谱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8 王冲;薄景山;齐文浩;李平;刘明军;王怀刚;;输入界面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9 郭兴伟;施小斌;丘学林;吴智平;杨小秋;肖尚斌;;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年03期
10 艾能平;任建业;祁鹏;史双双;佟殿君;胡德胜;;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系统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珠;陈国兴;陈斌;;高速列车运行引起路基-场地体系振动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红娟;孙锐;袁晓铭;郭恩;;不同概率水准下粘土动剪切模量比对地震动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3 贾红义;杨长春;于建国;王金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早始新世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成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4 陈国兴;刘雪珠;朱定华;王炳辉;胡庆兴;;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新近沉积土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国兴;刘雪珠;朱定华;王炳辉;胡庆兴;;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新近沉积土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蔡辉腾;欧秉松;;福州常规土类动剪变模量与阻尼比的试验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刘光鼎;;中国海地球物理场与油气资源[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8 贾红义;杨长春;于建国;王金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早始新世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成藏[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9 姜迪迪;江为为;胡卫剑;;环渤海地区地壳结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10 姜迪迪;江为为;胡卫剑;;环渤海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油气资源研究室[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玉琴;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孙静;岩土动剪切模量阻尼试验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3 李喜安;黄土暗穴的成因及其公路工程灾害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4 邓亚虹;层状自由场地固有频率的求解方法、特性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魏海斌;冻融循环对粉煤灰土动力特性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君文;环渤海湾地区下古生界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王田友;地铁运行所致环境振动与建筑物隔振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彭艳菊;基于渤海地震环境的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标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聂影;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重塑黏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赖金星;高海拔复杂围岩公路隧道温度场特征与结构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学蓓;鲁西地块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何继明;浅海重力式海洋平台抗震性能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志强;西昌昔格达组的动力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陈俊侠;济阳坳陷桩西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储层的影响[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竹霞;关中地区黄土的震陷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刘洪治;场地中软夹层对地震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0年
7 韩志宁;广饶碳酸盐岩古潜山油藏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王瑞;临清坳陷上古生界典型油气藏解剖与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韩振玉;沂沭断裂带两侧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郭红星;沈阳地铁二号线砂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嘉炜,,朱光,吕培基,郑学信,孙世群;郯庐断裂带平移年代学研究的进展[J];安徽地质;1995年01期
2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李晓昭;南京地铁地基下稳定性因素分析及对策[J];地下空间;2002年01期
3 王长城;施泽进;田亚铭;;东营凹陷王古1潜山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祝龙根;杜坚;;不同类型共振柱仪对比试验[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0年03期
5 祝龙根;徐存森;;共振柱仪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3年01期
6 徐存森,吴俊璧;用扭转单剪/共振柱仪测定某核电站饱和原状砂的动剪切模量[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6年05期
7 洪太元,马士忠,祁玉平,李云新,司希芹,彭燕;济阳坳陷早古生代岩石地层特征及古潜山界面的识别[J];地层学杂志;2004年04期
8 张卫东,李茂林,张秀梅,王九洋;极值理论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1期
9 高小旺,鲍霭斌;地震作用的概率模型及其统计参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10 陈国兴,谢君斐,张克绪;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的经验估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艳菊;基于渤海地震环境的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标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华,李杰;考虑反应谱变异特性的人工合成地震波[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2 张晓志;于祥涛;张石磊;王伟;;插值与计算方法对高频反应谱计算精度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3期
3 孙锐;袁晓铭;;场地液化对反应谱影响评价[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年S1期
4 刘锡荟,刘经纬,陈永祁;阻尼对反应谱影响的研究[J];地震研究;1982年01期
5 成小平,胡聿贤,吕红山;自动提取反应谱特征参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6 孙士军,陈国兴;地面转动分量的标准反应谱[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陈国兴,庄海洋;基于抛物线内插的反应谱计算公式及其精度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8 王岚,陈中林;反应谱的数值计算及其应用中的误差问题[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3年03期
9 王国新,陶夏新,姜海燕;反应谱特征参数的提取及其变化规律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2期
10 张建霖;主次结构相互耦合下的楼层反应谱计算[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长青;沈建文;;整体逼近的反应谱拟合技术[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2 吕红山;;反应谱的多参数标定[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彭凌云;周锡元;李小军;;地震加速度时程移动阻尼窗傅里叶变换与反应谱[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鄢家全;许晏萍;;关于确定场地相关反应谱的现状及评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李琳;罗奇峰;;汶川地震地震动的扭转分量反应谱[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胡汛训;张燎军;华慧玲;;以规范反应谱为目标的人造地震动合成[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姜海鹏;杨庆山;;一种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生成及反应谱拟合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林从谋;董凤金;;含液化层场地中微差爆破地震反应谱特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刘志明;杜成斌;;空间变化的非平稳人工地震波反应谱拟合[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梁静;;反应谱对构造环境应力场的依赖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静;震动图预测的不确定性及其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淋;竖向地震动特征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2 葛磊;水电站大型挡水闸上部结构与基岩耦联的抗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26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2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