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0:36
本文关键词: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长春市 城市建设用地 功能区划 集约利用评价
【摘要】: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繁荣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土地利用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违法用地、环境破坏等。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主导用途等原则,将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划分为: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行政办公功能区、教育功能区和其他功能区等六类功能区,共计583个。在功能区划下,根据不同类型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不同,分别构建评价体系并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改进后的熵值法综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应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各个功能区的集约度分值,并在此基础上,测算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整体以及各类型功能区整体的集约利用状况,最后针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和措施。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将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建成区共划分出六类583个功能区,其中,,居住功能区265个,商业功能区93个,工业功能区121个,行政办公功能区10个,教育功能区61个,其他功能区33个。 2.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分类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准确直观地反映出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中各类型功能区的集约利用状况,为其他城市进行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参考。 3.功能区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集约利用为主,其次是欠集约,其中,过度利用功能区82个,集约利用功能区240个,欠集约功能区161个,粗放利用功能区100个。 4.整体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属欠集约水平,居住功能区属欠集约水平,商业功能区属集约利用水平,工业功能区属欠集约水平,行政办公功能区属欠集约水平,教育功能区属集约利用水平,其他功能区属粗放利用水平。 5.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建议:针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制约因子,从加强存量土地深度利用和再开发,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合理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正确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奖惩机制;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宣传力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春市 城市建设用地 功能区划 集约利用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1
- 1.1 研究背景12-13
- 1.1.1 人地矛盾日益激化12
- 1.1.2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问题严重12-13
- 1.2 研究意义13
- 1.3 研究动态13-18
- 1.3.1 城市功能分区13-14
- 1.3.2 土地集约利用14-18
- 1.4 研究内容18-19
- 1.5 技术路线19
- 1.6 研究的创新点19-21
- 第2章 研究的内涵界定与理论基础21-24
- 2.1 内涵界定21-22
- 2.1.1 土地集约利用21
- 2.1.2 城市建设用地21
- 2.1.3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21-22
- 2.2 理论基础22-24
- 2.2.1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22
- 2.2.2 人地协调理论22
- 2.2.3 最低因子限制理论22
- 2.2.4 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结构理论22-23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23-24
- 第3章 长春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概况24-27
- 3.1 长春市自然地理概况24
- 3.2 长春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4-25
- 3.3 长春市市域土地利用状况25-27
- 3.3.1 土地利用结构25
- 3.3.2 空间分布状况25-27
- 第4章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27-38
- 4.1 工作地域的界定27
- 4.2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分析27-32
- 4.2.1 城市建设用地现状规模分析27-28
- 4.2.2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分析28-29
- 4.2.3 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分析29-31
- 4.2.4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分析31
- 4.2.5 规划实现程度分析31-32
- 4.2.6 土地市场状况分析32
- 4.3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分32-36
- 4.3.1 功能区的概念与类型32-33
- 4.3.2 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33-34
- 4.3.3 功能区划分的步骤34-36
- 4.4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区划分结果36-38
- 第5章 功能区划下的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38-64
- 5.1 构建功能区划下的评价指标体系38-41
- 5.1.1 评价指标的选取38-40
- 5.1.2 评价指标现状值的计算40-41
- 5.2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41-46
- 5.2.1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41-43
- 5.2.2 改进的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43-45
- 5.2.3 指标权重的确定45-46
- 5.3 指标理想值的确定46-51
- 5.3.1 居住功能区46-47
- 5.3.2 商业功能区47-48
- 5.3.3 工业功能区48
- 5.3.4 行政办公功能区48-49
- 5.3.5 教育功能区49-50
- 5.3.6 其他功能区50-51
- 5.4 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51-52
- 5.4.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51-52
- 5.4.2 计算集约度分值52
- 5.5 划分土地集约类型52-53
- 5.6 评价结果分析53-60
- 5.6.1 评价结果53-56
- 5.6.2 评价结果分析56-60
- 5.7 存在问题分析60-61
- 5.7.1 居住功能区60
- 5.7.2 商业功能区60-61
- 5.7.3 工业功能区61
- 5.7.4 行政办公功能区61
- 5.7.5 教育功能区61
- 5.7.6 其他功能区61
- 5.8 对策与措施61-64
- 5.8.1 加强存量土地深度利用和再开发,推动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61-62
- 5.8.2 合理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正确引导城市发展方向62
- 5.8.3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奖惩机制62-63
- 5.8.4 加大集约用地宣传,完善公众参与机制63-64
- 第6章 结论64-66
- 6.1 研究结论64-65
- 6.2 创新与不足65-66
- 参考文献66-69
- 附表69-77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77-78
- 致谢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波,王伟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刘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8期
3 章牧,骆培聪,颜志森,程炯,朱鹤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刘文秀;刘丽琴;李诚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响应[J];规划师;2006年05期
5 李汉飞;;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探索与实践——以佛山市一环沿线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年06期
6 何芳,吴正训;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02年03期
7 谢正峰;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4期
8 黄娟;陈军;;生态文明:概念体系与内在逻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林皆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土地科学;2012年06期
10 朱一中;曹裕;;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634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3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