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空间重心控制下的既有建筑场所重构

发布时间:2017-08-10 10:13

  本文关键词:空间重心控制下的既有建筑场所重构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重心 既有建筑 场所重构 控制方法


【摘要】:既有建筑作为城市文明和历史文脉的载体,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识别地域特征和唤起时代记忆的场所。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改变,既有建筑在空间形态和功能结构上的相对滞后,成为历史文脉的保留和城市文明的前进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发点。完整的保留或彻底的拆除都是对既有建筑的消极处理,照旧的仿制或全新的创造也不是对新生建筑的负责良方。如何引导既有建筑和新生建筑以有序组织的空间逻辑和被人认可的场所精神来进行自身的构建和彼此的融合,是本文着重讨论的的研究课题。在本篇论文当中,笔者遵循从现象认知到方法总结的逻辑顺序,以“空间重心”为切入点。首先,在对前人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阐述了“空间重心”和“建筑知觉”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多维度控制机制和三要素作用方式对“空间重心”的概念进行了系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案例的研究和归纳,从加建、改建和新建过程中导致的“空间重心转移”以及环境、人为和历史因素引导的“既有建筑重构”两方面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剖析。进而,通过对既有建筑场所改造实例的原型提取和图解分析,从“物质性道具手法”和“情节性语义表达”两大方面对既有建筑场所重构中的空间重心控制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类阐述。最后,笔者对空间重心控制下的既有建筑场所重构的时代意义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空间重心 既有建筑 场所重构 控制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9
  • 1.1 研究缘起8-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2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2
  • 1.3 相关研究概述12-17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2 空间的量化分析方式15-17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17-19
  • 1.4.1 研究方法17-18
  • 1.4.2 论文框架18-19
  • 2 空间重心系统性认知19-40
  • 2.1 “建筑知觉”19-26
  • 2.1.1 立体几何学19-22
  • 2.1.2 知觉心理学22-25
  • 2.1.3 知觉心理学与建筑设计25-26
  • 2.2 建筑空间重心论述26-36
  • 2.2.1 横向的重心控制28-32
  • 2.2.2 纵向的重心控制32-35
  • 2.2.3 多维度的重心控制35-36
  • 2.3 建筑空间重心三要素36-39
  • 2.3.1 功能与组织——限定重心36-37
  • 2.3.2 路线与轴线——引导重心37
  • 2.3.3 场所与节点——强调重心37-39
  • 2.4 本章小结39-40
  • 3 既有建筑场所重构与空间重心转移关联性研究40-57
  • 3.1 既有建筑场所重构导致的空间重心转移40-46
  • 3.1.1 改建空间的重心体验——“重塑”40-42
  • 3.1.2 加建空间的重心偏移——“牵引”42-44
  • 3.1.3 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的重心投射——“对话”44-46
  • 3.2 空间重心转移引导的既有建筑场所重构46-53
  • 3.2.1 环境因素影响46-49
  • 3.2.2 人为意向干预49-52
  • 3.2.3 历史文脉限定52-53
  • 3.3 既有建筑场所重构与空间重心转移辩证关系53-55
  • 3.4 本章小结55-57
  • 4 既有建筑场所重构的空间重心物质性道具手法57-75
  • 4.1 空间与领域的重新限定57-62
  • 4.1.1 减法整合58-59
  • 4.1.2 加法围合59-61
  • 4.1.3 内外反转61-62
  • 4.2 光与影的着重体现62-67
  • 4.2.1 虚实空间的创造63-65
  • 4.2.2 时空动势的强化65-67
  • 4.3 肌理与质感的再塑造67-73
  • 4.3.1 主题应用68-70
  • 4.3.2 对比反差70-72
  • 4.3.3 有机整合72-73
  • 4.4 本章小结73-75
  • 5 既有建筑场所重构的空间重心情节性语义表达75-104
  • 5.1 叙事性引导——“向导者”75-86
  • 5.1.1 “索引”76-80
  • 5.1.2 “暗示”80-83
  • 5.1.3 “渗透”83-86
  • 5.2 空间意识投射——“观者”86-92
  • 5.2.1 “窥视”86-88
  • 5.2.2 “移情”88-90
  • 5.2.3 “镜像”90-92
  • 5.3 历史原型再现——“学者”92-101
  • 5.3.1 “形式”92-95
  • 5.3.2 “性格”95-98
  • 5.3.3 “事件”98-101
  • 5.4 本章小结101-104
  • 6 结语104-107
  • 参考文献107-111
  • 附录A 图片目录111-116
  • 附录B 表格目录116-11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117-118
  • 致谢118-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明;我的建筑观[J];建筑创作;2005年06期

2 郑光复;;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J];新建筑;1984年02期

3 陈纲伦;;建筑是艺术吗?[J];新建筑;1984年01期

4 侯幼彬;;建筑民族化的系统考察[J];新建筑;1986年02期

5 周春雨 ,彭晋媛;广义建筑观[J];规划师;2000年01期

6 陶莉;建筑文化的明天──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J];华中建筑;2000年02期

7 陆e,

本文编号:650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50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d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