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调和反复荷载作用下弯剪破坏钢筋混凝土柱荷载-变形关系试验研究及简化模型
本文关键词:单调和反复荷载作用下弯剪破坏钢筋混凝土柱荷载-变形关系试验研究及简化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RC柱 弯剪破坏 单调加载试验 反复加载试验 变形性能 循环退化
【摘要】:为研究单调和反复荷载作用下弯剪破坏钢筋混凝土(RC)柱的变形性能,对10组(20根)不同设计参数的RC柱分别进行单调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加载方式下RC柱的破坏模式、水平承载力、最大变形及延性等;研究了单调和反复加载下发生弯剪破坏的RC柱的荷载-变形曲线(骨架曲线)的关系;提出了弯剪破坏模式下RC柱荷载-变形曲线的简化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加载方式对RC柱的破坏模式有影响,与单调加载相比,反复加载作用下柱易于发生弯剪或剪切破坏;反复荷载作用下弯剪破坏柱的骨架曲线低于单调加载时的荷载-变形曲线,尤其是在峰值荷载以后;单调和反复荷载作用下RC柱荷载-变形曲线的差异与反复加载引起的循环退化效应有关,在单调荷载-变形曲线的基础上考虑该效应影响可得到反复荷载作用下RC柱恢复力模型,从而简化地震作用下柱的受力分析。采用简化模型计算的弯剪破坏柱的荷载-变形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
【关键词】: RC柱 弯剪破坏 单调加载试验 反复加载试验 变形性能 循环退化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08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815027)
【分类号】:TU375.3;TU317.1
【正文快照】: 0引言强烈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会进入非线性变形状态,有限次的往复荷载作用后,表现出较复杂的受力特性[1]。准确预测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变形性能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合适的分析模型,二是采用合理的抗震分析方法。目前,有效可靠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主要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滔;陈娟;黄宗明;;不同加载路径对钢筋混凝土L形柱抗震性能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2 杨晓明,丰定国,杨睿;不同加载制度下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09期
3 叶献国,种迅,李康宁,周锡元;Pushover方法与循环往复加载分析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4 侯爱波,汪梦甫;循环往复加载的pushover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5 康洪震,江见鲸;不同加载路径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6 张勤;贡金鑫;;弯剪破坏钢筋混凝土柱的荷载-变形关系[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7 刘晶波;王文晖;赵冬冬;张小波;;循环往复加载的地下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及其在地震损伤分析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炜,赵国藩;玻璃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挠度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2 陈开凤,张新培,雷昌祥;厚壁T形柱的延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3 冯立;;浅析混凝土各种配筋的作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5期
4 赵军,金朝晖,马玉欣;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粘结锚固[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林巧吟;;FRP加固混凝土梁裂缝的计算方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8期
6 陈利妍;;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7期
7 李波,张大伟;工程结构可靠度分析与计算[J];东北公路;2002年04期
8 王显利;冷冰;齐春玲;;钢筋混凝土临界锈胀力预测的双K断裂模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陈滔;陈娟;黄宗明;;不同加载路径对钢筋混凝土L形柱抗震性能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10 尹越;李顺;白林佳;;交错桁架多层钢结构推倒分析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兵;王强;陈鑫;;钢筋混凝土高剪力墙拟静力试验及滞回模型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2 杨木旺;;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体系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鹏;姜绍飞;;组合结构(桥面板)疲劳损伤及研究现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静;多重螺旋箍筋增韧轻质混凝土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关宏波;GFRP套管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朱红兵;公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疲劳试验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万海涛;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及其基于变形性能的参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朝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三维线性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陈伟宏;用无机胶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品乐;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损伤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于婧;施工缝的模型化及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张华;钢筋锈蚀对混凝土压弯构件变形性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学娇;碳纤维布和角钢复合加固损伤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余术刚;铆粘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3 陈相宇;纤维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侯耿峰;非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延性要求[D];南昌大学;2010年
5 唐纯能;高层建筑梁式转换结构受力特性与地震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帅;大比例钢筋混凝土梁结构曲率模态损伤检测及有限元分析对比[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代若愚;预应力玻璃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力学性能及正截面承载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李龙清;沈阳周边村镇砌体结构学校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罗瑜;配置钢—混凝土柱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孙伟;弯剪破坏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变形能力与配箍要求评价[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万林,王光远,吴建有,魏文湘;不同方向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L形柱的性能[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1期
2 陈娟;陈滔;黄宗明;;钢筋混凝土L形柱分析时平截面假定的适用范围[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3 李彬;刘晶波;刘祥庆;;地铁车站的强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4 霍林生;李宏男;肖诗云;王东升;;汶川地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调查与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贡金鑫;王雪婷;张勤;;从汶川地震灾害看现行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叶献国;多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近似评估——改进的能力谱方法[J];工程抗震;1998年04期
7 尹华伟,汪梦甫,周锡元;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改进[J];工程力学;2003年04期
8 黄宗明,陈滔;基于有限单元柔度法和刚度法的非线性梁柱单元比较研究[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9 黄羽立;陆新征;叶列平;施炜;;基于多点位移控制的推覆分析算法[J];工程力学;2011年02期
10 叶献国,周锡元;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简化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改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滔;基于有限单元柔度法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三维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03年
2 李彬;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观仕;孔令伟;郭爱国;陈善雄;;大气影响下膨胀土包边路堤变形性状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7期
2 高轩能;王书鹏;;静力及冲击荷载下夹层玻璃的变形性能[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闫东明;林皋;;混凝土动态性能试验研究现状及展望[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年04期
4 张武满;巴恒静;高小建;;重复压应力作用下矿渣混凝土变形性能[J];混凝土;2006年09期
5 姚谦峰;孟宏睿;喻磊;张荫;;加气混凝土密肋复合墙板框格单元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7年05期
6 付果;薛建阳;葛鸿鹏;赵鸿铁;王臻;;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滑移及变形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7年10期
7 王四巍;高丹盈;刘汉东;;循环加卸载下塑性混凝土强度及变形特性[J];工业建筑;2009年05期
8 高伯阳;胡昌;赵铮;高晓军;;离心螺筋管混凝土轴压短柱在静载作用下变形性能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9 汤寄予,高丹盈,赵广田;钢纤维高强砼劈拉强度—变形曲线的测试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S1期
10 陈美祝;周明凯;何真;;延迟性补偿收缩剂对水泥基材料变形的影响[J];人民长江;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人达;车惠民;;在位移控制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荷载—变形全曲线的试验与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陈芮;王f^;王志民;;橡胶支座性能及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研究[A];第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卷)[C];1988年
3 吕明治;;碾压式沥青混凝土面板防渗技术研究综述[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纪念抽水蓄能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C];2005年
4 陆念力;顾迪民;胡国宏;;复杂荷载作用下塔机塔身非线性变形的计算[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5 赵慧娟;程超;;预应力马鞍形壳板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6 杰志刚;杜金声;;渤海海底重塑土的强度-变形性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7 吴冲;;桥梁结构性能设计基础理论的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魏焕卫;贾强;孙剑平;陈启辉;;基于变形控制思想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9 完海鹰;曹靖;;双腹板、顶底角钢半刚性节点在周期荷载作用下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韩圣章;郝志军;杨建江;;钢梁-钢筋混凝土柱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官富;论在荷载作用下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的砌体裂缝[N];经理日报;2004年
2 肖英龙;耐应变时效优良的高强度高变形管线钢[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3 夏冬梅;沥青路面几种受损原因的分析[N];伊犁日报(汉);2006年
4 陈鸿金;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病害及预防措施[N];中华建筑报;2007年
5 周闻;卧牛山两项科技成果通过评估[N];中国建材报;2007年
6 北京市路政局密云公路分局 马继洪;桥梁钢板加固好处多[N];中国交通报;2007年
7 刘燕忠;对现浇混凝土常见裂缝的浅析及预防[N];广东建设报;2006年
8 肖;高强度天然气管线的安全性评价[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9 林文家 林俊禹 郭文渊;改造瞄准全省一流水平[N];湄洲日报;2010年
10 实习记者 刘莉;阿克苏西大桥禁止大型车辆通行[N];阿克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国专;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及抗震设计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常晶;列车移动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动应力及饱和软粘土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王保良;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戎贤;高强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5 谢晓鹏;钢筋局部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板冲切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卜建清;车辆动荷载作用下桥梁墩柱主动托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夏超逸;撞击荷载作用下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及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刘亚群;动荷载作用下层状结构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安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9 万海涛;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及其基于变形性能的参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边学成;高速列车运动荷载作用下地基和隧道的动力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点支式玻璃板的承载性能与变形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王德法;特定围岩变形量测及分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海军;C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柱偏压和抗剪性能的试验及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日和田 希与志;轻骨料混凝土多轴强度与变形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王俊;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6 张向荣;静力荷载作用下铸钢节点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焦栋梁;循环荷载下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何亮;山区公路路基与下边坡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3年
9 李妮;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的静力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王勇;浅基础地基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68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6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