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面收进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本文关键词:立面收进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立面收进 高层建筑 框架-剪力墙 抗震性能 动力时程分析法
【摘要】:近年来,为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高层建筑飞速发展。基于中国的地震活动,所有的建筑,特别是有立面收进高层建筑结构,都要考虑到地震作用以及规范标准,同时还有立面收进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以兰澳花苑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 v16.1建立了立面收进与非立面收进两种高层建筑结构模型,并利用时程分析法研究了立面收进高层建筑在El Centro、Altadena和ARRY06三种地震波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非立面收进高层建筑在El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以下两点是该研究的主要结论:首先,研究了立面收进对总高度106.4米的34层的立面收进框架剪力墙混凝土RC高层建筑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立面收进高层建筑结构周期比等于0.885,证明了立面收进高层的扭转为常规扭转。二、所有模型结果分析(包括模型顶部位移分析,层间位移分析,层间位移角分析和层间位移比分析,地震作用水平力P,模型中X和Y方向地震作用下正负楼层剪力及弯矩曲线,X和Y方向的扭转和模型X和Y方向的刚度比2?)在ARRY06地震波作用下是最为大的,而在El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是最小的。三、在三种地震波(El Centro、Altadena和ARRY06)作用下立面收进高层建筑模型的抗震侧刚度和内力在收进层有突变,证实了第七层为结构的薄弱层。在地震的作用下,高层建筑的破坏是从结构的薄弱层开始的,而第七层的薄弱特征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会导致严重的变形。其次,运用SAP2000 V16.1来分析总高度106.4米的34层两栋混凝土RC高层建筑塔楼模型(第一个模型有收进,第二个模型无收进)在同一场地条件、地震波(El Centro)以及规范下的地震作用,并且对比了这两栋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的结果,从而分析了立面收进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证实立面收进直接影响高层建筑。设置立面收进的高层建筑模型具有扭转应变,而不设计立面收进高层建筑模型不具有扭转应变。有立面收进高层建筑模型的位移比无立面收进高层建筑模型的位移要小,但是有立面收进高层建筑模型的内力有突变。我们在设计高层建筑时,若利用立面收进,则可以使高层建筑的位移减小,但同时高层建筑的内力会突变。
【关键词】:立面收进 高层建筑 框架-剪力墙 抗震性能 动力时程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73.16;TU973.31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11
- 1 INTRODUCTION11-20
- 1.1 USING SETBACK PURPOSE12-13
- 1.2 BACKGROUND RESEARCH OF TALL BUILDING STRUCTURAL SYSTEMS13-17
- 1.2.1 Case Study 113
- 1.2.2 Case Study 213-14
- 1.2.3 Case Study 314
- 1.2.4 Case Study 414-15
- 1.2.5 Case Study 515
- 1.2.6 Case Study 615-16
- 1.2.7 Case Study 716
- 1.2.8 Case Study 816-17
- 1.3 RESEARCH PURPOSES17-18
- 1.4 THESIS STRUCTURE18-19
- 1.5 SUMMARY19-20
- 2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SYSTEMS20-33
- 2.1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SYSTEM’S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20-21
- 2.2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SYSTEM GENERAL FORCES CHARACTERISTICS21-22
- 2.2.1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me-Shear Wall’s Shear Forces Distributions and λ Factor22
- 2.2.2 Shear Forces of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System Distributions Characteristic22
- 2.3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SYSTEM INTERNAL FORCES’ CALCULATIONS22-32
- 2.3.1 The basic assumptions22-23
- 2.3.2 The Calculations Diagrams23
- 2.3.3 Hinge System Calculations23-26
- 2.3.4 Rigid System Calculations26-28
- 2.3.5 Frame-Shear Wall System Resisting Seismic Calculation Steps28-29
- 2.3.6 Frame-Shear Wall System Torsion Calculation Steps29-30
- 2.3.7 Mass, Stiffness and Torsion Calculations30-32
- 2.4 SUMMERY32-33
- 3 RESISTING SEISMIC ANALYSIS33-52
- 3.1 TALL BUILDING RESISTING SEISMIC ANALYSIS33-36
- 3.1.1 Seismic Actions Characteristics33
- 3.1.2 Three Seismic Design Levels33-34
- 3.1.3 Structure Function Importance34
- 3.1.4 Resisting Seismic Objectives34-35
- 3.1.5 I and 2) Relationship35
- 3.1.6 Resisting Seismic Design’s Stages35-36
- 3.2 STRUCTUR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METHODS36-38
- 3.2.1 Response Spectrum Method36-38
- 3.2.2 Disadvantage of Response Spectrum Method38
- 3.3 ELASTIC ANALYSIS METHOD38-40
- 3.3.1 Pushover Analysis Method38-39
- 3.3.2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Pushover Analysis Method39
- 3.3.3 Time History Analysis Method39-40
- 3.4 DYNAMIC ELASTIC ANALYSIS METHOD PRINCIPLES40-42
- 3.5 BASIC STEP OF DYNAMIC ELASTIC ANALYSIS METHOD42
- 3.6 STRUCTURE VIBRATION CALCULATION MODELS42-44
- 3.6.1 Slab (Layer) Model42-43
- 3.6.2 Bar System Model43-44
- 3.6.3 Finite Element Model44
- 3.7 STRUCTURE ELASTIC-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S44-45
- 3.8 SOLUTION METHOD FOR STRUCTURAL DYNAMIC EQUILIBRIUM45-49
- 3.8.1 Linear Acceleration Method45-47
- 3.8.2 Wilson-θ Method47
- 3.8.3 Newmark Method47-48
- 3.8.4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oints48-49
- 3.9 THE REQUIREMENTS TO SELECTING SEISMIC ACCELERATION49-51
- 3.9.1 International Acceleration Records49-50
- 3.9.2 Local Acceleration Records50
- 3.9.3 This Study Using Acceleration Records50-51
- 3.9.4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51
- 3.10 SUMMARY51-52
- 4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SAP200052-55
- 4.1 TALL BUILDING STRUCTURE SPACING ANALYSIS METHOD52-53
- 4.2 FINITE ELEMENT V16.1 SAP200053-54
- 4.3 SUMMARY54-55
- 5 LANAO HUAYUAN TALL BUILDING RESISTING SEISMIC RESPONSE ANALYSES55-78
- 5.1 TALL BUILDING IRREGULAR CHARACTERISTICS55-56
- 5.1.1 Irregularity Standards of the Tall Building55-56
- 5.2 CONTROL PARAMETERS OF IRREGULAR TALL BUILDING SEISMIC ANALYSIS56-57
- 5.3 EXISTING LANAO HUAYUAN TALL BUILDING STRUCTURE CONCEPT57-61
- 5.3.1 Horizontal Plan Setbacks Design58
- 5.3.2 Elevations’ Setbacks Design58-59
- 5.3.3 Lanao Huayuan Tall Building storeys’ Functions and Heights59-61
- 5.4 EXISTING LANAO HUAYUAN MODEL VIBRATION RATIO ANALYSIS61-63
- 5.5 MODEL MASS AND STIFFNESS CALCULATIONS63-64
- 5.6 MODEL DISPLACEMENT ANALYSES64-68
- 5.6.1 Model Roof Displacement Analyses64-65
- 5.6.2 Model Storey Drift and Drift Angle Analyses65-67
- 5.6.3 The Displacement Ratio67-68
- 5.7 MODEL INTERNAL FORCES ANALYSIS68-76
- 5.7.2 X and Y Directions Model’s Shear Forces69-72
- 5.7.3 Model X and Y Directions Bending Moment Forces72-74
- 5.7.4 Model X and Y Directions Torsion Forces74-75
- 5.7.5 Model Storey shear bearing capacity ratio's γ_2 Analysis75-76
- 5.8 结果分析76-77
- 5.9 SUMMERY77-78
- 6 LANAO HUAYUAN TALL BUILDING WITH AND WITHOUT SETBACKRESISTING SEISMIC ANALYSES78-91
- 6.1 LANAO HUAYUAN TALL BUILDING MODIFICATIONS CONCEPT78-79
- 6.2 MODELS'RESISTING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ES79-90
- 6.2.1 Models’ Displacements Analyses79-83
- 6.2.2 Model Frame Columns Internal Forces Analyses83-85
- 6.2.3 Model Frame Special Beams Internal Forces Analyses85-88
- 6.2.4 The Model Base Foundations’ Reactions88-90
- 6.3 结果分析90
- 6.4 SUMMERY90-91
- 7 CONCLUSIONS AND PERSPECTIVES91-95
- 7.1 CONCLUSIONS91-93
- 7.1 结论93-94
- 7.2 PERSPECTIVES:94
- 7.2 展望94-95
- ACKNOWLEDGEMENT95-96
- REFERENCES96-9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阎魁;高层建筑的发展研究与展望——兼论现代高层建筑在上海的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2 聂凤兰;世界级高层建筑排行榜[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1年05期
3 ;上海高层建筑知多少[J];制冷技术;2003年04期
4 刘子泉;;加强高层建筑在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J];广东科技;2006年05期
5 ;中国大陆2004年底已建成的150m以上的高层建筑统计[J];建筑结构;2006年04期
6 霍昌盛;曾智勇;;高层建筑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36期
7 王传恒;陈倩;李家涛;;浅谈高层建筑发展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8 徐静;;浅谈高层建筑与城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6期
9 白洋;王宏;;浅谈高层建筑的发展与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10 林娜;;央视工地火灾对高层建筑建设的警示[J];特种结构;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君;王伟;;高层建筑问题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2 颜凯;刘超;杨树;;高层建筑后期施工的难点及对策[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上)[C];2007年
3 杜希;谢春龙;;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在高层建筑灭火救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孙磊;;高层建筑的水暖施工问题与对策研究[A];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王坤亮;张帅;魏翌伟;;关于高层建筑火场供水的几点思考[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郑连盛;刘建;韩辉;;高层建筑的发展与展望[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2008年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金鸣;张琦;;论高层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8 史文海;李正农;;松软基础上几幢高层建筑振动特性测试[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邓永旗;金明;;解决高层建筑结构差异沉降的方法[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怀明;;浅谈加强对珠海市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A];2012年广东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选[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深圳大学建筑系 洪悦;高层建筑外墙变化多[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2 通讯员 王新政;和田高层建筑与去年相比明显增加[N];和田日报(汉);2010年
3 武永清;省城高层建筑数量成了一笔糊涂账[N];太原日报;2010年
4 朱怡笑;南京195栋“不放心”高层建筑被挂牌整治[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11年
5 王达明;寻找高层建筑的永久前提[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6 马继锋;高层建筑:赤峰城市发展的划时代标志[N];赤峰日报;2007年
7 苏萍 杨俊媛;高层建筑的关键在于基础[N];红河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朱丽华;“高层”高见[N];中华建筑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王维敏;发展高层建筑是城市的必由之路[N];中华建筑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骆明;2076栋高层建筑 有了消防“户口簿”[N];贵阳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维;高层建筑突发火灾应急决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严亚林;基于风洞试验的高层建筑动力荷载响应相关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6年
3 覃力;日本高层建筑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刘刚;气动发射式高层建筑灭火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姜利勇;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颜桂云;地震、风激励作用下高层建筑振动控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申建红;强风作用下高层建筑风场实测及模态参数识别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8 杜轲;强震下高层建筑反应模拟方法研究及其平台开发[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9 郑朝荣;高层建筑风荷载吸/吹气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董安正;高层建筑结构抗风可靠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明增;高层建筑的开放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邵树琴;高层建筑提高施工效率方法的理论性分析[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牛培培;某带高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4 王新;运动龙卷风冲击高层建筑数值模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梁倩;高层建筑对城市中心区空间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
6 范士阔;某回字形平面带桁架且超长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王浩宇;高层建筑中LOFT楼层设计关键问题研究和实践[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8 邓旭;某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张伟;合肥市某高层建筑在动荷载作用下力学特性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10 裴景希;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成本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72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7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