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居住就业视角下苏州工业园区职住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6:38

  本文关键词:居住就业视角下苏州工业园区职住空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居住空间 就业空间 职住关系


【摘要】: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使得大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及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大城市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进步。然而,大城市的急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新城区的建设是促进城市空间优化、疏散中心区人口及产业并有效缓解城市病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导向下的房地产开发带来了住房供给主体的不确定性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许多新城区未能发展成为规划预期的职住平衡新城区。苏州因主城空间拓展受限促成了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但通勤时间长、通勤距离远等通勤问题均揭示了苏州职住分离问题较大。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一座贯彻职住平衡规划理念的城市新城区,经过20余年的实施建设,工业园区的职住关系似乎并不如当初所设想的那样。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苏州工业园区多条与主城区及周边地区联系的交通干道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均存在着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这表明工业园区同样明显的职住分离现象。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居住—就业视角对苏州工业园区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职住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试图探讨出形成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为今后新城区进一步优化职住空间,缓解新城职住分离现象提供参考价值。本文在对新城理论、新城建设实践、职住空间及职住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梳理基础上,确立了新城区职住空间演变、居住—就业总量测度、居住及就业空间特征研究及职住关系解析的技术研究路线。首先,本文从新城区职住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入手,剖析新城职住空间的物质属性特征;同时,基于统计数据对居住—就业总量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工业园区在居住—就业总量上是平衡的。本文选取湖东片区作为深入研究片区,对片区内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职住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其次,依据调查问卷数据和现状调研数据,以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为主线,基于“单因子—主因子—聚类”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湖东片区居住及就业空间特征。随后,对调查人群的通勤因子进行系统分析,并基于通勤因子数据进行职住分离度的测算,并结合前文职住空间特征深入探讨造成新城区职住分离现象的内在影响因素。归纳总结出工业园区职住空间不匹配特征,并探讨形成这一职住分离特征的内在机制,为今后新城区的建设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居住空间 就业空间 职住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研究背景15-16
  • 1.1.1 城市发展对新城建设的现实需求15
  • 1.1.2 我国新城区职住空间建设的现实问题15
  • 1.1.3 苏州工业园区解决职住空间问题的迫切需求15-16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6-24
  • 1.2.1 新城理论及建设综述16-19
  • 1.2.2 职住空间理论研究综述19-21
  • 1.2.3 职住关系理论研究综述21-23
  • 1.2.4 小结23-24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24-25
  • 1.3.1 研究目的24
  • 1.3.2 研究意义24-25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框架25-37
  • 2.1 概念界定25-26
  • 2.1.1 新城区25
  • 2.1.2 居住空间25
  • 2.1.3 就业空间25
  • 2.1.4 居住就业关系25-26
  • 2.2 研究对象、内容及框架26-28
  • 2.2.1 研究对象的界定26
  • 2.2.2 研究内容26-27
  • 2.2.3 研究框架27-28
  • 2.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8-31
  • 2.3.1 研究思路28
  • 2.3.2 数据获取28-29
  • 2.3.3 数据处理和分析29
  • 2.3.4 研究方法29-31
  • 2.4 居住—就业空间研究的指标体系31-36
  • 2.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关键问题36-37
  • 第三章 苏州工业园区职住空间的发展演变及居住就业总量测度37-50
  • 3.1 苏州新城区的发展概况37-39
  • 3.1.1 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37-38
  • 3.1.2 新城区的人口和产业38-39
  • 3.1.3 新城区主要发展特征39
  • 3.2 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及职住空间演变特征39-47
  • 3.2.1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历程39-42
  • 3.2.2 苏州工业园区居住空间演变特征42-45
  • 3.2.3 苏州工业园区就业空间演变特征45-47
  • 3.4 工业园区居住—就业空间总量测度47-48
  • 3.4.1 基于居住—就业比率的总量测度47-48
  • 3.4.2 基于居住—就业偏离度指数的总量测度48
  • 3.5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居住空间研究50-78
  • 4.1 湖东片区概况50-52
  • 4.1.1 湖东片区的选取50
  • 4.1.2 湖东片区的概况50-52
  • 4.2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居住空间数据采集及研究框架52-56
  • 4.2.1 居住空间数据采集52-53
  • 4.2.2 湖东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研究框架53-56
  • 4.3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的单因子分析56-68
  • 4.3.1 居住人群的社会属性56-59
  • 4.3.2 居住人群的经济属性59-63
  • 4.3.3 居住空间的居住特征63-65
  • 4.3.4 居住空间的密度特征65
  • 4.3.5 居住空间的住区类型65-66
  • 4.3.6 居住空间的配套设施66-68
  • 4.4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的主因子分析68-74
  • 4.4.1 主因子1:阶层特征70-71
  • 4.4.2 主因子2:家庭状况71
  • 4.4.3 主因子3:住区状况71-72
  • 4.4.4 主因子4:配套设施72-73
  • 4.4.5 主因子5:职业状况73-74
  • 4.5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的聚类分析74-76
  • 4.6 本章小结76-78
  • 第五章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就业空间研究78-103
  • 5.1 湖东片区就业空间概况78-81
  • 5.2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就业空间数据采集及研究框架81-84
  • 5.2.1 就业空间数据采集81-82
  • 5.2.2 湖东片区就业空间特征研究框架82-84
  • 5.3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就业空间特征的单因子分析84-95
  • 5.3.1 就业人群的社会属性84-89
  • 5.3.2 就业人群的经济属性89-92
  • 5.3.3 就业空间的区位特征92
  • 5.3.4 就业空间的居住特征92-94
  • 5.3.5 就业空间的密度特征94
  • 5.3.6 就业空间的类型特征94-95
  • 5.4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就业空间特征的主因子分析95-100
  • 5.4.1 主因子1:阶层特征96-97
  • 5.4.2 主因子2:从业特征97-98
  • 5.4.3 主因子3:家庭状况98-99
  • 5.4.4 主因子4:企业状况99-100
  • 5.5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的聚类分析100-102
  • 5.6 本章小结102-103
  • 第六章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职住空间关系解析103-127
  • 6.1 基于通勤因子的职住空间关系解析103-110
  • 6.1.1 通勤时间103-104
  • 6.1.2 通勤距离104-107
  • 6.1.3 通勤方式107-109
  • 6.1.4 通勤费用109-110
  • 6.2 基于通勤因子的职住分离度测算110-112
  • 6.2.1 基于通勤时间的分离度测算110
  • 6.2.2 基于多因子综合的分离度测算110-112
  • 6.3 工业园区湖东片区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解析112-124
  • 6.3.1 湖东片区居住人群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解析112-119
  • 6.3.2 湖东片区就业人群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解析119-124
  • 6.4 工业园区湖东片区职住空间不匹配特征124-126
  • 6.5 本章小结126-127
  • 第七章 结语127-135
  • 7.1 形成苏州工业园区职住空间分离特征的内在机制探讨127-129
  • 7.2 对今后缓解工业园区职住分离状况的策略建议129-130
  • 7.3 研究结论130-134
  • 7.3.1 工业园区职住空间发展演变及居住就业总量测度130-131
  • 7.3.2 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居住空间特征131-132
  • 7.3.3 工业园区湖东片区就业空间特征132-133
  • 7.3.4 工业园区职住空间关系133-134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134-135
  • 致谢135-136
  • 参考文献136-138
  • 附录138-140
  • 作者简介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玉亭;程慧;;国内外边缘城市研究进展与述评[J];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03期

2 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年08期

3 孙斌栋;吴雅菲;;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的实证分析与城市规划应对策略[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4 孙斌栋;潘鑫;宁越敏;;上海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1期

5 邓奕;;反思日本新城建设50年[J];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6期

6 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7 邢兰芹,王慧,曹明明;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8 吴启焰,张京祥,朱喜钢,徐逸伦;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2002年03期

9 王军 ,刘江;什么是“有机疏散”[J];w挛胖芸,

本文编号:687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87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a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