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时程分析中地震动时程选择和修改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层建筑时程分析中地震动时程选择和修改方法研究
【摘要】:合理的地震动时程选择与修改方法对于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有着广泛的工程应用。本文回顾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于输入地震动时程的规定,通过对现有的地震动时程选择与修改方法进行分类和定性分析,挑选了两种与规范要求衔接较好的方法。结合具体算例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以安评设计谱作为选择指标,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选择的地震动时程进行修改,可以得到离散较小且符合规范要求的地震动时程,该成果能够在现行规范要求下为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可靠的依据。同时,本文也对未来地震动时程选择与修改方法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条件均值谱和非弹性反应谱将是该领域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 辽宁省地震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时程分析 地震动时程 优缺点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批准号:2011ZX0600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1178436) 辽宁省地震局研究生专项(LZ201210)共同资助
【分类号】:TU973.31
【正文快照】: 引言很早以前工程师们就认识到把地震动时程用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验算的重要性,然而限于技术条件,早期获得的地震动时程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问题,难以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近年来工程界对于地震动时程的需求“热”主要是源于我国高层建筑快速发展时代的到来,以及建筑法律法规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勇哲;罗兆辉;李京玲;李大华;;相位非平稳人造地震动反应谱拟合技术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清祥;王奇;潘琪;王亚勇;;位移型阻尼器出平面力学特性对消能减震效果影响之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2 郑宇;王月明;吴芳;毛杰;;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平稳随机干扰下的响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3 江海燕;;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4 柏长玉;吕广;;生物P3实验室结构方案与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年07期
5 孙立富;高小旺;;鱼骨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5期
6 黄天其;黄瓴;;从三个层面强化城乡防灾系统规划建设[J];北京规划建设;2008年04期
7 刘芮;黄慎江;;从框-剪结构的协同工作分析抗震性能对剪力墙布置的要求[J];工程与建设;2008年02期
8 刘星;陈麟;周云;;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性能分析[J];钢结构;2010年03期
9 李奉阁;赵根田;;pushover分析方法及其在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10 罗靓;刘本玉;牛钲昊;;鼓型高压输电塔的动力特性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奉阁;赵根田;;某除尘器钢支架的pushover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2 詹永勤;方渭秦;邱仓虎;;青岛国际金融中心结构设计[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朱瑞广;于晓辉;吕大刚;;基于地震动模拟的一致危险谱和条件均值谱生成及应用[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4 韩建平;陈继强;闫青;罗熠;;考虑谱形影响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进展[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曹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刚度比限制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于海丰;焊接工字形钢支撑及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红彪;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4 陈波;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中地震动记录的选择和调整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5 崔双双;RC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与综合反应修正系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于晓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率地震易损性与风险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付波;板件延性系数和面向抗震设计的钢截面分类[D];浙江大学;2014年
8 姚霄雯;基于性能的高拱坝地震易损性分析与抗震安全评估[D];浙江大学;2013年
9 王亚楠;脉冲型地震下考虑支座位移需求的减震—隔震混合控制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10 陈力波;汶川地区公路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影;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关键减隔震技术之复合隔震结构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夏云霞;砌体结构窗下墙的震害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梁峰;T形截面防压曲支撑静力分析及防压曲支撑布置方案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4 汤统壁;耗能减震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5 丁鲲;带耗能减震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广州大学;2007年
6 侯高峰;基于MIDAS/GEN高层建筑结构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刘易;拟粘滞摩擦耗能系统响应数值计算方法与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徐崇恩;开孔式加劲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贾佰科;屈曲约束支撑高层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孙柏锋;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聿贤,何训;考虑相位谱的人造地震动反应谱拟合[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2期
2 廖振鹏,魏颖;设计地震加速度图的合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年01期
3 朱昱,冯启民;相位差谱的分布特征和人造地震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1期
4 刘鹏程,林皋,金春山;考虑地震环境的人造地震动合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4期
5 金星,廖振鹏;地震动相位特性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3年01期
6 梁建文;非平稳地震动过程模拟方法(Ⅰ)[J];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7 赵凤新;张郁山;;人造地震动反应谱拟合的窄带时程叠加法[J];工程力学;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山,姜海鹏,陈英俊;基于相位差谱的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生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3期
2 符圣聪,江静贝;用时变功率谱拟合地震动[J];工程抗震;2002年01期
3 郭子雄;王妙芳;;人造地震动合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4 丁海平;刘启方;金星;;长周期地震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5 董汝博;周晶;冯新;;一种考虑局部场地收敛性的多点地震动合成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7年04期
6 孙广俊;李鸿晶;;二维相关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随机反应[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7 张翠然;陈厚群;;工程地震动模拟研究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2期
8 许谋奎;张猛;张增军;;多点地震动合成简化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9 袁美巧;俞瑞芳;俞言祥;;满足时-频统计特性的地震动时程调整[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年S1期
10 王鼎;李杰;;工程地震动的物理随机函数模型[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美巧;俞瑞芳;俞言祥;;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动时—频特性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白泉;朱浮声;赵东阳;孙乐娟;康玉梅;;地震动的时频特性对结构弹性响应的影响[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令心;张继文;;近远场地震动及其地震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孙进忠;彭一民;赵鸿儒;;超声模拟在地震动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6 胡聿贤;张敏政;;地震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7 袁一凡;;近场地震动的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张天中;马云生;舒曦;;关于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设防标准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中国强地震动速度衰减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10 窦玉斌;林永星;;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芳;北京交大发挥学科优势支持灾后重建[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丹;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张冬丽;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方法的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5 刘必灯;断陷盆地及断层破碎带场地地震动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6 喻烟;汶川地震区地震动估计经验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7 白凤龙;空间变化地震动激励下大跨度结构的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郝敏;地震烈度物理标准及地震动破坏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徐龙军;统一抗震设计谱理论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俞言祥;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志旺;建筑结构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史家平;地震动合成方法比较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马飞燕;地震动处理的小波分析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路建波;模拟的近断裂地震动场的空间相关性[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马小燕;长持时与多波包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反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张镭于;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小波合成及其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7 闫青;考虑谱形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及其在地震动记录选择与调整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陶钧;反演区域参数建立加州地震动衰减关系[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刘中良;福州盆地地震动模拟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10 王招招;随深度变化的地震动相干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92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9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