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考虑残余含气量的非饱和土的水力耦合本构模型

发布时间:2017-08-21 09:15

  本文关键词:考虑残余含气量的非饱和土的水力耦合本构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非饱和土 残余气体 耦合本构模型 毛细滞回


【摘要】:大量的非饱和土干湿循环试验表明,当土体处于吸湿过程直至吸力降低为0 k Pa时,土体并不能达到完全饱和状态,还存在一定的残余气体。在高饱和度时,由于残余气体以封闭气泡的形式分布在土体中,土体呈现较大的压缩性,使其与饱和土的性质不同。在这种状态下,现有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预测到的土饱和度为100%,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为了使本构模型在高饱和度状态时具有较高的精度,对非饱和土的毛细滞回和塑性变形耦合本构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其能够考虑残余含气量的影响。通过预测与实测结果比较,证明了新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残余含气量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非饱和土 残余气体 耦合本构模型 毛细滞回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11072255)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No.2011 GXNSFE018004)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1引言大量的地质灾害问题都与非饱和土中的含水率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土骨架变形甚至破坏这一过程有关。在分析此类问题时,需要从机制上分析土体中的含水率、基质吸力、强度等参数变化的复杂渗流过程。随着降雨等气候变化及地下水位的升降,非饱和土经历复杂的干湿循环变化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田田;韦昌富;陈盼;魏厚振;伊盼盼;;非饱和土毛细滞回与变形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12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Wenjing Sun;De'an Sun;Lei Fang;Shiqing Liu;;Soil-water characteristics of Gaomiaozi bentonite by vapour equilibrium technique[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4年01期

2 丑亚玲;陈星强;毛建勋;;非饱和土力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3 胡冉;陈益峰;周创兵;;基于孔隙分布的变形土土水特征曲线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8期

4 周劲风;李雁;徐军;M.Kamon;;Testing of NAPL simulator to predict migration of a 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LNAPL) under water table fluctuation in a sandy medium[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4年01期

5 马田田;韦昌富;颜荣涛;魏厚振;田慧会;;非饱和土耦合本构模型的三维化[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6 孙文静;孙德安;刘仕卿;方雷;;高吸力下高庙子钙基膨润土的土水 力学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7 田慧会;韦昌富;魏厚振;陈盼;程方权;;压实黏质砂土脱湿过程影响机制的核磁共振分析[J];岩土力学;2014年08期

8 马田田;韦昌富;陈盼;魏厚振;;Implicit scheme for integrating constitutive model of unsaturated soils with coupling hydraulic and mechanical behavior[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201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玉英;NAPLs地下运移控制因素及监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蓝枧卿;基于BBM模型的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非饱和弹塑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李晔;LNAPLs在包气带中运移的算法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吉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军,廖振鹏;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粘-弹-塑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3期

2 李顺群,栾茂田,杨庆,张业民;考虑干燥裂缝时非饱和土垂直切坡临界自稳高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李锡夔;非饱和土中的有效应力[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4 涂平晖;张弥;;非饱和土的临界状态面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8期

5 兰恒星;周成虎;李焯芬;王思敬;伍法权;;瞬时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降雨滑坡稳定性响应分析:以香港天然降雨滑坡为例[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3年S1期

6 杜建成,张利民;广州地区软土应力应变特性研究[J];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7年01期

7 徐永福;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6年05期

8 俞培基;陈愈炯;;非饱和土的水-气形态及其与力学性质的关系[J];水利学报;1965年01期

9 王金生,杨志峰,陈家军,王志明;包气带土壤水分滞留特征研究[J];水利学报;2000年02期

10 崔鹏,杨坤,陈杰;前期降雨对泥石流形成的贡献——以蒋家沟泥石流形成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郑大同;王天龙;;土的滞回特性及其模型化[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甫生;刘松玉;杜延军;崔可锐;;非饱和黏性土的电阻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2 曹雪山;殷宗泽;凌华;;非饱和土受压变形的简化计算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3 李雄威;冯欣;陈建斌;;大气作用下非饱和土湿热性状的计算模型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李顺群;肖成志;吕毅兰;魏超5;;粒间吸引力对非饱和土变形及强度的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6期

5 汪东林;栾茂田;杨庆;;非饱和土本构模型在预测地表沉降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8年12期

6 卢应发;吴延春;杨丽平;崔玉军;;非饱和土热力学参数确定的探讨[J];岩土力学;2008年07期

7 周雷;张洪武;;非饱和土化学-塑性耦合本构行为的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9年07期

8 曹雪山;殷宗泽;;非饱和土二维固结简化计算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9期

9 刘卫国;;非饱和土工程性质研究进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06期

10 陈勇;刘德富;王世梅;田东方;;三维非饱和土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张丙印;王昆泰;;非饱和土污染物抽气清除法及有限元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王成华;李广信;王真;;确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简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李向东;罗晓辉;吴瑞麟;;非饱和土损伤模型与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9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冬 阳雄 郑明朗;陈正汉:厚木板钻二十年[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凌华;非饱和土强度变形实用计算方法[D];河海大学;2006年

3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7 韩晓雷;非饱和沙漠地基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汪东林;非饱和土体变试验研究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吴丽君;高速铁路非饱和土固结压缩特性及地基加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苏万鑫;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解析与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小明;基于细观破损原理的结构性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季李通;非饱和土强度与非线性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李帅;三峡库区非饱和土变形和强度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刘海宁;黄河下游堤防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4年

5 刘斌;考虑非饱和土效应的基坑与边坡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胡记磊;非饱和土渗透数值计算及模拟公式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7 邓猛;考虑气相硬化影响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王娜;基于广义有效应力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赵晓霞;新型非饱和土稳态渗流试验装置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桂满;土水特征曲线滞回循环对非饱和土强度影响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2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12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a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