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戏场建筑形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清徽州戏场建筑形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徽州地区 戏场建筑 建筑形制 构造特点 装饰 声环境
【摘要】:戏场建筑是戏曲表演的载体,是古人宗教、民俗、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公共活动最为频繁的空间之一,它反映着礼制、神权、民俗、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本文中所研究的戏场建筑不仅仅指狭义上的戏台,还包括了享堂、寝堂、庑廊、天井等附属建筑,是一个群体概念。本文在对明清徽州各类型戏场建筑调研测绘的基础之上,深入研究徽州地区戏场建筑的形态与空间构成以及戏场建筑的构造做法与装饰特征,有助于人们系统深入地了解这一特定类型的建筑。这里,笔者首次尝试从建构层面解读明清徽州戏场建筑,通过大量的构造图与做法说明为古戏台的修缮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及其周边受徽文化影响的区域如泾县、宁国,现存近20座戏场建筑的实地调研,对其遗存情况与基本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根据其功能特点划分为宗祠戏场、公共戏场、神庙戏场、宅园戏场四个类型。通过图片、表格与文字的形式对现存明清时期徽州地区戏场建筑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主要对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规划选址与建筑空间布局进行研究。从规划选址上看,明清徽州戏场建筑遵循“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包括负阴抱阳、村落水口与八卦核心三种选址模式;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具有朝向规律、等级分明、依附仪门、中轴对称的特点。根据其建筑空间布局特点,作者将其空间提取为引导空间、入口空间、表演空间、观戏空间、仪式活动空间与祭祀空间六类,并结合测绘和修缮复原图纸以及照片的展示,对每个空间的形式设计进行总结。第三部分,主要对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结构类型与构造做法进行分析。根据其构造特点,将构造分为结构性构造与装饰性构造两个部分。在结构性构造中,从构架体系、支撑体系、屋面体系三个方面对构件形态与构造方式进行归纳整理,通过论述其具体做法,凝练总结结构形式特征;在装饰性构造中,论述了明清徽州戏场建筑装饰色彩、装饰题材、装饰技法和装饰性格的一般特征,重点选取藻井、轩棚、屏门、挂落、栏板等典型构件加以分析,并简要探讨了一些特殊构造的声学作用,凝练总结其装饰艺术特征。最终,形成对明清徽州戏场建筑形制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徽州地区 戏场建筑 建筑形制 构造特点 装饰 声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23
- 1.1 选题的来源与背景15-16
- 1.1.1 选题的来源15
- 1.1.2 选题的背景15-16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16-17
- 1.2.1 主要概念的界定16-17
- 1.2.2 范围界定17
- 1.2.3 研究对象17
- 1.3 研究综述17-20
- 1.3.1 关于中国传统戏场建筑的研究17-19
- 1.3.2 关于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研究19-20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20-21
- 1.4.1 研究目的20
- 1.4.2 研究意义20-21
- 1.5 研究方法21-22
- 1.5.1 文献阅读与实证研究相结合21
- 1.5.2 归纳分析与图示语言相结合21
- 1.5.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21-22
- 1.6 论文框架图22-23
- 第二章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历史沿革与现状研究23-32
- 2.1 戏曲、戏台与戏场建筑23-24
- 2.1.1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特征23-24
- 2.1.2 戏台与戏场建筑24
- 2.2 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历史沿革24-25
- 2.3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类型划分25-27
- 2.3.1 宗祠戏场25
- 2.3.2 公共戏场25-26
- 2.3.3 神庙戏场26
- 2.3.4 宅园戏场26-27
- 2.4 明清时期徽州戏场建筑分布情况及现状调研27-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设计32-56
- 3.1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规划选址32-34
- 3.1.1 负阴抱阳32
- 3.1.2 村落水口32-33
- 3.1.3 八卦核心33-34
- 3.2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布局特点34-35
- 3.2.1 朝向规律,,等级分明34
- 3.2.2 依附仪门,中轴对称34-35
- 3.3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平面形制35-40
- 3.3.1 广场式戏场的平面形制35-36
- 3.3.2 庭院式戏场的平面形制36-40
- 3.4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40-55
- 3.4.1 引导空间——祠前广场40-43
- 3.4.2 入口空间—— 仪门43-46
- 3.4.3 表演空间——戏台46-49
- 3.4.4 观戏空间——前天井及廊庑49-51
- 3.4.5 仪式活动空间——享堂51-53
- 3.4.6 祭祀空间——后天井院与寝楼53-55
- 3.5 本章小结55-56
- 第四章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结构形式与构造特点56-77
- 4.1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结构形式的基本特征56-59
- 4.1.1 以“穿斗式”为本体的建构逻辑56-57
- 4.1.2 以“梁枋不分”为表象的构件处理57-59
- 4.1.3 以“移柱”与“减柱”为手段的适应策略59
- 4.2 构架体系的具体做法59-64
- 4.2.1 正贴构架的做法59-61
- 4.2.2 边贴构架的做法61-62
- 4.2.3 庑廊构架的做法62-64
- 4.3 支撑体系及节点构造64-72
- 4.3.1 台基64-68
- 4.3.2 柱与柱础68-70
- 4.3.3 梁枋70-72
- 4.3.4 斜撑与雀替72
- 4.4 屋面体系与构造特征72-76
- 4.4.1 屋顶形式72-74
- 4.4.2 挑檐构造方式74-75
- 4.4.3 屋面举折75-76
- 4.5 本章小结76-77
- 第五章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的装饰特征77-95
- 5.1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77-83
- 5.1.1 内敛质朴的装饰色彩77-78
- 5.1.2 广泛多样的装饰题材78-81
- 5.1.3 夸张变形的装饰技法81-82
- 5.1.4 热烈繁密的装饰性格82-83
- 5.2 明清徽州戏场建筑中的装饰性构造83-90
- 5.2.1 藻井83-86
- 5.2.2 轩棚86-88
- 5.2.3 屏风与门扇88-89
- 5.2.4 挂落89
- 5.2.5 栏板89-90
- 5.3 典型装饰性构造的声学作用初探90-94
- 5.3.1 顶棚形式90-92
- 5.3.2 八字壁与观戏楼92-94
- 5.4 本章小结94-95
- 总结与展望95-97
- 参考文献97-100
- 致谢100-101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林平;;安徽传统戏场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7年08期
2 方冉;;晋南寺庙戏场建筑的分析比较[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3 薛林平;;北京清代皇家戏场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8年04期
4 薛林平;;浙江传统祠堂戏场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8年06期
5 薛林平,陆凤华;山西传统戏场声学问题的初步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薛林平;;河南清代戏场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7年10期
7 薛林平,陆凤华;山西寺庙戏场建筑研究——戏台位置剖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薛林平;;江苏清代戏场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8年07期
9 武亚军;;浅谈中国传统戏场建筑装饰中的祥瑞观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20期
10 庄惟敏;中国的“外国人实验场”及“发展商游戏场”——今天如何看待适用、经济、美观[J];建筑学报;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主持人 周源;周边环境对游戏场设计的影响[N];中国花卉报;2005年
2 宓正明;保护中华遗产弘扬传统文化[N];联合时报;2013年
3 刘千圣;新疆首座可移动式马戏场落成[N];新疆日报(汉);2007年
4 记者 任永亮;吕梁晋剧院唱红三省乡村大舞台[N];山西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穆峰;明清湖广—四川传统戏场实体与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张之秋;明清徽州戏场建筑形制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3 季熊;苏州私宅庭园中的戏场建筑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彭然;湖北传统戏场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邹砺锴;传统戏场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胡应红;成都地区传统戏场建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王鹏;陕西传统戏场建筑及音质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东升;岭南地区传统粤剧戏场的声环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毛万红;传统戏场建筑研究及其音质初探[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21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2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