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环境下混凝土受酸雨腐蚀的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湿热环境下混凝土受酸雨腐蚀的试验研究
【摘要】:为了揭示酸雨环境下混凝土性能的劣化规律,分别配置p H1.5、p H2.5和p H3.5的3种溶液来模拟不同酸度的酸雨,在实验室自动喷淋装置中模拟降雨和加热干燥,采用干湿交替的试验方法对100个C40混凝土试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加速腐蚀,得出不同腐蚀状态下混凝土外观、质量、中性化、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混凝土的外观有不同程度的劣化,中性化深度不断加深。混凝土质量、抗压强度在p H2.5和p H3.5条件下都是先短暂地增大后逐渐减小,而在p H1.5条件下是一直递减。
【作者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建筑过程模拟与控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 酸雨 酸沉降 湿热 腐蚀 混凝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206,51468017) 江西省教育厅项目(GJJ126963)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是当今土木工程界重点关注的对象,而酸雨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已成为继欧、北美后第三大酸雨区,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30%[1]。近年来,我国南方酸雨区域无明显变化,北方在不断扩展,酸度有所减弱,但全国酸雨形式依然严峻[2]。随着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波;龙亭;陶新明;侯晓燕;刘芬;肖柏军;;模拟酸雨条件下C50混凝土力学性能变化的试验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张俊平;张新明;胡月明;;酸雨对生态系统酸化影响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跟华;周贺玲;张梅;;秦皇岛市酸雨现状及规律[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雷向杰;王琦;毛明策;;开展全省酸雨监测分析业务的思考[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付敏;;马鞍山市酸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曾凯;王尚明;冯敏玉;张崇华;胡逢喜;张清霞;;城市排放对南昌农田保护区酸雨影响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周昌云;刘娟;赵阳;张书伟;蔡娈卉;董计成;王书兵;;南通地区酸雨成因、影响分析及防御对策[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郑丽娜;靳军;张立请;宿秋兰;;东营市酸雨特征与气象条件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孙仲毅;黄真文;职青;任丽伟;段秀英;;一次地面回流产生的区域性强酸雨天气诊断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明明;王雁;闫世明;王小兰;岳江;;太原市酸雨变化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赫;酸雨对叶类蔬菜影响的“剂量—损失”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楠;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田立江;双循环多级水幕反应器脱硫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4 林迟;基于结构全寿命设计需求的环境作用与结构性能退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昊哲;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中环境政策表达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肖前慧;冻融环境多因素耦合作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艳;一般大气环境多因素作用下钢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任雯;硫酸亚铁SCR催化剂脱硝机理及制备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亢万忠;镁法烟气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梁骏;南京酸雨对土壤和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寒斌;严重酸雨环境下混凝土性能与环境性评价[D];重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洪波,娄涛;株州市酸沉降过程中化学成因[J];中国环境监测;1999年04期
2 胡炳清,柴发合,陈义珍,崔强;国家酸沉降控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环境保护;2000年07期
3 安俊岭,黄美元;盐基离子沉降量变化的不确定性对酸沉降临界负荷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4 刘菊秀;酸沉降下铝毒对森林的影响(综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年03期
5 杨良,杨晓红,张春辉,姜文,黎阳明;昆明红壤环境下酸沉降对二种树木生长的影响[J];云南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6 刘菊秀,周国逸,温达志,褚国伟;酸沉降影响下广东陆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特征[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7 黄继山,温文保,万来珍;湖南森林系统对酸沉降敏感性的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01年02期
8 吴劲兵,汪家权,孙世群;酸沉降农业经济损失估算[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叶雪梅,郝吉明,段雷,周中平;应用动态模型确定酸沉降临界负荷的探讨[J];环境科学;2002年04期
10 段雷,郝吉明,周中平,谢绍东;确定不同保证率下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J];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蒋红梅;王定勇;魏世强;;酸沉降对菜地系统中N素循环的影响[A];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舒代宁;邓雪锋;;世界遗产乐山大佛景区酸沉降及防治对策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3 王德宣;;东北地区酸沉降发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廖雷;蓝惠霞;吴娟;;酸沉降的影响因素、危害和控制[A];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胡小飞;李敬;陈伏生;方向民;;模拟酸沉降加重对丘陵红壤区茶树铝根际效应的影响[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6 高丽洁;张美根;朱凌云;;对京津地区酸性沉降现状及成因的探讨[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7 陈志强;陈健飞;陈松林;;基于SOTER的福建陆地生态系统酸沉降相对敏感性评价[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苗晓;重庆 日援建黔江酸沉降监测点启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乐同;我国有372万公顷森林受酸沉降危害[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3 章轲;中日韩联手治理沙尘暴和酸沉降[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记者 黄勇;中挪研究酸雨防治[N];中国环境报;2002年
5 蔡秀华 吕文忠;酸雨 环境的无形杀手[N];中国气象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建林;大气酸沉降复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王定勇;汞在酸沉降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与行为[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3 段雷;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研究[D];清华大学;2000年
4 向仁军;中国南方典型酸雨区酸沉降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杜春艳;中亚热带韶山森林的大气沉降特征及对酸沉降的生态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炳文;长沙岳麓山小流域水—土系统对酸沉降的响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2 孙欣;安徽省酸沉降及其控制规划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3 刘丽;长沙地区土壤酸化模拟、预测及其酸沉降临界负荷的估算[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郭婧;酸沉降对材料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5 徐光仪;东北亚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蒋红梅;酸沉降对土壤—蔬菜系统及其氮、磷周转的影响[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7 叶小峰;东亚酸沉降及其长距离输送模式比较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曾梅;酸沉降影响下韶山森林硫与氮的动态过程及临界负荷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石s
本文编号:728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2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