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新近吹填淤泥地基负压传递特性及分布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7 02:06

  本文关键词:新近吹填淤泥地基负压传递特性及分布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近吹填淤泥地基 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技术 负压传递特性 负压分布模式


【摘要】:为深入了解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技术加固新近吹填淤泥地基过程中的负压传递特性和分布模式,依托珠海港高栏港区某新近吹填淤泥地基处理工程开展了现场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土工合成材料水平排水垫层中的负压损失程度较严重,至少为16%;整个排水系统内的负压损失程度也较严重,最严重的高达57%。(2)不同深度处土体中的负压传递特性一定程度上受相应位置处淤泥自重沉积规律的影响,粗颗粒含量高的深度位置,其负压衰减程度相应较低;但总体来讲,负压从竖井向土体传递过程中的损失程度很严重,至少67%,这是新近吹填淤泥地基经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技术加固后土体强度增长有限的主要原因。最后,明确给出了该类地基的负压分布模式:水平排水垫层中的负压可考虑为随时间变化的线性衰减模式,而竖向排水体中的负压可考虑为随时间变化的非线性衰减模式。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新近吹填淤泥地基 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技术 负压传递特性 负压分布模式
【基金】:中交交通基础工程环保与安全重点实验室科研资助项目(No.院科Y2013D27)
【分类号】:TU447;TU472.33
【正文快照】: Institute Co.,Ltd.,Guangzhou 510230,China)1引言砂料的渗透性相对较好,是围海造陆工程首选的回填料。但是,随着围海造陆工程不断增多及规模不断扩大,砂料日益缺乏,其费用越来越昂贵。鉴于此,近年来,围海造陆工程多采用港池和航道的疏浚淤泥作为吹填土料,经水力吹填后形成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晶;王清;夏玉斌;陈允进;陈慧娥;苑晓青;;真空预压处理高黏粒吹填土的物理化学指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杨顺安,张瑛玲,刘虎中,张红艺;深圳地区吹填淤泥的工程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01期

3 李云华;马哲;张季超;许勇;;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某吹填淤泥地基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S1期

4 叶国良;郭述军;朱耀庭;;超软土的工程性质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10年05期

5 丁明武;陈平山;林涌潮;;浅表层加固技术在新吹填淤泥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水运工程;2011年10期

6 张明;赵有明;龚镭;胡荣华;;深圳湾新吹填超软土固结系数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7 董志良;张功新;周琦;罗彦;邱青长;李燕;;天津滨海新区吹填造陆浅层超软土加固技术研发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8 朱群峰;高长胜;杨守华;张凌;李东兵;汪璋淳;;超软淤泥地基处理中真空度传递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9 应舒;高长胜;黄家青;;新吹填淤泥地基浅层处理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10 董志良;周琦;张功新;邱青长;罗彦;李燕;;天津滨海新区浅层超软土加固技术现场对比试验[J];岩土力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宇鹏;冯瑞玲;余江;刘辉;;增压式真空预压处理软基的加固机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冯会芳;;新近吹填淤泥形成超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方法[J];港工技术;2011年05期

3 雷华阳;吕乾乾;刘利霞;;考虑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的管桩承载力时效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5期

4 杨福麟;周治江;刘永林;;浅层加固超软土技术的应用与研究[J];工程勘察;2013年02期

5 SUN Mingqian;WANG Qing;YAN Huan;SONG Shengyuan;;Research on pore microstructure features for dredger fill based on mercury intrusion method[J];Global Geology;2013年01期

6 牛飞;邱长林;闫澍旺;纪玉诚;;真空预压下考虑渗透系数变化的吹填土地基固结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13年01期

7 耿宏业;鲍树峰;陈伟东;余东华;;超软土浅层加固技术中不同土工合成材料组合应用对比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13年01期

8 李尤福;邓修甫;;新近吹填淤泥地基浅表层加固现场对比试验[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宿晓萍;宋晶;潘明远;;对渤海地区吹填土基本性质的对比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左殿军;张宇亭;齐昌广;;新建抛石海堤对海底光缆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明武;温辉;阮涛;王友科;;浅层加固新吹填淤泥的侧向密封技术[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炳川;孙立强;闫澍旺;;基于ABAQUS的真空预压全过程有限元模拟[A];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4年

3 舒实;包建平;张会文;魏代伟;;南方某疏浚底泥填埋场地内重金属污染状况勘查与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宋晶;分级真空预压法加固高粘性吹填土的模拟试验与三维颗粒流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杨静;高粘粒含量吹填土加固过程中结构强度的模拟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成玉祥;滨海吹填土结构强度形成机理与真空预压法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苑晓青;新型真空预压法室内模拟试验与沉降的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骆以道;海积软土特性及地基沉降分析若干问题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7 黄峰;真空管井降水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露;真空预压加固软基固结及渗流计算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文彬;深圳市南山区软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固结沉降分析[D];广州大学;2011年

3 王春波;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固化技术及固化机理研究[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8年

4 陈囡;人工岛填海工程软基处理应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5 彭湘林;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基的影响深度与沉降预测[D];吉林大学;2012年

6 余鹏程;吹填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吴浩宁;吹填土地基处理效果评价及其工程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张玲玲;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沉降固结前期的微结构与力学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孙明乾;天津滨海软土工程特性及工后沉降预测[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刘雷;天津滨海新区高粘粒吹填土初始沉降阶段排水固结过程中微结构形成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后国,刘娉慧,肖树芳,林德全;海积软土排水固结机理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宋晶;王清;陈慧娥;孙铁;张中琼;张鹏;;高粘性高盐量吹填土固结过程孔隙分维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邓东升;;Comparison of Remolded Shear Strength with Intrinsic Strength Line for Dredged Deposits[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7年02期

4 文海家,张永兴;超软土的排水固结机理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5 朱伟,张春雷,刘汉龙,高玉峰;疏浚泥处理再生资源技术的现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4期

6 叶柏荣;关于吹填浮泥造陆的技术问题[J];港工技术;1994年01期

7 马驯;;固结系数与固结压力关系的统计分析及研究[J];港口工程;1993年01期

8 冯汉英;真空预压软基加固技术在天津港区的应用与发展[J];港口工程;1998年04期

9 程琪,王卫东;真空预压法加固连云港庙岭三期软基可行性试验[J];中国港湾建设;2002年03期

10 郑辅江;刘凤松;;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效果监测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晶;分级真空预压法加固高粘性吹填土的模拟试验与三维颗粒流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慧娥;有机质影响水泥加固软土效果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吴春勇;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土路基稳定控制与沉降预测[D];吉林大学;2007年

4 柴寿喜;固化滨海盐渍土的强度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成玉祥;滨海吹填土结构强度形成机理与真空预压法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春凯;曹秋迪;滕军;李祚华;;基于构件材料损伤的框架-核心筒损伤分布模式研究[J];建筑结构;2011年S1期

2 宋丽娟;许模;李思嘉;卢书强;;基于分形理论的结构面迹长分布模式及连通率影响因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06期

3 刘振华;傅山;;基于视觉监控的操作手势轨迹分布模式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2年15期

4 解清;诸洪达;王小燕;欧阳荔;张经华;刘洋;王京宇;;中国成年男子全血及器官组织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J];现代仪器;2008年01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春凯;曹秋迪;滕军;李祚华;;基于构件材料损伤的框架-核心筒损伤分布模式研究[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娇;刘金福;于达仁;;基于排温分布模式的燃气轮机燃烧系统异常检测方法[A];智能化电站技术发展研讨暨电站自动化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单衍胜;张金川;毛俊莉;;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页岩油气富集条件及分布模式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孙龙德;江同文;唐明龙;;塔里木深层油藏开发中后期潜力分布模式——“油元”的概念、理论及实践[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解清;诸洪达;王小燕;欧阳荔;王耐芬;刘虎生;王京宇;;中国成年男子全血及器官组织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A];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暨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6 孔洪亮;曾荣树;庄新国;徐文东;;辽宁省北票煤田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陈忠;珠江口TEP分布模式图建立[N];广东科技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梓菡;基于PROSAIL模型的反射率-LAI数值分布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43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43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c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