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部古村落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浙江中部古村落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摘要】:以我国浙江中部地区的古村落——新叶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从村落的选址、建筑朝向与间距、室内空间布置、开口设计以及建筑材料与构造等方面对该古村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并以村内典型传统民居建筑为实测对象,对其夏季室内外空气温湿度、墙体表面温度、地面温度以及风速与风向进行现场定量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新叶村的选址、建筑朝向、室内空间布局及开口设计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山谷风,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当地传统民居采用的轻质双层围护结构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在"热缓冲空间"、"过渡空间"、架空通风地板以及绿化与水体的共同作用下,可营造良好的室内外热环境。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暖通空调及燃气研究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关键词】: 古村 传统民居 热环境 气候适应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208363)
【分类号】:TU241.5;TU119.5
【正文快照】: 0引言建筑节能是缓解能源紧缺现状、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1]。建筑本体节能是建筑节能实践环节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而被动式建筑技术是实现建筑本体节能的根本途径[2]。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大多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当地的气候环境与地形地貌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波荣,谭刚,王鹏,宋凌,朱颖心,翟光逵;皖南民居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宁;潘曦;毛晓晨;;传统住宅生态策略效果实测分析——以四川成都水井坊传统住宅热物理环境测试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年02期
2 郝石盟;宋晔皓;张伟;;渝东南地区民居夏季热环境调研分析[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年04期
3 李楠;李百战;沈艳;喻伟;丁勇;;住宅建筑自然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4 曾志辉;陆琦;郭鹏飞;;佛山东华里民居热环境实测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吕翔;沈致和;;浅析徽州古民居生态设计的系统性[J];工程与建设;2009年02期
6 周学;;传统徽州民居的“原生态”思想与当代生态住区建设[J];工程与建设;2012年05期
7 饶永;曲飞;程浩然;;冬季丁蜀古南街民居室内热环境测试分析[J];安徽建筑;2013年03期
8 张伟;江天畅;田田;;徽州传统民居的宜居性改造[J];安徽建筑;2013年06期
9 何路路;吴永发;;基于Ecotect软件对徽州民居气候双重适应性分析研究[J];建筑节能;2013年12期
10 钟杰;贾尚宏;徐雪芳;;徽州古民居节能技术探究[J];工业建筑;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华金晶;欧阳沁;朱颖心;李卉;;一种基于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的工位型个体化动态送风装置的研发与应用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C];2010年
2 解明镜;张国强;徐峰;;中国夏热冬冷地区传统民居可持续技术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曾志辉;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乾;聚落空间特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继良;传统民居建筑热过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张慧玲;建筑节能气候适应性的时域划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邱静;被动复合式下向通风降温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孙春华;热计量建筑用热模式与耗热量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张涛;国内典型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汤莉;我国湿热地区传统聚落气候设计策略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珍珍;皖南地区传统民居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启高,唐鸣放,王公禄,克鲁姆,李百战,姚润明;详论中国传统健康建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2 汤国华;广州西关小屋的热、光、声环境[J];南方建筑;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乃海,刘建新,丁松年;米草在海南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分析[J];广东气象;1995年03期
2 余庄;李晶;张辉;;气候适应性窗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研究[J];建筑科学;2010年08期
3 董美宁;刘怡;;阆中古城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19期
4 熊东旭;姚干;;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住宅区气候适应性设计——以苏南地区小城镇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文婧;;重庆地区乡土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J];四川建筑;2011年05期
6 罗文芳,罗文忠;大方县发展优质魔芋的气候适应性分析[J];贵州气象;2002年01期
7 舒欣;;气候适应性建筑表皮在建筑改造中的运用[J];建筑科学;2013年12期
8 金熙;徐峰;石英;;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华容村镇住宅布局调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9 范里驹;超大穗小麦在山东引种的气候适应性[J];气象;1996年10期
10 陈培东;陈宇;宋德萱;;融于自然的江南传统民居开口策略与气候适应性研究[J];住宅科技;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夏先清;气象产品服务“三农”[N];四川日报;2004年
2 姜永育;走出新天地[N];中国气象报;2005年
3 姜永育 关宏;四川气象为烤烟寻找栖息地[N];中国气象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振;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峰;亚热带地区医院护理单元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林白云山;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赵温江;重庆地区住宅建筑气候适应性的调控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赵琰;辽南海岛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袁心美;陕北地区中小城镇多层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吕金滕;厦门滨水板式公寓式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7 李娟;皖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8 韦婷婷;基于CFD技术的城市气候模拟及气候适应性规划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李s,
本文编号:753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5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