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钢管再生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的确定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29 15:17

  本文关键词:钢管再生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的确定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 徐变 混凝土模型 轴心受压


【摘要】:针对现有再生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仅考虑再生骨料砂浆含量对再生混凝土徐变特性的影响,未计入由基体混凝土水灰比所引起的再生混凝土徐变性能的差异,在分析影响再生混凝土徐变特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基体混凝土水灰比的改进再生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共收集39组再生混凝土徐变试验数据,将各再生混凝土徐变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文中所提出的再生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可更好地反映再生混凝土的徐变特性,当基体混凝土水灰比与新配制的再生混凝土水灰比间存在差异时,采用所提出的模型预测再生混凝土徐变变形具有更高的精度。采用不同模型预测4组8个不同加载龄期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的徐变变形,通过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再生混凝土徐变模型在预测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构件长期静力性能时的可靠性,其中4组试件采用较低强度基体混凝土配制的较高强度的再生混凝土。结果表明,当假设混凝土体积无穷大时,采用所提出的再生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进行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构件的徐变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差不超过8%,其分析精度高于其他再生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钢管再生混凝土 徐变 混凝土模型 轴心受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8146) 哈尔滨工业大学“985工程”青年学者基础科研能力建设项目
【分类号】:TU528.59
【正文快照】: 0引言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相对普通混凝土有一定的下降且变异性较大[1-2][3]71,使其在结构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了更好地将此技术运用于结构工程中,文献[4-6]将再生混凝土灌入钢管内形成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并对其静力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管的约束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佳彬,肖建庄,孙振平;再生粗骨料特性及其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4期

2 王玉银;陈杰;纵斌;耿悦;;钢管再生混凝土与钢筋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对比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2期

3 张向冈;陈宗平;薛建阳;苏益声;范杰;;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长柱试验研究及力学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9期

4 邹超英;王勇;胡琼;;再生混凝土徐变度试验研究及模型预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捷;;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初步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2 张开猛;蒋友新;谭克锋;;生态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3 叶禾;;高品质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4 班明霞;冀鸿飞;苏刊;严志忠;张玲;;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5 苗春;刘昕;倪庆丰;;再生粗骨料砂浆含量测定方法及分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6 周徽;柳炳康;陆国;;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曹万林;刘强;张建伟;张亚齐;尹海鹏;;再生混凝土低矮剪力墙抗震试验及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曹万林;张亚齐;张建伟;尹海鹏;;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混凝土双肢剪力墙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9 万朝均;刘立军;张廷雷;彭红;;基于原生混凝土性质评价的再生骨料质量评价[J];重庆建筑;2009年08期

10 黄天勇;侯云芬;;再生细骨料中粉料对再生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雄;刘昕;;再生粗骨料砂浆含量测定方法及分级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肖建庄;黄啸;;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张雄;刘昕;;再生粗骨料砂浆含量测定方法及分级研究[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4 王子明;黄显智;裴学东;;混凝土材料完全循环利用的探讨[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5 孙振平;高峰;杨正宏;;再生粗集料用于装饰砌块混凝土基本性能的研究[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6 邱慈长;王清远;何东;;地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验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施养杭;彭冲;;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发展析议[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8 张建伟;孟少宾;曹万林;池彦忠;;带耗能支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9 吴道尧;徐亦冬;;再生骨料的生产与质量标准初探[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佳彬;肖建庄;;再生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珍东;废弃混凝土机械力化学活化再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郑芳宇;水泥混凝土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孙跃东;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奥兰尼(Akinkurolere Olufunke Olanike);再生混凝土(RAC)的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郝彤;再生骨料混凝土多孔砖及其砌体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6 李九苏;基于活性粉末增强的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尹海鹏;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8 安新正;腐蚀环境下再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9 古松;汶川地震区灾后重建中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及结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赵新宇;薄壁圆钢管再生混合柱及其节点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方;再生混凝土简支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彭有开;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3 苏明;再生钢管混凝土短柱受力性能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4 龙秀海;废旧钢纤维橡胶改性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金锁;薄壁方钢管再生混合柱的轴压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付俊飞;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及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朱磊;再生粗骨料性能评价及再生混凝土早期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8 陈杰;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景明龙;基于遗传优化BP网络的再生混凝土正截面计算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罗冠祥;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强度与龄期关系的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钟毅,李阳;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J];粉煤灰;2004年04期

2 杨有福;;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若干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6年11期

3 王玉银,张素梅;圆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性能的试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4 王玉银;张素梅;;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性能三参数分析与计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邬丽丽;王知人;朱成娟;;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进化策略求解非线性方程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肖建庄,李佳彬,兰阳;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最新进展与评述[J];混凝土;2003年10期

7 王武祥,刘立,尚礼忠,王玲;再生混凝土集料的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1年04期

8 张亚梅,秦鸿根,孙伟,郝东明,宁钟;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探[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2年01期

9 肖建庄,李佳彬;再生混凝土强度指标之间换算关系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5年02期

10 李佳彬;肖建庄;黄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占印;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2 邱昌龙;再生混凝土研究及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高平;熊莉娜;;混凝土徐变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张卫东;王振波;丁海军;;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偏压性能实验[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李勇;;基于ANSYS的混凝土有效弹性模量模拟分析[J];山西建筑;2011年24期

4 廖先葵,粟霞云,芦开荣,楼卫国;大尺寸混凝土模型爆破试验与动态应变观测[J];矿业研究与开发;1997年S1期

5 田良灿;湘沅;;用胶结锚杆加固混凝土模型矿柱[J];采矿技术;1989年22期

6 陈翔;;混凝土等效材料特性的数值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7 韩军;李英民;陈伟贤;罗文文;;基于ABAQUS三维梁单元的混凝土材料子程序二次开发[J];建筑结构;2011年05期

8 陈曦;周德源;;两种混凝土模型在钢管混凝土有限元中的应用[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9 肖定军;张继春;刘恺德;郝亚飞;欧阳吉;杨永清;;爆破作用下层间充填物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2008年10期

10 岳中文;杨仁树;郭义先;韩朋飞;;静态破碎剂作用下裂纹扩展行为的动态分析[J];中国矿业;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书宇;沈成康;;改进的Ottosen模型在结构混凝土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书庆;;徐变自动增量分析方法及其在BRCAD系统中的实现[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一九九九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竹学叶;寿楠椿;万科峰;;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刚构-连续组合体系徐变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4 寿楠椿;竹学叶;;混凝土结构徐变有限元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第六届年会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文集[C];1995年

5 寿楠椿;竹学叶;万科峰;;混凝土结构徐变分析理论[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6 陆春阳;苏庆田;黄生富;;有限元计算中混凝土徐变应力分析方法比较[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7 韩冰;朱淋峰;王元丰;;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的徐变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孙海林;叶列平;陆新征;;钢-混凝土组合梁收缩和徐变的影响分析和计算[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用中;万科峰;寿楠椿;竹学叶;;东明黄河公路桥主桥徐变作用的分析研究[A];'95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和刚构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10 赵林强;王庭英;;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徐变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辉;高层混合结构考虑施工过程和混凝土徐变收缩影响的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2 闫秋实;典型地铁结构内爆炸流场分布及动力反应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谢肖礼;钢管混凝土拱桥徐变收缩对任意形状拱肋截面应力重分布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冠;基于B3模型的钢筋混凝土梁徐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卢钦先;考虑收缩徐变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长期裂缝宽度计算[D];中南大学;2008年

3 何文娟;无碴轨道桥梁的徐变效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李小光;矩形箍筋约束混凝土模型的改进探讨[D];重庆大学;2011年

5 马登阳;组合弹性理论在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6 余涛;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13年

7 韩啸;基于增量法对混凝土结构徐变的监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姚运昌;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郭齐棣;混凝土桥梁拓宽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邓思溢;温度作用下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徐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3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53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1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