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桩周土体位移的双排抗滑桩计算模型
本文关键词:基于桩周土体位移的双排抗滑桩计算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桩基础 遮蔽效应 土体位移 双排抗滑桩 数值模拟
【摘要】:假设桩周土体位移沿滑坡体深度均匀分布,抗滑桩为弹性地基梁。基于单桩在桩周土体水平位移作用下的挠度解析解,通过引入桩顶连梁静力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条件,建立桩周土体水平位移作用下的双排抗滑桩理论计算模型。在模型中,针对双排抗滑桩间普遍存在的"遮蔽效应",通过定义后排抗滑桩与前排抗滑桩桩周土体位移比进行量化考虑,并将理论模型解析过程通过Matlab编程实现,建立简化的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对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桩周土体位移的双排抗滑桩理论计算模型与FLAC3D有限差分数值模型计算得到的内力基本吻合。探讨理论模型适用的桩排距范围,发现桩排距较小时,模型内力计算结果精度较高,随着桩排距的增大,理论模型与数值模型计算得到的内力误差变大。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关键词】: 桩基础 遮蔽效应 土体位移 双排抗滑桩 数值模拟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10B06) 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09R50050)
【分类号】:TU473.1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大型滑坡越来越多,能提供较大抗滑力的有连梁双排抗滑桩成为有效治理滑坡的措施之一[1-4]。对处于滑坡体阻滑段排距较近,且桩排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双排抗滑桩,由于前排抗滑桩及其桩间土拱效 应的影响,后排抗滑桩桩周土体位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郑颖人;王其洪;易朋莹;李沁羽;魏有勇;何涛;;捆绑式抗滑桩优越性初步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2 钟庆华;Ⅱ型抗滑桩治理滑坡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1期
3 郑刚,李欣,刘畅,高喜峰;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双排桩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1期
4 何颐华,杨斌,,金宝森,李瑞茹,谭永坚,王铁宏;双排护坡桩试验与计算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6年02期
5 平扬,白世伟,曹俊坚;深基双排桩空间协同计算理论及位移反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6 祝辉;唐红梅;李明;叶四桥;石晋旭;王昌贤;;重庆—贵州高速公路向家坡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7 申永江;孙红月;尚岳全;黄立;严克伍;;滑坡推力在悬臂式双排抗滑桩上的分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8 邵广彪;孙剑平;崔冠科;;某永久边坡双排桩支护设计及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9 周翠英,刘祚秋,尚伟,陈恒,温少荣;门架式双排抗滑桩设计计算新模式[J];岩土力学;2005年03期
10 钱同辉;唐辉明;;双排门式抗滑桩的空间计算模型[J];岩土力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王磊,肖昭然;双排桩支护排距的有限元分析与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2 王凯;郑颖人;王其洪;易朋莹;李沁羽;王家海;张顺斌;;捆绑式抗滑桩钢筋混凝土模型实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3 王凯;何平;谢常伟;尧红庆;王其洪;李沁羽;易朋莹;;捆绑式抗滑桩与钻孔灌注排桩算例效果比较[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4 王凯;谢常伟;李沁羽;周定云;王其洪;易朋莹;;捆绑式抗滑桩2-D FEM数值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5 李立军;;双排桩支护结构中圈梁空间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6 徐黎明;王清;陈剑平;栾海;周福军;;二密滑坡形成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4期
7 钱同辉;陈芳;程周炳;丁红星;;框架式双排抗滑桩结构性能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11期
8 俞相成;谢先坤;;一种直立式双排板桩海堤结构分析与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5期
9 刘伟宏;郑明新;王虹;孔祥营;;单个围桩-土耦合抗滑结构的土压力试验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钱同辉;夏文才;朝泽刚;张石磊;;考虑空间协同作用框架式抗滑桩的计算方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勇;;深基坑双排支护桩随机有限杆单元法的计算与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德健;王铁成;;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3 申永江;孙红月;尚岳全;王迎超;严克伍;;双排抗滑桩桩顶连接方式的优化设计[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唐芬;郑颖人;杨波;;双排抗滑桩的推力分担及优化设计[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周书东;;基坑工程双排桩支护设计与实践[A];第三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富颖;;双排桩式围护结构在基坑开挖中的应用[A];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刘永莉;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边坡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仁平;软土地基中被动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工程应用[D];浙江大学;2001年
4 邓子胜;深基坑支护结构—土空间非线性共同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5 王哲;大直径灌注筒桩承载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王建军;基坑支护现场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胡晓军;边坡加固工程支挡结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刘建华;岩质边坡桥梁基桩受力分析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倪才胜;基坑开挖渗流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10 申永江;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效果评价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强;双排桩—重力拱联合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谢守鹏;斜顶桩板桩承台驳岸结构数值模拟[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向黎;前板桩后高桩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建强;陡坡高墩双排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尧;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的基坑降水工程性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明瑞;门型抗滑桩支护滑坡时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萍萍;双排桩—锚杆支护结构受力性状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8 南硕;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9 王永超;冲洪积土层边坡双排桩支护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10 郭成军;双排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颖人,赵尚毅,时卫民,林丽;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进展[J];地下空间;2001年04期
2 王凯;郑颖人;周小亮;王家海;王其洪;;钻孔灌注桩边坡支护变形规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3 王凯;郑颖人;王其洪;易朋莹;李沁羽;魏有勇;何涛;;捆绑式抗滑桩优越性初步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4 易朋莹,唐红梅;对用传递系数法求滑坡稳定系数的商榷——以万州太白岩中东段欠稳定斜坡为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陈洪凯,唐红梅,翁其能,祝晓寅;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工程方法论及散体滑坡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王湛,刘冰花;双排桩计算方法探讨[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2期
7 苏爱军,冯明权;滑坡稳定性传递系数计算法的改进[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年03期
8 陈洪凯,翁其能,袁建议,王蓉;重庆库区典型松散土体的岩土力学参数敏感性试验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9 孙家乐,张钦喜,许宝华;深基空间组合支护桩设计与工程应用[J];工业建筑;1995年09期
10 钟庆华;Ⅱ型抗滑桩治理滑坡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鸿;双排抗滑桩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邓夷明;双排抗滑桩抗滑机理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国圣;梁发云;陈海兵;李镜培;;邻近桩基受矩形土体位移作用的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2 胡建新;张力;唐光武;魏春莉;;液化场地桩基抗震设计现状[J];世界桥梁;2008年01期
3 盛平;于广云;李小琴;;采动区表土水平移动对桩基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6年10期
4 王伟;杨敏;;竖向荷载下桩基础弹性分析的改进计算方法[J];岩土力学;2006年08期
5 李进军;王卫东;黄茂松;富坤;;地铁盾构隧道穿越对建筑物桩基础的影响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6 ;混凝土管式爆扩桩基础[J];暖通空调;1972年07期
7 姜自学,贾剑林,侯炳喜,刘登广;非圆形桩基础施工方法探讨[J];山东水利科技;1998年04期
8 蒋磊,戴金林;高层建筑桩基础沉降计算[J];上海地质;2003年02期
9 杨燕;静载试验在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09期
10 裴玉明,陈宝义,马新;某教学楼沉管灌注桩基础设计[J];吉林地质;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永韧;王淑云;鲁晓兵;;桩靴压入对固定平台基础扰动的数值模拟[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谢征勋;何志英;;试论桩基础的可靠度[A];工程结构可靠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全国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1992年
3 刘建国;孙其诚;金峰;;光弹法检测颗粒物质体系中的力链结构[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林赞生;;框架结构与桩基础的整体稳定分析[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5 李粮纲;江辉煌;;桩基不均匀沉降实例分析及基础加固技术[A];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杨敏;艾智勇;;以沉降控制为基础的桩基础设计理论与工程实践[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宏辉;;考虑竖直力的桩基础有限元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8 姚笑青;张定;;桩周土层性状对桩基沉降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9 黄雨;陈竹昌;;桩土体系的有效应力地震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10 徐余;刘润;闫澍旺;;海洋平台桩基础接桩卡具的设计及应力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逸菲;国内旋挖钻机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胡启林邋杨红英;三一旋挖钻机再下一城 行业发展存隐忧[N];中国工业报;2008年
3 慈红武;巢湖港巢城港区开钻施工[N];中国水运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翟应琼;彩虹飞架不遥远[N];毕节日报;2010年
5 李建;旋挖钻机热度不减 杜绝同质化成关键问题[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谷岳林;旋挖钻机市场 盛宴背后有隐忧[N];中国建设报;2007年
7 通讯员 孙云达 程玉奇;十九局集团三公司一项新设备节省400万[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8 胡南;紫缘桥要建设成为优质和廉洁工程[N];常德日报;2007年
9 记者 陈戈邋通讯员 粤交综;广深沿江高速95%路段是桥[N];南方日报;2007年
10 宗合;“旋挖钻”市场热起来[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维新;基于小波和支持向量机的桩基缺陷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解家毕;带桩多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其在纠偏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3 王方;斜山坡地建筑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常林越;水平荷载作用下桥墩及桩基的静力与动力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唱伟;超深基坑若干问题的研究及工程实践[D];吉林大学;2004年
6 邹新军;基桩屈曲稳定分析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李文虎;软基上水工建筑物与地基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赵志民;隧道施工引起土体位移与应力的镜像理论研究以及回归方法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9 贺炜;竖向荷载下基桩承载性状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岳强;非均匀地基中单桩和群桩的线性及非线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伟力;周边建筑桩基对地铁隧道的影响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2 付军;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基础承载性状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王子生;宁阳城区岩土工程地质及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王仁刚;单桩竖向载荷性能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邹丹;基于荷载传递法的桩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王楠;渤海湾西部海洋工程环境与桩基适宜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王丽;基于岩土参数随机场的钻孔灌注桩基础的可靠性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8 吕秀杰;嘉兴主要城区建筑物基础的合理选型[D];浙江大学;2006年
9 薛涛;深水环境下复杂桩基础工程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王圣强;Spar平台不同锚固基础形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82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82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