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历史景观的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4:38
本文关键词:作为城市历史景观的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历史景观 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 整体性 多元价值 活态传承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背景最复杂、涉及人口最多的城镇化进程。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继续这一进程。《北京宪章》曾把20世纪的城市演变进程总结为“大发展与大破坏”,在城市的21世纪,这一进程有愈演愈烈之势。“拆老城,建新城”的传统思维影响下,大规模的城市遗产在城镇化过程中消失,城市传统风貌遭受严重破坏,城市文脉断裂,社会矛盾激化。这源自于“作为单一经济需要”,而忽视其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等多方面需求的片面认识。城市历史遗产是城市特色的体现,城市文化的载体,社会延续的纽带,在发展中保护城市历史遗产是当下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作为城市历史遗产中最为复杂和活跃的区域,历史街区是当前城市发展与保护矛盾的焦点。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的《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以城市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于城市历史景观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挖掘,试图结合当今中国历史街区保护的问题提出本土化的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历史街区规划方法。本文在充分调研和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制度根源,从城市历史景观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其概念内涵和核心理念,以此为基础结合历史街区特征提出其普遍保护思路。同时,本文进一步结合湖广会馆与东水门历史街区的规划实践,进行了历史街区的现状概况介绍,城市历史景观角度的要素关系与价值再认知,以及基于三个层次的针对空间、文化、社会问题的保护策略探索,以修正和完善当今历史街区保护制度,为具体策略及规划管理进一步的深化做出铺垫。本文的行文架构共分为七章,其中四、五、六章为核心内容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解到当前主要的学术前沿及研究不足,以此明确了研究对象与范畴。第二章重新审视了历史街区的保护历程、保护困境,探索了其制度根源,明确历史街区保护的症节及探索方向,为城市历史景观这一理论的重点解读方向提供了思路。第三章深入剖析了城市历史景观的理论内涵。首先介绍了城市历史景观的由来及定义,分析了其概念的范畴、理念、方法的多维属性。然后,以城市历史景观的定义为基础,进行了遗产本体层次、传统背景层次、当代背景层次三大层次的要素体系构建,同时提炼出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三大理念。以此为基础对历史街区重新进行了城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特征的再认识。第四章提出了针对历史街区的城市历史景观规划方法。该方法基于三个要素层次,以历史街区客观特征为前提,结合三大理念,在历史街区特征整体关联认知和价值多样性评价基础上,形成历史街区以价值为核心的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由此构建了从认知方法、评价方法到保护方法的“全面而综合”的规划思路。第五章为城市历史景观认知方法和评价方法的实证应用研究。针对湖广会馆与东水门历史街区进行了城市角度要素关系的关联性认知,对要素的多元价值特征和价值类型进行了梳理。第六章为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方法(策略)的实证应用研究。在湖广会馆与东水门历史街区的规划应用。在遗产本体层次注重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保护,提出了真实性保护策略;在传统背景层次注重基本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保护,提出整体性和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在当代背景层次注重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发展,结合动态性理念提出活态传承策略,以取得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第七章是论文结语部分,总结了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 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 整体性 多元价值 活态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6
- 1 绪论16-28
- 1.1 研究背景16-18
- 1.1.1 现实背景16-17
- 1.1.2 理论背景17
- 1.1.3 研究聚焦17-18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18-21
- 1.2.1 背景概念:遗产、文化遗产与城市遗产18-20
- 1.2.2 研究对象:历史街区20-21
- 1.2.3 理论视角:城市历史景观2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1-24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21-22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22-24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24-25
- 1.4.1 研究目的24-25
- 1.4.2 研究意义25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25-28
- 1.5.1 研究方法25-27
- 1.5.2 研究框架27-28
- 2 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概述28-42
- 2.1 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28-33
- 2.1.1 萌芽探索阶段:概念提出与制度初立28-29
- 2.1.2 初步发展阶段:市场主导与多元尝试29-31
- 2.1.3 全面深入阶段:兼容并包与规范提升31-33
- 2.2 当前历史街区保护的现实困境33-37
- 2.2.1 社会网络断裂33-35
- 2.2.2 传统文化没落35-36
- 2.2.3 空间特色丧失36-37
- 2.3 历史街区保护困境的制度根源37-41
- 2.3.1 重物质环境,轻社会文化38-39
- 2.3.2 重保护结果,轻逻辑依据39-40
- 2.3.3 重静态保护,,轻有机更新40-41
- 2.4 小结41-42
- 3 城市历史景观的内涵42-72
- 3.1 城市历史景观概述42-51
- 3.1.1 城市历史景观的由来42-44
- 3.1.2 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44-47
- 3.1.3 《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与相关保护文件比较47-51
- 3.2 城市历史景观的要素类型及构成51-60
- 3.2.1 遗产本体层次52-53
- 3.2.2 传统背景层次53-58
- 3.2.3 当代背景层次58-60
- 3.3 城市历史景观的理念60-66
- 3.3.1 整体性理念:从历史保护到城市保护60-62
- 3.3.2 多样性理念:从“突出的普遍价值”到多样性价值62-64
- 3.3.3 动态性理念:从“特定历史时期”到历史层积64-66
- 3.4 作为城市历史景观的历史街区再认识66-71
- 3.4.1 历史街区的城市性特征66-67
- 3.4.2 历史街区的多元性特征67-69
- 3.4.3 历史街区的动态性特征69-71
- 3.5 小结71-72
- 4 作为城市历史景观的历史街区保护思路72-102
- 4.1 保护框架:基于多元价值的关联性活态传承72-78
- 4.1.1 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案例借鉴72-76
- 4.1.2 历史街区的总体保护框架构建76-78
- 4.2 认知方法:以要素整体关联认知为基础78-82
- 4.2.1 历史街区的关联认知维度78-79
- 4.2.2 时间关系认知79-80
- 4.2.3 空间关系认知80-81
- 4.2.4 社会文化关系认知81
- 4.2.5 当代关系认知81-82
- 4.3 评价方法:以多元价值评估为依据82-88
- 4.3.1 历史街区的价值构成及特征83-84
- 4.3.2 遗产价值的评价指标84-87
- 4.3.3 遗产价值的评价要点87-88
- 4.4 保护方法:基于历史街区价值特征的保护与发展平衡为手段88-100
- 4.4.1 基于遗产本体层次的真实性保护89-91
- 4.4.2 基于传统背景层次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保护91-94
- 4.4.3 基于当代背景层次的活态传承94-100
- 4.5 小结100-102
- 5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的要素关联认知及价值评价102-136
- 5.1 区位及概况102-103
- 5.2 街区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103-108
- 5.2.1 街区总体现状调查103-106
- 5.2.2 街区建筑调查分析106-107
- 5.2.3 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107-108
- 5.3 街区要素整体关联性认知108-120
- 5.3.1 时间关系:五大时期,明清中兴108-114
- 5.3.2 文化关系:四大文化,多元交织114-118
- 5.3.3 社会关系:移民社会,会馆凝聚118-119
- 5.3.4 当代关系:当代遗珠,尚待转型119-120
- 5.4 街区要素多元价值评价120-135
- 5.4.1 遗产本体要素特征及价值重要性评价120-125
- 5.4.2 传统背景要素特征及价值重要性评价125-132
- 5.4.3 当代背景要素对遗产价值脆弱性的影响评价132-133
- 5.4.4 街区多样价值类型的载体梳理133-135
- 5.5 小结135-136
- 6 作为城市历史景观的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策略136-156
- 6.1 基于遗产本体层次的真实性保护137-140
- 6.1.1 基本价值载体的真实性保存和修复137-139
- 6.1.2 遗产本体要素的环境控制139-140
- 6.2 基于传统背景层次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保护140-149
- 6.2.1 空间策略:区域要素关联140-143
- 6.2.2 文化策略:文化生态构建143-144
- 6.2.3 社会策略:社会网络延续144-146
- 6.2.4 规划管理:精细化的要素控制146-149
- 6.3 基于当代背景层次的活态传承149-154
- 6.3.1 基于城市发展的综合定位149-151
- 6.3.2 空间策略:基于生活功能的空间营造151-152
- 6.3.3 文化策略:基于契合传统的文脉融合152-153
- 6.3.4 社会策略:基于分类准入的社会更新153-154
- 6.4 小结154-156
- 7 结语156-160
- 7.1 研究结论及创新性156-158
- 7.1.1 主要研究结论156-157
- 7.1.2 研究创新点157-158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158-160
- 致谢160-162
- 参考文献162-166
- 附录166-172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66-167
- B.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167-1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竞;曹珂;;兵者伐谋——从《孙子兵法》机变视角看城市的发展与管治[J];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06期
2 李和平;肖竞;曹珂;邢西玲;;“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方法探析[J];中国园林;2015年06期
3 李旭;车越;曾寒梅;;城市形态地域特征识别与生成原则探析——以成渝两地城市形态历史演变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05期
4 Laura Anna Pezzetti;吴涵儒;;以设计为导向的历史性城市景观 一项意大利案例的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5年01期
5 刘W
本文编号:782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8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