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状柱钢框架中钢梁高强螺栓拼接耗能的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树状柱钢框架中钢梁高强螺栓拼接耗能的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树状柱钢框架 循环荷载试验 三折线模型 顶点侧移 层间侧移角 基底剪力
【摘要】:树状柱钢框架的钢梁拼接设计得弱些,利用拼接处高强螺栓的滑移消耗能量,保护梁柱连接处焊缝,避免脆性破坏。但现有研究多限于节点研究,缺少结构整体的试验研究,本文将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为了研究树状柱整体钢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本文进行了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在试验中,按照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了3个树状柱上下各带半层的钢框架试件,施加循环荷载,得到试件的滞回曲线、梁翼缘应力和拼接处两端的位移。对试件滞回曲线分析,算出能量耗散系数E,研究树状柱钢框架的耗能性能;对梁翼缘应力分析,研究树状柱钢框架梁上应力分布规律;对钢梁拼接处两端位移进行分析,研究树状柱钢框架的转动能力。在有限元模拟中,先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修改三折线模型参数,更加准确地验证了钢梁拼接处的受力性能;设计了4、6、8和10层树状柱钢框架三维结构,取其中的单榀两跨模型在Sap2000软件中建模并选取4条地震波做时程分析,得到树状柱钢框架的顶点侧移、层间侧移角、剪力等参数。与传统钢框架作比较,得出树状柱钢框架在低层和多层结构中,可以减小顶点侧移,但在高层结构中,有增大趋势;树状柱可以减小层间侧移角,相邻楼层侧移角变化更加缓和,稳定性能更好;树状柱钢框架显著减小了基底剪力,可以优化柱截面尺寸,使结构更加经济。
【关键词】:树状柱钢框架 循环荷载试验 三折线模型 顶点侧移 层间侧移角 基底剪力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9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选题背景10
- 1.2 梁柱连接节点的改进研究10-12
- 1.3 梁与梁高强螺栓拼接节点的研究12-15
- 1.4 梁柱改进连接节点对钢框架整体性能影响的研究15-17
- 1.5 梁与梁高强螺栓拼接节点对钢框架整体性能影响的研究17-18
- 1.6 现有研究的不足18
- 1.7 本文的研究工作18-19
- 第二章 树状柱钢框架的试验研究19-47
- 2.1 试验概述19-30
- 2.1.1 钢框架试件设计19-22
- 2.1.2 试件的加工22-23
- 2.1.3 材性试验23-26
- 2.1.4 高强螺栓拼接性能试验26-29
- 2.1.5 应变片和位移计位置29-30
- 2.1.6 试验的装配30
- 2.2 试验加载方案30-31
- 2.3 试验现象31-39
- 2.3.1 Frame 3 试验现象31-33
- 2.3.2 Frame 3 试验现象分析33
- 2.3.3 Frame 1 试验现象33-35
- 2.3.4 Frame 1 试验现象分析35-36
- 2.3.5 Frame 2 试验现象36-38
- 2.3.6 Frame 2 试验现象分析38
- 2.3.7 试验现象比较分析38-39
- 2.4 试验数据分析39-45
- 2.5 试验结论45-46
- 2.6 试验建议46-47
- 第三章 连接节点的有限元模拟验证47-55
- 3.1 已有试验试件分析47-49
- 3.2 已有三折线、二折线模型概况49-50
- 3.3 已有三折线和二折线模型分析50-51
- 3.4 新三折线、二折线模型的建立及验证51-55
- 3.4.1 新三折二折线模型的建立51-53
- 3.4.2 连接节点有限元的验证53-55
- 第四章 树状柱钢框架抗震性能分析55-74
- 4.1 有限元钢框架模型设计55-60
- 4.1.1 有限元模型整体尺寸55-57
- 4.1.2 钢梁拼接节点设计57-60
- 4.2 地震波的选择和调整60-62
- 4.2.1 地震波选择依据60
- 4.2.2 地震波选取60-62
- 4.3 大震作用下有限元钢框架模型的抗震性能62-73
- 4.3.1 结构顶点侧移和各层侧移分析62-65
- 4.3.2 侧移角分析65-68
- 4.3.3 剪力分析68-71
- 4.3.4 模态与剪重比分析71-73
- 4.4 本章小结73-74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74-76
- 5.1 结论74
- 5.2 建议74-75
- 5.3 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79
- 致谢79-80
- 作者简介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高强螺栓计算中的几个问题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26期
2 沈馨娥;何东敏;邢利君;;高强螺栓加工工艺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17期
3 ;高强螺栓在大型机具上的使用[J];电力建设;1994年11期
4 刘堂礼;一种新型的高强螺栓[J];电力建设;1995年04期
5 宋福星,熊作银;正确认识抗剪型高强螺栓[J];煤矿机械;2001年02期
6 程书力;扶名福;袁志军;刘伟平;;在役大六角高强螺栓连接副现场扭矩试验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年03期
7 靳大勇;黄利涛;王永;韦炜;;高强螺栓连接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唐维强;;钢结构高强螺栓施工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2期
9 王心健;;以应用为主导的高强螺栓连接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08年09期
10 刘迎春;朱明智;薛素铎;;基于0-1整数规划的高强螺栓连接优化设计[J];建筑结构;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杰;陶怡;;高强螺栓连接的构造及计算[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永峰;吴桂莲;;钢结构工程高强螺栓施工要点[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3 雷宏刚;;高强螺栓疲劳缺口系数的有限元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4 张凯;吴旭东;黄颖;蒲晋;贺强;剧锦三;;高强螺栓节点受弯承载力设计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杨秀英;靳猛;周学军;;结合某工程探讨高强螺栓在设计中的选用[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窦开亮;陈志华;;天津市博物馆网架结构高强螺栓试验[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崧;谢黎奎;;钢结构工程高强螺栓施工技术控制措施[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8 何东敏;沈馨娥;李伟红;朱颖;魏庆国;;十二角头高强螺栓工艺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董军;黄炳生;郑廷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高强螺栓工作原理教学思考[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海涛;;大型高强螺栓组群节点施工技术[A];’2008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通讯员 贾安来;吊装四分之一个“鸟巢”[N];中华建筑报;2012年
2 专刊记者 金珊;首次承担公路大型钢桁梁斜拉桥安全检测任务[N];新疆日报(汉);2009年
3 述文;钢结构制作安装质量常见病[N];中国建设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剑智;往复弯矩作用下翼缘板高强螺栓连接梁—墙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2 周伯贤;高强螺栓受拉疲劳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刘涛;高强螺栓用42CrMo钢轧制工艺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飞;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节点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永咸;树状柱钢框架中钢梁高强螺栓拼接耗能的试验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6 欧阳卿;高强螺栓受力及疲劳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曾意;门式刚架厂房半刚性梁柱节点在高强螺栓欠拧和超拧下的数值模拟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萌;腐蚀钢结构高强螺栓摩型连接性能退化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焦晋峰;基于累积损伤及断裂力学理论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估算[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10 周欣茹;基于疲劳试验数据的高强螺栓疲劳设计方法[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18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1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