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含水劣化效应的浅变质板岩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考虑含水劣化效应的浅变质板岩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浅变质板岩 蠕变参数 含水劣化 蠕变损伤模型
【摘要】:基于不同含水状态下浅变质板岩单轴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考虑水对浅变质板岩蠕变参数的劣化效应,分析蠕变参数随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并建立数学关系式。研究表明:饱和度越大,瞬时弹性模量、黏性模量以及黏滞系数越小,其中瞬时弹性模量与饱和度线性负相关,而黏性模量和黏滞系数与饱和度呈负指数相关。将岩石受水影响的劣化效应定义为对各个蠕变参数的损伤,结合试验结果确立损伤变量和损伤演化方程,并基于浅变质板岩蠕变方程建立可考虑含水损伤劣化的岩石蠕变本构模型。利用FLAC3D二次开发平台实现本构模型的程序化,通过数值模拟试验验证模型和程序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工区隧道施工期围岩流变特性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浅变质板岩 蠕变参数 含水劣化 蠕变损伤模型
【基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科技基金项目(RC1365)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0191110039)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隧道洞口围岩稳定性是整条隧道建设的重点。由于隧道洞口围岩易于风化,围岩碎裂松散,属软弱围岩,流变性质明显;隧道洞口围岩在开挖过程中,受地表水的渗透和浸泡作用强烈,显著地增强了围岩的流变性质。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施工期洞口围岩在不同含水状态下的变形特征及强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刘新荣;邓涛;;考虑含水劣化的泥质粉砂岩单轴蠕变特性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刘小军;张永兴;王桂林;黄达;;碎裂板岩不同含水状态下蠕变特性试验[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3 孙钧,胡玉银;三峡工程饱水花岗岩抗拉强度时效特性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4 朱合华,叶斌;饱水状态下隧道围岩蠕变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12期
5 李铀,朱维申,白世伟,杨春和;风干与饱水状态下花岗岩单轴流变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0期
6 徐卫亚;杨圣奇;褚卫江;;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河海模型)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7 陈晓斌;张家生;封志鹏;;红砂岩粗粒土流变工程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8 黄小兰;杨春和;刘建军;何翔;陈剑文;段翔;;不同含水情况下的泥岩蠕变试验及其对油田套损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9 张强勇;杨文东;张建国;杨春和;;变参数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鹏;刘建;朱杰兵;贺怀建;;软弱结构面剪切蠕变特性与含水率关系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志前;单向土工格栅加筋土的流变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陈艳,刘宁;润扬大桥北锚变更方案的变形和应力比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刘学增,熊少明,刘沛;层状地层粘弹性优化反分析与混合遗传算法[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4 赵永辉;润扬长江大桥北锚碇土体流变特性的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5 郑永来,潘杰,韩文星;软土地铁隧道沉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6 叶晓明,张军辉,邓继辉;一种锚拉结构自保护、自适应的基本条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7 邝宏柱;刘学增;;层状地层横观各向同性粘弹性优化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8 谢锋;蒋树屏;李建军;;蠕变围岩隧道二次衬砌支护时间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9 沈明荣;张学进;;规则齿形结构面剪切蠕变本构方程的参数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10 齐明山;徐正良;崔勤;宁佐利;;风化破碎类花岗岩三轴流变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毅;孟海利;杨年华;薛里;;爆炸加固软土地基机理的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2011全国爆破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2 王志俭;殷坤龙;简文星;;万州区红层软弱夹层蠕变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于浩;李海芳;温彦锋;徐泽平;;九甸峡堆石料三轴蠕变试验初探[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国庆;冯夏庭;周辉;陈炳瑞;黄书岭;张传庆;;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长期稳定性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齐明山;徐正良;崔勤;宁佐利;;厦门海底隧道围岩流变特性及其特征曲线[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明;刘新荣;;周期循环荷载下Kelvin蠕变模型特性探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唐世斌;唐春安;李连崇;张永彬;;湿度扩散诱发的隧洞时效变形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孙强;秦四清;马平;;岩石蠕变的应力-应变比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9 韩庚友;王思敬;张晓平;王彦兵;赵国斌;马超锋;;分级加载下薄层状岩石蠕变特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10 柴华彬;邹友峰;;条带开采工程岩体非线性流变力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伟;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安全控制原理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杨奇;高速铁路桥梁桩基础变形性状试验与工后沉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仰强;石膏蠕变特性及矿房矿柱长期稳定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心广;济二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滕彦磊;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应力变形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5 邓超荣;基于破碎围岩条件的小间距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许豪;南宁非饱和膨胀土流变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滕珂;膨胀土固结与蠕变试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夏亚东;高分子材料的线性与非线性分数算子本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李永永;小净距软弱围岩隧道二衬支护参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贾伟;佛岭隧道破碎带围岩蠕变变形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仵彦卿;地下水与地质灾害[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丁秀丽,刘建,刘雄贞;三峡船闸区硬性结构面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0年04期
3 徐平,李云鹏,丁秀丽,王芝银;FLAC~(3D)粘弹性模型的二次开发及其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2期
4 路保平,林永学,张传进;水化对泥页岩力学性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5 曹树刚,边金,李鹏;软岩蠕变试验与理论模型分析的对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7期
6 缪协兴,,陈至达;岩石材料的一种蠕变损伤方程[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4期
7 黄明;张旭东;;含水状态下T_2b~2泥质粉砂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1年01期
8 郭兴文,孙林松,于玉莽;堆石流变性对水布垭面板堆石坝性状影响的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沈振中,徐志英;三峡大坝地基花岗岩蠕变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10 金丰年,范华林;岩石的非线性流变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建华;岩体力学行为拉格朗日分析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06年
2 冒海军;板岩水理特性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乔丽苹;砂岩弹塑性及蠕变特性的水物理化学作用效应试验与本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黄明;含水泥质粉砂岩蠕变特性及其在软岩隧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2008年7月28-30日 山东威海)第二号通知[J];岩土工程界;2008年02期
2 ;第10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第2号通知)[J];岩土力学;2009年02期
3 ;第七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试验与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一号征文通知[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4 本刊编辑部;;河海大学召开工程岩石力学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3期
5 任重;盛谦;;通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看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J];才智;2009年29期
6 本刊编辑部;;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第一号通知(征文通知)[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7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1年在北京召开[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8 本刊编辑部;;第3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将在上海召开[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1年在北京召开[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10 ;同济大学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中心[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2 张伯崇;;从美国地调局岩石力学实验室看我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的建设[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3 孙钧;;前言[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4 黄锦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论文作者浅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序[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6 ;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第二号通知[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思敬;;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世纪[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内容提要[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9 周维垣;;序言[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前言[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刘垠;岩石力学的未来在中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3 华凌;慢地震动态可通过岩石力学观测[N];科技日报;2013年
4 马占云 陈军海;大陆架一实验室 完成系统升级[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记者 黄俊华 通讯员 乔桥 张远 贾海;武汉岩石力学科研水平誉满神州[N];湖北日报;2000年
6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陈继荣 实习生 罗璇;破解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难题[N];湖北日报;2010年
7 记者 赵晓霞;第一次由中国科学家当选海归首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岩石力学与工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袁燕;宋建波 获中国岩石力学最高奖[N];贵州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武晓娟;岩石力学与矿井动力灾害防治迫在眉睫[N];中国能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范卫锋;分形理论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徐高巍;岩石力学参数取值研究及数据库系统的完善[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肖庆华;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4 张向阳;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力学性及岩石流变损伤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8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1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