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件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评估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构件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评估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 基于构件性能 动力弹塑性分析 抗震评估 基于位移
【摘要】:基于钢筋混凝土构件抗震性能指标限值,建立构件抗震性能与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判别关系准则,提出基于构件性能的结构抗震评估方法。分别利用基于位移的抗震评估方法和文中推荐的抗震评估方法,对3个典型的填充墙框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构件性能的抗震评估方法能够考虑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损伤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解决规范推荐的抗震评估方法中存在的整体结构抗震性能与构件自身损伤关系不明确的问题;是否考虑填充墙损伤的影响对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结果差别较大,在实际工程中应考虑填充墙的损伤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基于构件性能 动力弹塑性分析 抗震评估 基于位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221)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014ZC16)
【分类号】:TU375;TU352.11
【正文快照】: 0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EAOC)Vision 2000委员会首次提出发展能够满足多种结构性能目标的、指导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框架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基于位移的抗震评估方法[1]、基于损伤的抗震评估方法[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定松;吕西林;蒋欢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2 程斌,薛伟辰;基于性能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3 吴波,熊焱;一种直接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2期
4 季静;雷磊;杨志强;韩小雷;郑宜;;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在剪力墙结构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5 黄超;季静;韩小雷;郑宜;何伟球;戴金华;;基于性能的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5期
6 韩小雷;郑宜;季静;黄艺燕;;美国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7 吕大刚;贾明明;李佳;张素梅;;钢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抗震性能设计的非迭代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1期
8 李刚,程耿东;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结构目标性能水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建设部印发《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J];工厂建设与设计;1991年01期
10 马恺泽;梁兴文;刘伯权;;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俊,刘铮,刘永芳;工程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2 沈章春;王全凤;;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实用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3 方高倪,胡俊;框架结构的位移能力谱抗震设计方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慕欣;;框—剪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李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范国军;;谈剪力墙的结构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7期
7 刘中华;肖志斌;裘涛;耿翠珍;;宝鸡某学院图书馆双塔连体结构的抗震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8 季静;韩小雷;郑宜;王建区;陈勇;杨坤;;基于能力设计原理的双肢剪力墙极限承载力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4期
9 史庆轩;门进杰;;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的等ζ_y延性谱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1期
10 章红梅;吕西林;鲁亮;曹文清;;边缘约束构件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明葵;程印;许欢欢;;以滞洄耗能为指标考虑反应持时的地面运动分类[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杜聪雅;吴述明;;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3 吕伟荣;谭磊;王猛;刘锡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平划分标准[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4 肖明葵;王肖巍;边江;;抗震框架结构位移和滞回耗能响应随结构损伤的变化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5 冯兴科;韩建平;李慧;;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拟与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6 薛伟辰;;新型后张预应力结构体系研究进展[A];第八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叶列平;林旭川;汪训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自复位性能与抗震性能[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黄慎江;王凤云;;基于可靠度的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与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马玉虎;朱炳寅;;高强混凝土在剪力墙中的适用性[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10 杜志强;吴献;施卫丹;王丽娜;李龙清;;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应用研究[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5)[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金华;既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改造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劳晓春;RC矩形截面剪力墙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标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万海涛;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及其基于变形性能的参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明;竖向荷载对高层建筑结构侧向变形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王朝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三维线性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江枣;竖向组合构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杨大彬;基于性能的纵边落地支承单层柱面网壳抗震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9 侯炜;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高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立超;Pushover分析方法在框架结构分析中的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黄春;城市最优化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毅;地震工程中的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杜志强;基于性能的RC框架结构抗震加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宋彦波;火力发电厂主框架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焦茜;高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地震反应性态评估初探[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黄尚;高速铁路桥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徐庆华;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D];中南大学;2011年
9 陈辉明;底层架空的填充墙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熊爱国;周期折减后的纤维模型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兰,马晓华;砌体结构裂缝的分析与处理方法[J];安徽建筑;2005年03期
2 欧进萍,何政,吴斌,邱法维;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3 杜宏彪,房营光,沈聚敏;空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弹性地震反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4 卓卫东,范立础;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5 李应斌,刘伯权,史庆轩;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与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6 吴波,李艺华;直接基于位移可靠度的抗震设计方法中目标位移代表值的确定[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6期
7 周定松,吕西林;延性需求谱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1期
8 吕西林,周定松;考虑场地类别与设计分组的延性需求谱和弹塑性位移反应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1期
9 王苏岩,韩克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混凝土柱的性能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1期
10 周定松,吕西林;弹塑性位移谱法的振动台模型试验验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丰;基于性能的结构多维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胜波;李益进;;基于裂缝宽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郝效强;杨仕升;秦荣;;含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及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07年04期
3 王蓉;;基于结构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方法[J];河南建材;2009年03期
4 钟益村;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J];建筑科学;1988年02期
5 吕显智;周白霞;;超声波法检测火灾高温后钢筋混凝土强度[J];武警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杨仕升;郝效强;秦荣;韦良;;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的简化能力谱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7 Gerardo Mario Verderame;Giovanni Fabbrocino;Gaetano Manfredi;;光面钢筋混凝土柱的地震响应 第一部分:单调试验[J];钢结构;2009年02期
8 ;铜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指导工作中的体会[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54年01期
9 H.M古雪夫;С.П沙拉维也夫;薜启国;;玻璃—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经验[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57年01期
10 劳远昌;国外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原理方面的新进展[J];世界桥梁;197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波;陈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与应用的探索[A];2004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泽平;张建军;冯淑芳;王明洋;;低速冲击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问题[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廖慧农;;珠海圆明新园传统式建筑技术措施设计述要[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4 刘新宇;张尚根;郭志昆;;后浇式牛腿承载能力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5 汤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酸性环境下耐久性破坏的原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6 吴裕锦;周治国;;融雪剂对华南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使用寿命的危害[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洪定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阴极保护[A];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土建结构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1年
8 张学锋;陈建阳;黄哲龙;肖跃文;乐云祥;王林;王智和;;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混凝土防腐蚀涂装技术研究与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沈聚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10 宋春霞;;百万机组主厂房结构选型研究[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十一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卞晨光;联合国拟改进艾滋病数据评估方法[N];科技日报;2007年
2 赵丹玲;肖锐;中国新药价值几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杨丽生;评估结果的“水分”之谜(上)[N];财会信报;2007年
4 杨丽生;评估结果的“水分”之谜(下)[N];财会信报;2007年
5 汀汀;机器设备的清偿价值的评估方法[N];财会信报;2009年
6 苏恩泽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战略“伴侣”:净评估[N];中国国防报;2009年
7 汪建强邋通讯员 王鑫;浙江全面启动医疗机构器械使用行为监管[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级会员、工程师 李绩;注重细节论证前提 正确评估专利价值[N];中国医药报;2008年
9 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部 肖鲁川;自动化性能测试工具的评估方法[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10 万海波;用Excel完成批量评估准备程序[N];财会信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斌;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性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朱大雷;火灾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热弹塑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苏娟;火灾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程云;砌块填充墙平面外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管俊峰;钢筋混凝土结构仿真模型试验理论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梁伟盛;腋撑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理论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敏;材料的率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程凤朝;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与价值变现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崔向慧;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10 李松青;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矿业权价值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霞;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赵程程;基于模拟器的手机产品可用性评估与开发[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3 逯元堂;国家环境安全评估体系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4年
4 李丹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效果评估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5 钟海;政府绩效评估之有效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张景峰;竞争优势与企业价值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袁亚丽;物流结点项目综合评估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李琳;企业技术创新评估及其方法论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9 刘丽珑;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何慧霞;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与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36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36365.html